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古厝:那一抹閩南紅的風情

2020-12-18 福建日報

    蔡氏古民居(資料圖)

 

    提到紅磚古厝,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閩南地區,而南安紅磚古厝作為泉州的代表為人所熟知。國家文物局日前公布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包括大運河、絲綢之路及海上絲綢之路、哈尼梯田等在內的45項文化遺產上榜,南安、廈門聯合申報的閩南紅磚建築群名列其中。這也意味著,南安紅磚建築朝著「世遺」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那麼,南安目前有多少紅磚建築?它們都有哪些動人的故事?本報記者帶您一起尋找和領略南安紅磚建築的魅力。 

    蔡氏古民居 保存最完整     

    官橋鎮有南安最大最完整的古厝,也是這次南安申遺的主要閩南紅磚建築群——蔡氏古民居。

    這古厝由誰所建,具有多少年歷史?古民居主人蔡資深的第五代後裔蔡宗敬向我們一一道來。

    蔡氏古民居的一磚一瓦,體現出閩南紅磚建築的精髓。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的蔡氏古民居,由旅菲華僑蔡其昌、蔡資深父子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始建,清宣統三年(1911年)竣工,前後經歷40多年。整個建築群佔地40畝,宅第16座,房間400間,古樸典雅,氣勢恢宏,被稱為「皇宮式」民居的代表。雖歷經百年風雨,石條砌成的石埕,依然平整如故;各種細膩奇巧的石雕、磚雕、木雕和泥灰雕,或人物故事,或花鳥山水,無不栩栩如生。

    古民居內,最讓人叫絕的便是獨特的紅磚文化。「這些建築群的紅磚瓦片,均取自於當地豐富、價廉、質優的紅土壤,經過燒製成為各種類型的建築材料。」蔡宗敬介紹道,此前來此考察的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松教授讚嘆道:「蔡氏古民居保存非常完整,是一座活的古民居。」

    據南安市規劃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官橋正編制總體規劃,在加強古民居保護的同時,考慮將附近舊廠房搬至工業園區,減少對古民居的不良影響。據介紹,目前蔡氏古民居建築群,損壞較為明顯的是德梯厝、梳妝樓等10座單體建築,現已列入首期修復保護對象。

    記者從市旅遊部門獲悉,我市已委託一設計單位編制了《蔡氏古民居建築群旅遊開發控制性詳細規劃》。規劃以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及歷史風貌為主題,提出要整治環境、利用現有條件配備少量旅遊服務設施,打造集古建築觀賞、閩南文化體驗、鄉村休閒、商務活動於一體,具有濃鬱閩南文化特色的旅遊區。

    林路古厝 風格最洋氣

    南安還有哪些紅磚建築的蹤跡?市文管辦主任楊小川向記者推薦林路厝。林路厝的特別之處在於:其設計不僅融入南洋風格,更是由它的主人林路親自設計。林路作為一代建築大師,曾承建屹立至今的新加坡維多利亞紀念堂(即「大鐘樓」),該紀念堂成為當時最宏偉的建築之一,震驚歐洲建築界。而林路古厝自然也是不同凡響。

    在南安,有一句流傳百年之久的俗語:「有林路富,無林路厝。」這讓記者迫不及待想一睹其「芳容」。

    這天,省新文化站負責人吳明月和滿山紅村文化協管員王貴良帶著記者踏訪這獨具特色的林路厝。穿梭在古樸幽靜的村中小路上,遠遠便望見一座頗具規模的紅磚古厝。王貴良指著該建築物說:「那就是了。」一行人邁進古厝,一睹古厝風採。

    「據《南安縣誌》記載,林路古厝建於清光緒年間。與其他閩南傳統古厝不同,這座古厝頗具南洋風格,兩層小洋樓建築在當時的新加坡非常流行。」身為林路曾孫、今年67歲的林祖澤告訴記者,他的曾祖父出身貧寒,後來到新加坡謀生,後被譽為「華僑建築家」,名揚東南亞。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林路古厝不僅建築風格與眾不同,做工也非常精細,連鋪地板的地磚,都是從南洋用船運過來的,極具南洋特色。不僅如此,主厝與護厝地磚的花紋也不盡相同。古厝至今還保存著後花園、前花園、假山等,只是隨著時代變遷,如今這些已經風化,顯得有些滄桑。古厝門前,建有一座小小的亭子,而亭子下方則是一汪淺淺的池塘。王貴良告訴記者,據說這是由於林路厝是個大宅,建個亭子便於瞭望,防範盜賊。由於時間關係,池塘逐漸變小,當年是林氏家族的前花園。這也驗證了「有林路富,無林路厝」這句話。

