原標題:11月17日西藏舉行介紹阿里地區脫貧攻堅成果情況新聞發布會
11月17日西藏舉行介紹阿里地區脫貧攻堅成果情況新聞發布會,邀請阿里地委委員、行署常務副專員袁富國介紹阿里地區脫貧攻堅成果,並回答各位記者的提問。
益西旦增:
各位記者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的介紹脫貧攻堅成果的第五場發布會。
今天我們很高興的邀請到阿里地委委員、行署常務副專員袁富國同志,為大家介紹阿里地區脫貧攻堅成果,並回答各位記者的提問。
首先,請袁富國同志向大家介紹阿里地區脫貧攻堅成果總體情況。
阿里地委委員、行署常務副專員袁富國:
各位記者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興向大家介紹阿里地區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情況。在此,我謹代表中共阿里地委、行署對區內外媒體朋友長期以來對阿里各項事業發展給予的關心、支持、幫助表示誠摯的謝意!
黨中央作出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定以來,我們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堅持六個精準,落實「四不摘」要求,統籌推進產業扶貧、易地搬遷、轉移就業、生態補償、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社會兜底等措施,統籌整合人力、物力、財力打好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效。2016年以來,全地區建檔立卡貧困群眾6183戶23159人全部脫貧,7縣全部脫貧摘帽,139個貧困村(居)退出,貧困發生率從28.7%下降到零。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在全區脫貧攻堅考核中被評為「綜合評價良好」,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被評為「綜合評價優秀」地市。通過脫貧攻堅,農牧區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廣大貧困群眾物質生活極大改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為進一步建立解決相對貧困問題長效機制、壓茬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下面,我簡要從八個方面就阿里地區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情況,向各位記者朋友們作通報。
一是始終保持對脫貧攻堅的組織領導不放鬆。繼續按照「區負總責、地市直管、縣抓落實、鄉鎮專幹、工作到村、幫扶到戶」的扶貧工作機制,構建形成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抓協調、各部門齊心協力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和地、縣、鄉、村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協調運轉、協同發力的脫貧攻堅工作指揮體系。制發關於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實施意見和年度鞏固提升方案,嚴格落實「四不摘」要求,保持既定的政策不變、措施不變、機制不變、組織保障不變,堅決防止脫貧摘帽後出現「鬆口氣」「歇歇腳」等問題,做到思想不松、重視不減、機構不散、人員不變、標準不降、力度不弱、要求不松,保證貧困戶摘帽後各方面扶持政策繼續執行,行業規劃、年度計劃繼續傾斜,專項扶貧資金項目和對口幫扶繼續保留,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效,做到脫貧不脫鉤、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幫扶,確保了脫貧退出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二是建立脫貧攻堅「回頭看」「回頭幫」工作機制。聚焦基本消除絕對貧困這一目標任務,進一步查漏補缺,集中精力攻堅克難,制定實施《脫貧攻堅監督員制度》《脫貧戶跟蹤監測防返貧制度》,認真開展已脫貧人口「回頭看」「回頭幫」,把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起來,健全完善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長效機制,開展脫貧攻堅普查,完善脫貧成效監測和返貧監測預警機制,及時把返貧人口和新增貧困人口納入幫扶,嚴防脫貧人口返貧和新的貧困人口發生。
三是持續打好產業扶貧鞏固提升戰。堅持產業扶貧不鬆勁,在精準上下功夫,把產業扶貧作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的重要措施,全面落實利益聯結機制,提升運營產業項目的經濟效益,真正發揮產業效益,帶動脫貧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建立落實扶貧產業項目「三個一」機制,85個完工產業項目投入運營75個,完工項目投入運營率達88.24%,利益聯結13466人,直接帶動建檔立卡貧困群眾7283人,年人均增收1400元。舉辦技能培訓班475期20356人次(建檔立卡群眾8122人次),農牧民轉移就業38341人次(建檔立卡群眾12530人次)、實現勞務創收3.14億元。
四是統籌各類措施抓好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提升。投資11億元建成30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101戶7786人全部搬遷入住,配套建設產業項目40個,制發《阿里地區關於進一步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力度的實施意見》,認真做好後續扶持工作,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把90%的本級項目資金、80%的援藏資金向深度貧困縣鄉傾斜,統籌整合各級財政涉農資金30.6億元用於脫貧攻堅。2019年籤約的18個項目均落地實施,今年籤約援藏扶貧項目53個籤約資金3.53億元。嚴格落實《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生態補償脫貧實施方案》及相關配套政策,落實生態補償崗位20534人。累計投資287.1億元,實施十項提升工程項目2009個。實施農村公路項目349個,共投資83.73億元,實現了縣縣通油,鄉(鎮)、行政村通暢率分別達到95%、85%,各族幹部群眾出行條件加快改善。實施水利項目點1379處,共投資4.94億元,累計解決70911人(其中包含建檔立卡人數17008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增和改善農田草場灌溉面積26.94萬畝。