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醫題材網劇《法醫秦明》正在網上熱播,開播兩周,播放量成功破兩億。這部網劇改編自熱門懸疑小說《第十一根手指》,故事以法醫秦明的視角展開,講述其與法醫助理李大寶、刑警隊大隊長林濤組成的黃金組合從蛛絲馬跡開始追逐真相,屢破要案的故事。
小說《第十一根手指》的作者秦明現任安徽省公安廳物證鑑定管理處法醫科科長、副主任法醫師,一名真正的法醫。和劇中張若昀飾演的那個西裝筆挺、神情冷峻的帥氣法醫形象不同,現實生活中,秦明是一個方臉的普通面孔,他常常調侃自己是個「長相顯老,打死都瘦不下來的胖子」。
從法醫先鋒到網絡作家,秦明將法醫的工作寫成小說,為讀者講述法醫是如何通過現場勘查、屍體檢驗來讓「屍體說話」,讓人們逐漸了解法醫群體。「萬劫不復有鬼手,太平人間存佛心。」小說中的這句話應該是對他最好的詮釋。
入行:沒有熱愛很難堅持下來
為了秦明長大以後做什麼,他的父母可沒少爭論。「我父親是共和國第一代刑事技術專家,我母親是一個護士長。父親讓我子承父業當警察,母親說你長大以後當醫生。從小父母就是這樣灌輸的。」秦明說,「高考填志願那會,從頭到尾都是與警察有關的專業, 因為視力沒達到,最終,我去了皖南醫學院法醫學系,這也算是滿足了父母雙方的心願,兩全其美。」
當時,法醫學專業非常冷門,全國一年只有200個法醫專業的畢業生。秦明所在的班級有40個人,他是唯一一個填第一志願到法醫系的,其他全是調劑過來的。「其實,那時候,我也不太清楚法醫到底是幹什麼的。」秦明說,「後來的一次見習經歷,讓我對法醫這個職業有了新的認識,更讓我對它刮目相看。」因為在整個破案過程中,對現場和對屍體的檢驗、發現的痕跡,抽絲剝繭的感覺和沉冤得雪以後的成就感讓他無比興奮。
2005年,獲得醫學和法學雙學士學位的秦明考入了安徽省公安廳,正式成為一名法醫。剛入行時,秦明以為工作會比較清閒,而通過帶他的法醫師父,他才知道,工作中,既要參與全省重特大疑難命案的現場勘查、屍體檢驗等,還要做死因和傷情覆核鑑定、信訪案件的處理處置等,任重而道遠。
「剛到單位不久,我跟著師父一起去勘查一個屍蠟化屍體的現場。雖然之前在實習階段我已經接觸過很多屍體,但我一直沒有見過屍蠟化的屍體。」秦明回憶說,屍體放置到解剖臺上,師父讓他戴兩層手套,他怕戴兩層手感不好、縫線打結感覺不到線頭,只戴了一層。哪知道屍檢結束後,他把手套一脫,一雙手全是屍臭味,任憑他用洗衣粉、香皂、洗潔精清洗多少遍,都無法去除屍體留下的臭味,而戴了兩層手套的同事們都沒事。吃晚飯時,大家端著飯碗往嘴裡扒飯時,秦明只能坐在一旁,飢腸轆轆。「當時,我只要一端碗,一拿到嘴邊,就能聞到那股屍臭味兒,根本沒法下咽。」秦明說,「後來,師父給了我一把香菜,讓我拿香菜搓手。濃重的香菜味兒暫時掩蓋住手上的屍臭味,我趕緊扒了幾口飯。然而,這個臭味並沒有很快消失,沒辦法,我跑到菜市場買了一把香菜隨身攜帶,沒事就搓搓。」
入行之後,這個80後小夥在高強度的工作中面臨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艱辛,他想要把自己修煉成「屍語者」,「為生者權,為逝者言,為不鳴者洗冤」。
說到是什麼樣的一種動力能讓他堅持做一名法醫,秦明脫口而出,「熱愛。法醫是一個很重要且很艱苦的職業,我們掌握著大量的專業知識、出入於惡臭難忍蠅蛆滿地的惡劣現場環境、接觸別人不願意接觸的事情,拿著微薄的工資。雖然相比於衝在一線的刑警,法醫的危險要小一些,但是來自現場的危險,如毒氣、爆炸物以及來自屍體的未知危險(如烈性傳染病)還是存在的,如果沒有那份熱愛,很難在這個崗位上堅持下去。」
初衷:讓更多人理解這份職業
「法醫的工作很忙,可是,你寫微博、混論壇、寫小說、拍網劇樣樣不落,會不會被領導認為不務正業?」有網友這樣問秦明。
「一開始,我根本沒有考慮這麼多,寫作一直是我的業餘愛好,我連出書都沒有想過,更不用提影視化了。平時我也喜歡玩網遊,玩過一段時間之後,感覺遊戲有種讓我虛度光陰的負罪感。後來,我就開始玩玩微博,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法醫、理解法醫、關注法醫和支持法醫,我用微博的方式普及法醫學知識。後來,因為受到微博達人@急診科女超人於鶯的啟發,我就在微博上連載了自己在法醫工作中遇到的故事。」秦明說,「說白了,我是個文學界的門外漢,沒想到有那麼多讀者喜歡我的文字。」
漸漸地,他被出版商瞄上了。不久之後,他的第一部小說《屍語者》出版了,小說基本以他工作中的案例為原型。在讀者的鼓勵和鞭策之下,《無聲的證詞》、《第十一根手指》、《清道夫》、《倖存者》等多部暢銷小說應運而生,秦明也成了國內最暢銷的懸疑小說作者。