    不過,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古厝的後花園已經坍塌,不少建築年久失修,破敗不堪。「以前房子更大,房間更多,古厝也『上了年紀』了,前幾年有些建築就倒了。希望政府能抓緊修繕,讓這古厝得以保存。」林祖澤說。

    石井中憲第 歷史最悠久

    紅磚建築已成為南安鄉間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但大多散落鄉間的紅磚建築,其確切建造年份已無從可考。不過,從市文管辦普查情況來看,石井鎮的中憲第是目前有記載的南安歷史最悠久的紅磚建築。「中憲第是目前普查的紅磚建築中,歷史最悠久的。」楊小川告訴記者。

    走進古厝,一種古老的韻味,從老屋各個角落中散發出來,偌大的院落,依稀可見當年繁華的影子。

    中憲第主體建築為五進宮殿式建築,東側附有護厝一條,西側附有護厝二條。據介紹,一般家庭只有一條護厝,有的甚至一條都沒有,兩條就是富貴人家,而中憲第有三條護厝,可見當時古厝主人家世顯赫。

    中憲第主人為鄭運錦,出生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從小窮苦的他,敢於拼搏,往來於臺海之間。清雍正六年(1728年),雖在臺灣發展很好,但在外遊子,依然渴望落葉歸根,鄭運錦回到家鄉石井後,建造了一座漢式、規模相當宏大的府第。鄭運錦初建府第因規模過大,違背清王朝建造府第的限制,按當時朝廷規定,除皇親國戚外,官員和庶民建府第,都不能超過100間。「中憲第越規興建,所以對外佯稱99間(實際為112間),總面積7780平方米,後在臺灣知府朱山的幫助下,鄭運錦的兒輩鄭生獲朝廷賜『中憲大夫』之名,而取名『中憲第』。」石井文化站站長鄭培群向記者娓娓道來。

    經過270多年的風雨,如今的中憲第建築老化嚴重,亟待保護。加上權屬私有、出租現象普遍,給管理帶來很大的困難。石井文體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鎮裡已經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並對出租戶問題、建築的用火用電安全和管理工作,以及文物的旅遊開發等方面提出解決方案。目前鎮裡正在對古厝電路進行整改。