投資3672.69萬元,累計解決1881戶6662人的住房安全問題。國電項目實施76項,投資30.77億元,新建及改造農村電網4490.4公裡,解決22531戶用電問題,電力覆蓋7縣37個鄉(鎮)145個行政村(居),生活照明用電人口實現全覆蓋。電信網絡設施不斷完善,行政村4G網絡覆蓋率達到98.62%,行政村通訊覆蓋率達到100%,行政村通郵覆蓋率達到100%,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實現邊境小康村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全覆蓋,廣播電視「村村通」「寺寺通」覆蓋率分別達到99%、100%。廣泛深入開展消費扶貧行動,阿里地區有6個產品納入國務院第二批全國扶貧產品名單,實現扶貧產品銷售額1684.27萬元,惠及貧困人口4694人。按照自治區防止返貧監測標準確定監測對象339戶1224人,建立預警管理機制,及時落實防貧幫扶措施消除致貧返貧風險29戶118人。
五是集中兵力打好脫貧成果鞏固提升戰和深度貧困殲滅戰。「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全面實現。累計落實安全飲水工程建設資金4.94億元,70911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鞏固提升。自治區建檔立卡與控輟保學管理系統內所有學生全部勸返或銷號,學前三年毛入園率72.96%,小學淨入學率達到99.89%,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師生比例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保參保率達到100%,合規醫療費用報銷比例最高達到95%,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籤約服務、重病兜底救治「三個一批」救治率達100%。
六是加快推進邊境小康村建設。加快推進37個5756戶21205人邊境小康村建設,配套建設34個產業項目,讓邊民紮根邊疆、守衛邊疆、穩固邊疆,爭做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編制完成極高海拔生態搬遷規劃方案,分期分批規劃搬遷極高海拔地區群眾。
七是持續強化「志智」雙扶。紮實開展「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遵行四條標準、爭做先進僧尼」教育實踐活動,採取面對面、點對點集中宣講、開辦夜校、入戶走訪等形式,大力宣傳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宣傳黨和政府脫貧攻堅的政策舉措,宣傳尼瑪頓珠、尼吉拉姆、段玉平等脫貧攻堅先進典型,加大扶志、扶智、扶勤、扶德力度,持續強化黨恩教育、政策教育和示範教育,注重培育群眾主體意識、提高鞏固脫貧能力,做到既管「肚子」又管「腦子」,推動貧困群眾由「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我要發展」轉變,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意識進一步增強,文明素養和道德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精神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社會文明程度有了全面提升。
八是推動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與鄉村振興戰略有序銜接。加強鄉村人居硬體環境建設,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加強鄉村人居軟體環境建設,持續推進「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遵行四條標準、爭做先進僧尼」教育活動、「藏西先鋒·紅色阿里」黨建品牌創建、「黨的恩情照邊疆·阿里人民心向黨」基層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地區創建活動,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謝謝大家!
益西旦增:
感謝袁富國同志的介紹。下面進入媒體提問環節,請各位記者圍繞今天發布會的主題就自己關心關注的問題提問。提問請舉手示意,提問前請報所屬新聞機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據我們了解,目前阿里7縣已全部實現脫貧摘帽。請問發言人,為進一步增加貧困群眾的收入,阿里地區主要採取哪些措施?
袁富國:
我們嚴格落實「四不摘」要求,地縣鄉村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協調運轉、協同發力,採取有力措施增加貧困群眾收入。一是加大貧困群眾外出務工組織力度。凡是完成前期工作且投資400萬元以下、技術要求不高、貧困群眾有能力承接的項目全部交由當地貧困群眾參加的農牧民施工隊實施,截至10月底,全地區203個400萬元以下項目用工需求4321人,已開工項目170個,吸納農牧民1299人,增收716萬元。已開工重點項目397個,用工量17073人,吸納農牧民7003人,增收5752.04萬元。二是大力開發就業崗位。積極實施穩崗拓崗行動,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1600人。2020年落實生態補償崗位20534個,下達各縣生態崗位資金7811.65萬元,已全部兌現完畢,讓貧困群眾不離鄉、不離土增加工資性收入。狠抓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今年我地區559名阿里籍應屆高校畢業生已就業548名,就業率達98.03%,其中78名貧困家庭畢業生已全部實現就業。三是廣泛深入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實行「『五進』承銷、駐村幫扶助銷、食堂和超市直供直銷、優先選購、援藏消費扶貧促銷、社會企業帶銷」的消費扶貧模式,廣泛深入開展消費扶貧行動。1—10月,我地區6個產品納入第二批全國扶貧產品名單,7縣布設扶貧產品專櫃13臺、扶貧專車2輛、扶貧專店7家,累計實現銷售額1770.46萬元,其中全國扶貧產品目錄內的扶貧產品累計銷售585.96萬元,帶動貧困人口4694人。此外,地委、行署積極爭取,於10月13日與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籤訂「防貧保」捐贈協議,覆蓋23159名脫貧群眾,為防返貧防致貧建立起保險保障。
西藏日報記者:
據了解,阿里地區存在著現有崗位與農牧民群眾具備的技能和文化結構不匹配,很多崗位農牧民群眾不具備條件,特別是適合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的崗位少等情況,請問袁專員,你們怎麼應對這一困難?
