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許多孩子都愛看繪本,但不少家長發現,國內繪本和國外繪本放到一起,孩子會挑出國外繪本讓自己講。這為啥呢?國內原創繪本太愛講道理,總給人一種教訓人的感覺,孩子一聞「味道」就不對!對這一話題,今日在寧舉行的東方娃娃原創繪本論壇上,中國少年兒童閱讀推廣聯盟主席李學謙認為,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一批優秀繪本作家、畫家和編輯,對原創繪本的宣傳推廣也逐步受到重視,但對照《小豬佩奇》這樣的作品,咱們「兒童本位」的理念還沒有落實好。實習生 馬雯倩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孩子們看的大半是國外繪本
影響孩子認同民族文化和後續學習
繪本是近幾年少兒出版發展最快的一個品類。我國繪本出版是20年前從引進國外繪本開始的。剛開始,繪本出版以引進為主,歐美和日本的優秀繪本被大量引進,形成「愛心樹繪本館」「信誼世界精選圖畫書」「啟發精選世界優秀繪本」「蒲蒲蘭繪本館」等引進版繪本品牌。從2006年起,一批作者和出版人開始探索創作出版原創繪本。周翔創作了被曹文軒譽為「中國原創圖畫書優美開端」的《荷花鎮的早市》;保冬妮創辦原創繪本刊《超級寶寶》;熊亮提出「給孩子一個可以記憶的中國」等等。
但從整體上看,繪本市場依然是引進版佔優勢。據開卷市場監測數據,少兒圖書零售市場繪本銷售總碼洋中,原創繪本佔40%,引進版佔60%。有研究者對2015年到2017年京東、噹噹、亞馬遜三大電商平臺3-6歲繪本銷售排行榜做了分析,發現排名在前30名的圖書中,有28種是引進版繪本。
如果孩子們看的都是國外繪本會有什麼影響嗎?「引進版繪本中的人物、故事、場景都是外國的,呈現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也是外國的,還有大量體現不同國家價值觀、審美取向和生活習俗的各類文化符號,如美國繪本中身穿有美國國旗圖案服裝的人物、日本繪本中的忍者等。」李學謙說,這些都有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進而影響到孩子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
從孩子後繼學習的角度看,「部編本語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詩文的篇目,體現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明價值取向,不改變繪本市場以引進版為主的狀況,有可能使孩子早期閱讀與他們將在義務教育階段接受的教育脫節。」
學學《小豬佩奇》的「兒童本位」
不要人為給親子閱讀製造「障礙」
「繪本的主要讀者對象是幼兒。《小豬佩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部動畫片和衍生的繪本寫的就是小豬佩奇的日常生活,卻傾倒無數中國孩子,值得我們借鑑。」李學謙認為,原創繪本的市場表現不令人滿意,原因很多。有創作本身的問題,如缺乏圖文俱佳的作者;有出版方面的問題,如編輯對繪本的理解不到位,協調圖文作者、整合圖文文本能力不足;也有推廣、輿論引導等方面的原因,如各種排行榜、推薦書目一度偏重於引進版繪本。
「但這些都不難解決。作者、編輯隊伍可以逐步成長起來,事實上,現在已經有了一批優秀的繪本作家、畫家和編輯。對原創繪本的宣傳推廣也逐步受到重視。」李學謙表示,更重要的問題是「兒童本位」的理念還沒有在繪本的創作、出版中得到很好的落實。
口頭上承認 「兒童本位」容易,但落實起來不容易。李學謙提到,前幾天參加國家出版基金2020年度項目終審,有一個原創繪本系列總體不錯,符合資助條件,但裡邊一些話是幼兒難以理解的。比如「月朗星稀的夜晚」、「太陽公公氣得要得抑鬱症了」。「什麼是抑鬱症?學齡前孩子能懂嗎?」再比如「這事兒真不咋的」,「轉圈兒咬自己的尾巴尖兒」。「不知不覺中給孩子製造閱讀障礙,這種現象在原創繪本中常常可以見到。」
別為「圖省事」出知識性繪本,
也讓孩子們在其中找到生活和同伴
這幾年原創繪本多了,但市面上取材於我國民間故事、經典名著、傳統節日和童謠的繪本很多,來自於兒童現實生活的不多。研究者對2016年國家圖書館少兒館編制的中國原創圖畫書核心書目分析發現,100種繪本中,有53%以上題材來自於我國民間故事、經典名著、傳統節日和童謠。之所以出現這種創作、出版傾向,有些是因為作者和出版單位「圖省事兒」,但更多還與對繪本功能的認識有關。李學謙說,「我們希望繪本能像教材一樣,讓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受到更多的教育。我不反對這類繪本,但只有這些,孩子在閱讀中看不到自己、看不到同伴、看不到自己的童年,要想孩子更多地親近原創繪本,恐怕是困難的。」
國內繪本,從題材到敘述方式,都有待進一步發展。原創繪本中,故事類、傳統文化教育類的較多,涉及兒童身心健康、社會性發展、科學啟蒙、藝術審美等方面發展需求的較少,尤其是原創科學圖畫書幾乎缺失,不能適應兒童全面發展的需求。還不止於此,從敘述方式來看,也偏成人化。不少原創繪本的故事情節、故事發生的場景、表達方式遠離兒童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使兒童難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