相關焦點

  • 廈門翔安:講述紅磚古厝的文化味兒
    不久前,「來去翔安住一晚 兩岸攝影師聚焦紅磚古厝」的主題拍攝活動在廈門翔安舉行。「透過鏡頭捕捉古厝景觀時,也發現古村落中民風淳樸,景美人更美。」 受邀的福州攝影師唐希說。  古民居是閩南傳統建築的典型代表,主要建築材料就是紅磚,因而得名紅磚古厝。在翔安,不僅古村落多,且村落中的紅磚建築規模大、保護完整、歷史悠久。
  • 廈門翔安的便民候車亭呈紅磚古厝造型,還有花窗樣式...
    (通訊員 陳秋美 攝)「紅磚古厝」候車亭頂部的人字形飛簷充滿閩南風情,也能為乘客遮陽擋雨。 (廈門日報記者 邵凌豐 攝)從遠處望過去,紅色的人字形飛簷下,有情侶坐在條石凳上竊竊私語,有穿校服的孩子抱著書埋頭苦讀,還有媽媽抱著孩子伸長脖子張望……一抹陽光灑過來,恍惚是在一座閩南農家小厝的門前。
  • 金門紅磚古厝的前世今生(圖)
    改造成特色民宿的金門紅磚古厝。   驅車金門,不時有紅磚古厝的飛簷越過鬱鬱蔥蔥的道旁樹撲入眼帘。因「固若金湯,雄鎮海門」而得名的金門,至今遺存2600多幢紅磚古厝,它們猶如大地上最美麗的語言,道出這一方土地的歷史變遷與璀璨人文,也連結著閩臺間的特殊地緣文緣。
  • 在臺灣鹿港遇見閩南紅磚古厝
    這是鹿港民俗文物館內的一處紅磚古厝建築群(4月24日攝)。  走進與福建泉州隔海相望的臺灣西海岸鹿港古鎮,在街巷深處可常見富有閩南特色的紅磚古厝,印證著閩南傳統文化對鹿港古鎮的影響。
  • 紅磚古厝凝鄉愁:僑鄉晉江的「建築博物館」五店市
    新華社記者 褚萌萌 攝新華社福州9月1日電(記者褚萌萌、鄧倩倩、趙雪彤)在福建晉江的喧囂市區,高樓環抱內有一片紅磚厝組成的街區。古色古香的磚紅色中,花木扶疏處,一座名為「涴然別墅」的二層紅磚小洋樓幽然而立。「『涴然』是我爺爺的別號。」
  • 廈門市中心藏著一片紅磚古厝,被摩天大樓包圍,遊客稀少拍照超美
    如果要從閩南方言中選一個最能代表地方特色文化的字,那一定是「厝」字莫屬了。壯麗的閩南紅磚古厝主要分布於福建廈、漳、泉等地。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是對閩南紅磚建築特色的形象表述。
  • 蘭琴古厝,廈門中山路鬧市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典型閩南紅磚古厝
    廈門蘭琴古厝百年古厝的命運2007年,蔡耀輝先生召集了幾位木匠、工匠,歷時七年,耗資900萬對古厝進行修繕,現在,破舊的古厝已改造成庭院式酒店,成為了古厝保護以房養房的一個成功例子。蘭琴古厝的一些建築特色:蘭琴古厝是一座閩南傳統的二進三開紅磚大宅院,紅磚木雕,飛簷翹角。 古厝大門兩旁,有一對抱鼓石。
  • 泉州石獅小巷裡的百年紅磚古厝,修繕花了3000萬,免費開放太美了
    閩南人的紅磚厝,不僅是一種房子,很多時候更是一種情結。壯麗的閩南紅磚古厝主要分布於福建廈、漳、泉等地,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 」是對閩南紅磚建築特色的形象表述。
  • 廈門最大的衛星島嶼,有一處紅磚古厝建築群,始建於明朝年間
    三年前,我來過大嶝島一次,但是並沒有到這個紅磚古厝建築群遊覽,當時印象最深的就是去了臺灣免稅公園,很好奇,就在裡面看了來自寶島的商品,有很多小東西,還品嘗了一些臺灣的小吃美食。對於大嶝島的這一處閩南古建築群並沒有十分的關注,直到這次來重新做了一些攻略,才只知道這個紅磚古厝建築群的歷史由來。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除了土樓,另一個就數那些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了。紅磚古厝又叫「皇宮起」,是福建四大民居形式之一,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泉州作為古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至今保留著眾多聞名全國的古厝群,而位於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更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 坂埔古厝:閩南「皇宮起」建築博物館,紅磚古厝見證古代宗法制度
    在福建多個地區,將房子稱之為「厝」,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這些建築就地取材,大多以花崗巖、紅磚相互壘砌,這便是閩南建築技藝中的「出磚入石」。譬如紅色建材,本來是皇家特有,普通人是不可以使用的,但閩南古厝卻多以紅色為主。這自然與古代福建與世隔絕的地理環境有關,這裡既遠離中原王朝的統治中心,又因為海上貿易而積攢了大量財富,久而久之,商人們爭相鬥豔的「紅磚厝」,自然被朝廷默然許可了。