袁富國:
農牧民轉移就業工作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大局,是最大民生,我們必須把就業扶貧作為重中之重,作為貧困群眾長期穩定脫貧的根本出路,抓緊抓實抓細農牧民轉移就業貧工作。一是持續加大培訓力度。正確處理好城鎮就業和就近就便的關係,採堅持崗位開發、就業培訓、就業管理、就業服務,按照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要求,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堅持異地辦班與本地辦班相結合,積極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和「以工代訓」培訓,幫助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現外出務工或就地就近就便就業。二是加快推進勞務輸出組織建設。加快推進「四級勞務輸出組織」建設,成立具有一定管理水平和輸出規模的地級農牧民勞務輸出組織,按照縣有勞務輸出組織、鄉(鎮)有農牧民就業服務所、村有農牧民就業服務站的要求,特別要加強縣級勞務輸出組織建設,發揮其上下銜接、左右溝通的作用,確保勞務輸出組織全方位、全覆蓋,做到統一組織、統一管理、統一輸送。三是積極引導群眾參與項目建設。積極組織脫貧人口參與農村小型基礎設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項目建設,凡是完成前期工作且投資400萬元以下、技術要求不高、貧困群眾有能力承接的項目全部交由當地貧困群眾參加的農牧民施工隊實施,讓更多貧困群眾通過直接參與工程建設獲得更多收入,具備條件的項目直接發包施工。政府投資項目尤其是重大項目建設中,落實全地區農牧民勞務用工必須達到用工總量的60%以上的要求;政府投資400萬元以下、農牧民施工隊可承接的項目中,落實全地區農牧民勞務用工必須達到用工總量的80%以上、力爭全年組織勞務輸出數量佔轉移就業總人數的50%以上的要求。四是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各縣、鄉(鎮)、村(居)委會及駐村工作隊要定期組織專項宣講會,進一步加大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轉移就業的教育引導。同時在開展技能培訓中,每期安排不少於兩節的轉變就業觀念的專門課程,組織培訓就業的先進典型現身說法,增強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就業增收的積極性。
經濟日報記者:
請問發言人,阿里地區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做好與鄉村振興戰略有序銜接?
袁富國:
當前,正處於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疊加期和歷史交匯期,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對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一是做好機制銜接。借鑑脫貧攻堅成功經驗,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工作機制,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制度保障,儘早研究出臺責任落實、組織保障、工作推進、考核評價等方面的實施細則;完善落實項目統籌機制,科學研判脫貧攻堅項目中需要延續和升級的內容,並納入鄉村振興的項目規劃中;落實考核評價機制,在鄉村振興初期應借鑑脫貧攻堅過程中形成的較為成熟的評價機制,在此基礎上建立合理的階段性考核指標體系。二是做好政策銜接。適應從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的形勢轉變,分類確定需要取消的、接續的、完善的或強化的扶貧政策,注重總結梳理脫貧攻堅中成熟的理論成果、實踐經驗,用於完善鄉村振興政策體系、制度框架;促進特惠性政策向常規性、普惠性政策的轉變。把臨時性幫扶政策轉成常態化支持政策,強化脫貧攻堅政策與農村社會保障政策的銜接,逐步將針對絕對貧困的脫貧攻堅舉措調整為針對相對貧困的常規性社會保障措施。三是做好規劃銜接。針對不同發展水平、不同類型的村莊,各部門應加強分類規劃指導,梯次推進;堅持規劃先行,聚焦農業農村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體制機制性障礙,充分借鑑脫貧攻堅區、縣、鄉、村、組五級規劃做法,圍繞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做好鄉村振興戰略五級規劃;圍繞農村全面振興,兼顧貧困村與非貧困村,按照「缺什麼補什麼」原則,做好「十四五」項目建設統籌規劃,為鄉村全面振興打好規劃基礎。
益西旦增:
剛才,袁富國同志從八個方面介紹了阿里地區脫貧攻堅成果情況,並回答了各位媒體記者的提問。
謝謝袁富國同志,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