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臺北、中華臺北、臺澎金馬特別關稅區,臺灣在國際社會到底應該叫什麼?
「Chinese Taipei」的中文該怎麼翻譯,引發近日臺灣政壇的陣陣騷動。起因是敏感的島內媒體注意到,有媒體本月直播報導2017年桌球亞錦賽中,10日用的是「中華臺北」一詞,等到了11日,就悄然變成了「中國臺北」。
對此,臺灣當局陸委會提出抗議,認為這是大陸媒體單方面「矮化」臺灣的行為,臺灣絕對不能接受。極獨的臺灣「時代力量」民意代表徐永明更是危言聳聽,稱北京「改名」的做法是「騎到臺灣頭上」的行為,除了表達抗議外,更該考慮以「臺灣」之名「重返國際舞臺」。
那麼「改名」風波到底怎麼回事,前因又是什麼?
問題一:真是4月11日「變天」的嗎?
現在可以肯定的是,在大陸方面在國際比賽中使用「中國臺北」,絕不是從4月11日起。
筆者查閱了新華社電稿庫,早在2014年9月20日《韓國奪得馬術盛裝舞步團體賽金牌》一文中就使用了「中國臺北」,原文寫道:「最終,東道主韓國隊繼多哈、廣州之後再次蟬聯亞運會盛裝舞步團體賽冠軍。日本隊和中國臺北隊分列第二、三名。」
2015年「中國臺北」也在使用。3月5日稿件《全英公開賽林丹、諶龍3局闖入第二輪》,寫道:「諶龍將與中國臺北的許仁豪交鋒。」
自2016年10月開始,在國際比賽中使用「中國臺北」的頻率明顯增加,包括中國羽毛球公開賽、世界柔道大獎賽、瑞典桌球公開賽、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亞太區、中國臺北網球公開賽等國際賽事。
與之相對應的是,從那時起,「中華臺北」的使用頻率陡然減少。目前來看,在新華社電稿庫中,最後一次在體育報導中使用「中華臺北」,是2016年12月12日,原文為:「女單方面,年僅19歲的中國隊小將何冰嬌與現世界排名第一的中華臺北選手戴資穎、成池鉉(韓國)、因達農(泰國)分在A組。」
因此,或許這樣的判斷是成立的:在2017年之前,媒體既使用過「中國臺北」,也使用過「中華臺北」,兩者並非相互排斥的關係。但如今,「中國臺北」逐漸取代了「中華臺北」的稱呼。
問題二:「中國臺北」與「中華臺北」到底是怎麼來的?
這要從1954年說起。
從中國奧委會官網上的介紹中,我們大概能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
中國體育組織早在1910年10月成立,1922年即為國際奧委會所承認。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5月在雅典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49屆會議上通過決議被繼續承認。但在1956年第16屆奧運會時,由於國際奧委會某些負責人製造「兩個中國」,允許臺灣當局也派隊參加奧運會,對此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提出抗議,中國奧委會於1958年8月宣布與國際奧委會斷絕關係。
直到1979年11月26日,經國際奧委會全體委員表決,又恢復了中國奧委會在國際奧委會中的合法地位。設在臺北的奧委會作為中國的一個地方機構,用「中國臺北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名稱留在國際奧委會內。
根據臺灣《旺報》報導,當時臺灣當局是這麼考慮的:為了可以讓臺灣選手參加國際比賽,讓臺灣在國際政治舞臺已經全面退下之際,仍有運動舞臺可以參與,最終由當時的地區領導人蔣經國拍板定案,提出「Chinese Taipei」這個「雖不滿意但勉強接受」的名稱,以及梅花旗及「國旗歌」向國際奧委會同意註冊。1981年3月23日,臺灣當局與國際奧委會籤下協議書,確定英文名稱及旗歌。
至於英文「Chinese Taipei」該如何翻譯成中文,海峽兩岸有不同的譯法。大陸方面譯為「中國臺北」,臺灣方面則譯為「中華臺北」。當然,除了「中華臺北」與「中國臺北」之外,臺灣還有一個稱呼是「臺澎金馬特別關稅區」,主要是用在WTO世界貿易組織。
一晃到了2008年。臺灣地區馬英九上臺執政,兩岸關係逐漸改善,體育交往日漸頻繁。從那時起,媒體逐漸使用「中華臺北」來指稱臺灣地區體育代表團,出現了上文所提到的「中國臺北」與「中華臺北」並用的情況,這樣的「默契」到了2016年底被打破。
問題三:「名分」之爭到底爭什麼?
說到底,臺灣的「名分」就是兩岸關係的晴雨表,這與臺灣當局能否維持「邦交國」關係的道理大致相通。
在馬英九時期,由於執政的國民黨當局承認「九二共識」中「一中」原則,兩岸採取外交休兵,臺灣當局的「邦交國」數量保持穩定。等到不願意明確承認「一中」原則的民進黨當局上臺前後,分別出現了原先「邦交國」甘比亞與北京方面復交,聖多美與普林西比與臺灣「斷交」與北京復交等情況。
自去年「5·20」島內政黨輪替以來,從國際民航組織(ICAO)、國際刑警組織(ICPO),到今年的世界衛生大會(WHA),臺灣當局都被拒之門外。
正如臺灣學者所言,臺灣通往國際社會的捷徑在北京。在沒有「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壓艙石」情況下,臺灣當局的國際空間只會被日益壓縮。同樣,大陸也在國際場合明確落實「一中」原則,這就包括在國際體育賽事的稱謂方面,「中華臺北」與「中國臺北」之變,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