「我剛出第一本書的時候,領導提醒我不要本末倒置。歸根結底,我是一名公安法醫,寫作,只是我的業餘愛好。」秦明說,「漸漸地,我發現寫小說不僅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法醫的工作,也能促進自己去總結、反思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兩者形成了良性循環。」
而秦明的書之所以暢銷,很大部分原因得益於他豐富的工作實踐。
「每年最熱的時候,氣溫往往超過了人的正常體溫,這也給腐敗細菌的滋生、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當很多公務員都躲在空調房裡進行腦力勞動的時候,法醫們卻還在酷日之下,在山野之間、水流之中,打撈、檢驗著形態各異的屍體。說形態各異毫不為過,屍體腐敗是一天一個樣,從屍綠到腐敗靜脈網出現,再到屍體發黑、膨大,甚至還有最讓法醫頭痛的巨人觀。無論屍體變成什麼樣,法醫都不能甩甩手不予理睬,也不能糊弄任務。」在《無聲的證詞》一書中,秦明曾寫道。
沒有親身經歷大大小小的案件,是寫不出讀者眼中的「真實」的。
如今,秦明的微博上已有335萬餘「粉絲」, 而他的忠實讀者從8歲小孩到70歲的老人都有,還經常有合肥當地的「粉絲」跑到他單位門口找他要籤名。更為有趣的是,秦明的「粉絲」還通過微博票選給他取了個名字——「芹菜」。每次做讀者見面會活動時,估計附近的賣菜大叔都要樂壞了,因為「粉絲」會人手捧一束芹菜歡迎他。
點評:「不用血腥吸引眼球」
油炸分屍、活剝人、碎屍、墓地殺人……在網劇《法醫秦明》中,每一個案件都挑動劇迷們敏感的神經,各種大尺度場景讓網友直呼「減肥神作」。
「網劇熱播後,每天都有好多網友給我微博私信直呼法醫工作刺激、血腥。但我覺得這不是製造噱頭,而是希望能還原法醫的艱苦。」秦明說,「實際上,大家在網劇中看到的只是法醫平時所做工作的一小部分。在劇中,觀眾所要面對的只是視覺上的衝擊,而在現實工作中,法醫的工作環境可比這要惡劣得多,要說視覺衝擊難忍,那麼觸覺和嗅覺上的衝擊會讓你覺得更難忍。天氣炎熱的時候,屍體腐敗是一種常態,很多線索都可能隨著屍體腐敗而消亡,這對法醫檢驗的細緻性要求就更嚴,需要趴在屍體邊很長時間。」
最初,秦明很期待自己的作品能影視化,因為影視化可以有更多的受眾。然而,當有人跟他接觸討論拍網劇時,他卻有了顧慮,「我不知道承制的單位靠不靠譜,會不會和我的初衷背道而馳。」
看了網劇《法醫秦明》,秦明覺得很欣慰,「和原著相比,網劇還是有一定程度改編的。不過,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本身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因此有所改變是理所當然的。至少,這部網劇把法醫的艱辛、卓越以及樂觀的人生態度表現了出來,科普了法醫學知識,這和我的寫作初衷是一致的。」
作為一名警察、一名作家,對於反映警察業務及形象的影視作品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我認為不少警察題材的作品都顯得顧慮重重,時尚的話說就是有偶像包袱,害怕網友的質疑和吐槽,另外,一些優秀的警察題材作品沒有商業化運作,導致宣傳不夠或者吸引力不夠。」秦明說,「在網劇《法醫秦明》之前,電影《湄公河行動》就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業影片。當然,重點不在於他商業,而是他完美塑造了緝毒警察的形象,並且獲得了足夠的宣傳保障。想讓更多的警察題材作品走近更多人的視野,我覺得不僅要甩掉偶像包袱、更加大膽,而且不要在乎『商業化』,畢竟大眾藝術一樣可以正能量。不僅是警察,以後類型小說可能都是職業內寫職業的狀態,這是必須的,因為職業內的人,才是最了解這個職業的專業和精髓的。」
如今秦明也算是「名人」了,有人曾問過他,不做法醫的話,還想去做什麼?秦明想了想,調侃道,「不做法醫,難不成去做海盜?」實際上,對於自己的未來他有自己的規劃,「寫書即便讓我擁有再多的讀者、擁有再多的觀眾,但他們最關注的,還是法醫這個職業。沒有這個職業,那我就啥也不是了。今後,我還是會認認真真工作,而寫作我還是會利用業餘時間去做。兩者不能『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