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古民居(資料圖) |
提到紅磚古厝,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閩南地區,而南安紅磚古厝作為泉州的代表為人所熟知。國家文物局日前公布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包括大運河、絲綢之路及海上絲綢之路、哈尼梯田等在內的45項文化遺產上榜,南安、廈門聯合申報的閩南紅磚建築群名列其中。這也意味著,南安紅磚建築朝著「世遺」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那麼,南安目前有多少紅磚建築?它們都有哪些動人的故事?本報記者帶您一起尋找和領略南安紅磚建築的魅力。
蔡氏古民居 保存最完整
官橋鎮有南安最大最完整的古厝,也是這次南安申遺的主要閩南紅磚建築群——蔡氏古民居。
這古厝由誰所建,具有多少年歷史?古民居主人蔡資深的第五代後裔蔡宗敬向我們一一道來。
蔡氏古民居的一磚一瓦,體現出閩南紅磚建築的精髓。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的蔡氏古民居,由旅菲華僑蔡其昌、蔡資深父子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始建,清宣統三年(1911年)竣工,前後經歷40多年。整個建築群佔地40畝,宅第16座,房間400間,古樸典雅,氣勢恢宏,被稱為「皇宮式」民居的代表。雖歷經百年風雨,石條砌成的石埕,依然平整如故;各種細膩奇巧的石雕、磚雕、木雕和泥灰雕,或人物故事,或花鳥山水,無不栩栩如生。
古民居內,最讓人叫絕的便是獨特的紅磚文化。「這些建築群的紅磚瓦片,均取自於當地豐富、價廉、質優的紅土壤,經過燒製成為各種類型的建築材料。」蔡宗敬介紹道,此前來此考察的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松教授讚嘆道:「蔡氏古民居保存非常完整,是一座活的古民居。」
據南安市規劃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官橋正編制總體規劃,在加強古民居保護的同時,考慮將附近舊廠房搬至工業園區,減少對古民居的不良影響。據介紹,目前蔡氏古民居建築群,損壞較為明顯的是德梯厝、梳妝樓等10座單體建築,現已列入首期修復保護對象。
記者從市旅遊部門獲悉,我市已委託一設計單位編制了《蔡氏古民居建築群旅遊開發控制性詳細規劃》。規劃以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及歷史風貌為主題,提出要整治環境、利用現有條件配備少量旅遊服務設施,打造集古建築觀賞、閩南文化體驗、鄉村休閒、商務活動於一體,具有濃鬱閩南文化特色的旅遊區。
林路古厝 風格最洋氣
南安還有哪些紅磚建築的蹤跡?市文管辦主任楊小川向記者推薦林路厝。林路厝的特別之處在於:其設計不僅融入南洋風格,更是由它的主人林路親自設計。林路作為一代建築大師,曾承建屹立至今的新加坡維多利亞紀念堂(即「大鐘樓」),該紀念堂成為當時最宏偉的建築之一,震驚歐洲建築界。而林路古厝自然也是不同凡響。
在南安,有一句流傳百年之久的俗語:「有林路富,無林路厝。」這讓記者迫不及待想一睹其「芳容」。
這天,省新文化站負責人吳明月和滿山紅村文化協管員王貴良帶著記者踏訪這獨具特色的林路厝。穿梭在古樸幽靜的村中小路上,遠遠便望見一座頗具規模的紅磚古厝。王貴良指著該建築物說:「那就是了。」一行人邁進古厝,一睹古厝風採。
「據《南安縣誌》記載,林路古厝建於清光緒年間。與其他閩南傳統古厝不同,這座古厝頗具南洋風格,兩層小洋樓建築在當時的新加坡非常流行。」身為林路曾孫、今年67歲的林祖澤告訴記者,他的曾祖父出身貧寒,後來到新加坡謀生,後被譽為「華僑建築家」,名揚東南亞。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林路古厝不僅建築風格與眾不同,做工也非常精細,連鋪地板的地磚,都是從南洋用船運過來的,極具南洋特色。不僅如此,主厝與護厝地磚的花紋也不盡相同。古厝至今還保存著後花園、前花園、假山等,只是隨著時代變遷,如今這些已經風化,顯得有些滄桑。古厝門前,建有一座小小的亭子,而亭子下方則是一汪淺淺的池塘。王貴良告訴記者,據說這是由於林路厝是個大宅,建個亭子便於瞭望,防範盜賊。由於時間關係,池塘逐漸變小,當年是林氏家族的前花園。這也驗證了「有林路富,無林路厝」這句話。
不過,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古厝的後花園已經坍塌,不少建築年久失修,破敗不堪。「以前房子更大,房間更多,古厝也『上了年紀』了,前幾年有些建築就倒了。希望政府能抓緊修繕,讓這古厝得以保存。」林祖澤說。
石井中憲第 歷史最悠久
紅磚建築已成為南安鄉間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但大多散落鄉間的紅磚建築,其確切建造年份已無從可考。不過,從市文管辦普查情況來看,石井鎮的中憲第是目前有記載的南安歷史最悠久的紅磚建築。「中憲第是目前普查的紅磚建築中,歷史最悠久的。」楊小川告訴記者。
走進古厝,一種古老的韻味,從老屋各個角落中散發出來,偌大的院落,依稀可見當年繁華的影子。
中憲第主體建築為五進宮殿式建築,東側附有護厝一條,西側附有護厝二條。據介紹,一般家庭只有一條護厝,有的甚至一條都沒有,兩條就是富貴人家,而中憲第有三條護厝,可見當時古厝主人家世顯赫。
中憲第主人為鄭運錦,出生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從小窮苦的他,敢於拼搏,往來於臺海之間。清雍正六年(1728年),雖在臺灣發展很好,但在外遊子,依然渴望落葉歸根,鄭運錦回到家鄉石井後,建造了一座漢式、規模相當宏大的府第。鄭運錦初建府第因規模過大,違背清王朝建造府第的限制,按當時朝廷規定,除皇親國戚外,官員和庶民建府第,都不能超過100間。「中憲第越規興建,所以對外佯稱99間(實際為112間),總面積7780平方米,後在臺灣知府朱山的幫助下,鄭運錦的兒輩鄭生獲朝廷賜『中憲大夫』之名,而取名『中憲第』。」石井文化站站長鄭培群向記者娓娓道來。
經過270多年的風雨,如今的中憲第建築老化嚴重,亟待保護。加上權屬私有、出租現象普遍,給管理帶來很大的困難。石井文體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鎮裡已經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並對出租戶問題、建築的用火用電安全和管理工作,以及文物的旅遊開發等方面提出解決方案。目前鎮裡正在對古厝電路進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