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美食中,以地名用來命名似乎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方式,比如說歷史悠久的金華火腿、桂林米粉,再比如新中國後才火遍大江南北的青島大包。將地名和美食結合,不僅能夠體現鮮明的地域飲食特色,還能相輔相成的增加城市知名度,可以說一舉兩得了。
不過也有些美食非常調皮,把本來不想幹的東西和地域結合,讓人錯認為是地域美食,卻也憑藉實力打出了名聲,比如不是重慶的重慶雞公煲、不是天津的天津飯。
但還有些美食,卻總令兩波人吵的面紅耳赤,不明真相的群眾更是一團迷霧。比如在東南亞各國非常流行,甚至被列入新加坡國菜的海南雞飯。只要往東南亞走一召,你會發現遍地的泰國人海南雞飯、新加坡海南雞飯、越南海南雞飯、卻唯獨在中國,只要出了嶺南和海南兩地你就很少能看到海南雞飯的店,以致於絕大多數的人總是到了東南亞旅遊才知道原來有個海南雞飯。於是海南人說海南雞飯是他們的,新加坡人說海南雞飯是他們的,那麼海南雞飯到底是誰呢?
或許,我們還得從雞講起。
所謂海南雞飯,是燙煮文昌雞加雞油飯,然後一碟特質的東南亞甜辣醬汁所組成的套餐,當然完整的海南雞飯你還需要辣椒醬,白醋和醬油做為蘸料。也正是如此,海南雞飯不僅擁有著特殊的雞油味道,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習慣進行不同的蘸料組合著吃。可清淡亦能濃厚,白煮的鮮嫩文昌雞加一勺雞油飯,總能挑逗著味蕾進入高潮,而特殊的東南亞香料,讓你瞬間能夠神遊雨林風光,海景怡人。
但是眾所周知,海南雞飯中最重要的原料—文昌雞,實際上就是海南文昌的特產地方雞種。早在400多年前,就有文昌人利用海南的地域特徵,用大榕樹的樹籽來餵養被閹割的公雞,從而培育出身材嬌小、皮薄肉嫩、骨脆馥香的文昌雞。清代《嶺南雜事詩抄》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文昌縣屬有一種雞牝,而肉若牧肉,味最美,蓋割取雄雞之賢,納於雌雞之腹,逐不生卵,亦不司晨,毛羽漸疏,異常肥嫩。以其法於他處試之則不可,故曰文昌雞。現如今文昌雞已經成為了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的原產地域保護雞種,既然如此,那對於海南雞飯是哪的美食,還有什麼好爭議的呢?
這事情還得從上世紀30年代說起。
當時國內戰亂,而海南資源匱乏,生活艱辛,於是大批海南人到南洋謀生。異國他鄉,總是不易,恰好大中華最為人稱道的就是美食,於是許多海南人,特別是文昌人就在當時的新加坡用著籮筐大街小巷販賣文昌的特色傳統美食—白斬雞和雞油飯。這基本算是新加坡最早的中式快餐了吧,一碗雞油飯下肚,可以令人忘記一天的勞累,自然備受歡迎。
但是下南洋過來的海南人不可能還帶著文昌雞漂洋過海,所以當時大家賣的就是當地白切雞。雖然這種土味組合能讓人在異國他鄉賺到銀子,卻也無法把「海南雞飯」的名聲打出去,直到有一個叫做王義元的文昌人積累財富後在新加坡的海南一街開檔賣雞,取名「王共產雞肉」,當地人稱「共產雞」。
王義昌在新加坡的海南雞飯生意越來越好之後,於是便在當地用海南老辦法飼養閹割的「文昌雞」,這才使得新加坡了有了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海南雞飯。
不過海南雞飯在新加坡的成名,最重要的人還是王義元在新加坡收的徒弟莫履瑞。他在王義元結束賣雞飯之後,便自立門戶開了一家叫做「瑞記」的海南雞飯店。瑞記在經營海南雞飯的時候,開始對其進行改良,比如那些東南亞的特色醬料這些都是海南沒有的,卻又符合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口味。
甚至在雞燙煮中的香料甚至是雞的品種選擇上,「瑞記」都根據東南亞的地域特色逐漸在改變,使得雞肉口感越發滑嫩醇香。「瑞記」這種將外地美食徹底融入東南亞口味的做法,終於使得海南雞飯一炮而紅。於是品嘗過新加坡海南雞飯的人便逐漸將之開到了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其餘的東南亞國家,這使得莫履瑞成為了當時新加坡海南雞飯的領軍人物。
所以看到這裡我們應該明白了,海南雞飯正確的叫法應該是海南雞—飯;而不是海南—雞飯,雖然現在海南雞飯的雞早就已經不局限於文昌雞,但是人們還是沿用了這個名詞。
而經過特殊調味的東南亞各國海南雞飯如今已經反哺回包括香港在內的嶺南一帶,雖然海南的海南雞飯還保持其自有的特色,但絕大多數人能夠吃到的都是經過改良版的東南亞海南雞飯,這也難怪著名美食評論家蔡瀾會說:
星洲沒有星洲炒粉,海南沒有海南雞飯。
本文首發頭條籤約帳號:三觀粉碎機,轉載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