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皮膚科腫瘤裡,也有一種叫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DFSP)的腫瘤,它表裡不一,長著類似瘢痕疙瘩的外表,但實則是皮膚惡性腫瘤,迷惑了很多患者,甚至醫生。47歲的羅女士(化名)就不幸得了這種疾病,多年來多次就診一直未能確診。最終,患者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確診為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並於近日成功進行了手術治療。
小小腫物驗明「真身」路曲折
羅女士平素體健,就是有一個煩惱——右腹股溝區長了一個不明腫物。這個腫物長了有10餘年,初表現為約1元硬幣大小腫物,外觀像「瘢痕疙瘩」,色澤微紅,質硬,偶有瘙癢及針刺感,緩慢增大,羅女士在老家多家醫院就診,均診斷「瘢痕疙瘩」,建議觀察,未予處理。
兩年前,腫物表面出現數個黃豆大小結節凸起,羅女士至深圳市區幾家大醫院就診,仍診斷為瘢痕疙瘩,予抗瘢痕治療效果不佳,後腫物增大較快,約鵝蛋大小。5月餘前,腫物表面出現小破潰、出血伴疼痛,羅女士來到中山七院皮膚科門診就診,當時接診的副主任醫師朱林榆結合病史及臨床表現,考慮DFSP可能性較大,建議羅女士行病理檢查。術後病理回報為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與臨床診斷相符。
成功實施手術切除惡性腫瘤
對於這麼大的惡性包塊(10*6cm),又處於腹股溝區域,腹股溝解剖結構比較複雜,有大血管神經走形,如果損傷後可能導致下肢截肢等嚴重併發症,手術難度可想而知。朱林榆跟羅女士詳細溝通了其病情和初步幾種治療方案,並告知每種方案的利弊。羅女士很糾結,她又奔波於廣州、深圳多家三甲醫院皮膚科就診諮詢,最終還是選擇了在中山七院皮膚科住院,進行手術治療。
▲為患者手術中。
住院後,醫生完善術前檢查及做好充分術前準備。術前,羅女士腹股溝區核磁平掃提示腫物右上方可見與皮下筋膜向延續,也就是「筋膜尾徵」,實質上為腫瘤局部筋膜侵犯。另外術前腫瘤處血管超聲定位示股動脈、股靜脈於腫物內側走形,最近處僅距瘤緣0.5cm。
結合患者病史及輔助檢查結果,皮膚科進行了術前討論,最後決定術式選擇「右側腹股溝惡性腫瘤擴大切除+植皮術」,擴大切除範圍到3cm,術中進行類「Mohs」定位標記切緣,切緣一周及腫瘤底端組織均送術中冰凍,若檢測結果為陽性,局部可在切緣被定位標記基礎上再次擴大切除,直至切緣陰性。最終,手術很成功,術後皮瓣成活良好。
小知識:
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DFSP)是罕見的低度惡性皮膚腫瘤,約佔所有惡性腫瘤發病率的 0.1% 。其開始往往臨床表現為無痛性斑塊,質地較硬,經歷一段緩慢生長期(數月至數十年),可進入到加速生長期 ,發展為凸起於體表的單結節或多結節狀增生物,極易誤診為瘢痕疙瘩。最大徑一般為2-5cm,主要呈浸潤性生長,亦可見遠處轉移。
手術擴大切除是其主要治療手段,術後局部復發率高是其臨床治療棘手問題。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極易被當成瘢痕疙瘩,若患者自身有瘢痕疙瘩樣病變,建議到正規醫院進一步診治,不可掉以輕心。
深圳晚報記者 周倩 通訊員 侯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