  • 閩南紅磚古厝博物館,《西虹市首富》在此取景,廈門周邊好去處
    從廈門北站坐動車,只需20分鐘就可以到晉江,交通非常方便,這裡也是許多廈門工作但買不起房子的人置業的地方之一,而令人驚奇的是這片傳統街區,這一片紅磚古厝就隱藏在繁華的高樓大廈間,它的旁邊便是晉江萬達廣場,現代與傳統,就這樣融合貫通在一起。五店市傳統街區可以說是青陽現今存在的最後一片傳統街區了,是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 泉州傳統村落之惠安西頭:書香古厝湧動文化氣韻
    西頭村至今保留著40餘座紅磚古厝,大部分為明清建築。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一村一族 文化氣韻一脈相承作為曲江張姓的發源地,西頭村又名「張坑」,全村同族同姓。千百年來,張姓族人就在惠女灣西南部的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如今,惠安境內的西頭張氏後代已近8萬人,遍布附近60餘個自然村。
  • 再一次金門紅磚古厝內的淳樸民風,靜謐安寧的清淨小島
    這屋厝是否有些熟悉,形似殿宇,富麗堂皇,前埕後厝,坐北朝南,三或五開間加雙護厝,紅磚白石牆體,硬山式屋頂和雙翹燕尾脊。這山門,這寺廟建築是否又分外眼熟?熟悉的鄉音,熟悉的閩南古厝,沒有廈門的繁華熱鬧,卻有著金門的慵懶與舒適。
  • 紅磚古厝裡的森系美食,高顏值低熱量,你打卡了嗎?
    ↓戳視頻,跟小SHUI開啟一場探店之旅↓    一棟古厝,一種情懷  一份輕食  漫步在充滿古早味的大社裡,當你看到大社戲臺旁的一棟閩南古厝,紅磚青瓦,庭院綠意盎然,那便是大社三喜輕食。    我們在保留古厝原有格局的同時  店內裝修追求復古簡約,以融入古厝  正如老闆所說,這裡,紅磚古厝,庭院深深,每一處都有道不盡的閩南古早故事。
  • 福建有一座水上古村落,紅磚古厝群如迷宮,建築格局500年不變
    在福建,有一座明清時期的水上古村落,一幢幢完美的紅磚古厝整齊劃一,有著極致的對稱美,建築格局500多年堅持不變。隨著時間的推移古厝有所磨損,但從古厝精巧的構造和裝飾,依然能聯想埭美村當年富甲一方的輝煌。雖然「富甲一方」蹤跡難尋。但古厝的硬山燕尾式屋脊,紅瓦屋面,石砌牆體,精湛的裝飾工藝,木雕、磚雕、泥塑等在梁、拱、窗花等構件上的運用令人嘆為觀止。
  • 紅磚白石燕尾脊 古城最亮那抹紅
    有一種美,只有泉州人才懂得欣賞,那便是泉州的古大厝。行走於泉州古城的巷道之間,哪怕你閉上眼睛,腦海裡都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出閩南古大厝的模樣:那一幢幢濃蔭掩映的古大厝,雖然隨著歲月逝去,拱式窗戶上的紅磚早已開始剝落,但卻絲毫不顯神秘。正如閩南文化研究學者、閩南語作家洪泓所說的:「如果說建築代表著一座城市的語音,那麼古大厝絕對是『正港』的泉州閩南語。」
  • 走進傳統紅磚古厝,品位隱於廈門鬧市中的本地美味
    關鍵詞:傳統古厝 | 廈門美食 | 招待宴請 | 私密性強在廈門各式餐廳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今天,紅厝古樸的紅磚與中式的簡約融合的非常和諧如若你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不到出口,不如來紅厝8號,好好吃一頓美味,更真切滴感受閩南紅磚古厝裡的慢生活和大廚手下傳統閩味的歷史沉澱
  • 「魅力紅谷」當閩南古厝遇見歐陸古建——陳立德建築風情系列漆畫...
    當閩南古厝遇見歐陸古建陳立德建築風情系列漆畫作品展開幕時間9月29日 10:30 AM展覽時間極具民族文化厚重感的閩南古厝,與濃烈異國特色的歐陸古建,是他對於不同文化的藝術性表達,而因大漆的特性,使畫面的效果愈發迷人。他對極具東方氣質的中國傳統大漆文化發自內心的摯愛,以及試圖用自己的表達方式去回饋,讓他的精神世界長期飽含赤子之心的願望。他用漆把那磚牆堆疊成史詩性的塊面,將縱深的歷史長篇娓娓道來。
  • 羅望紅廂,感受廈門紅磚大厝的前世今生
    大嶝島在八二三炮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今硝煙散去,長期作為「前線」的大嶝島雖沒有趕上改革開放後的現代高樓潮,卻也使得成群的古民居得以保留,這種被譽為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造型精美,用料獨特,功能豐富,極具觀賞、藝術及研究價值。借著品味農家流水席以及拜訪彩虹村的機會,有幸預定到了大嶝的羅望紅廂民宿,得以近距離體驗閩南紅磚古厝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