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四祖大師:「什麼樣的人是好禪師?」四祖大師說:「不為靜亂所擾的人,才是好禪師。」我們在禪修打坐中,經常有人只能靜而不能動,一動就生起無明煩惱。如果既能動又能靜,動靜一如,相信悟道不淺了。
作為在家修習的人,我們要如何又能在修習打坐之間,把我們顯現的智慧落實到當下呢?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分享淨慧老和尚,曾開示四祖禪法「入道安心方便法門」中。與此同時,我們如何將禪修之中的體悟應用到生活中,落實到當下,應用在當下!
佛家歷史,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夜睹明星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德相,只因妄想而不能證得。」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樣的智慧,只是因為妄想或過多執著,才有了無明,遮蔽了我們的智慧。所謂「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我們禪修打坐,在促進身體健康的同時,也是為了成就我們本有的智慧。
淨慧老和尚作為虛雲大師的弟子,生前就在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以及虛雲老和尚提倡人間佛教的基礎上,倡導人們修習「生活禪。」所謂的生活禪就是要我們「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就是教導人們如何把佛家的智慧,應用到我們生活中來,讓更多的人能夠做到「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淨慧老和尚經常在禪修時說永嘉大師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在說起四祖禪法時也說:「語默動靜之間,本體如如不動,像這樣的禪師就是好禪師。」所以如果禪修靜坐中,我們能做到與默動靜體安然的狀態,那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只不過居家人,想做到如此並非易事。所以,我們就應該從由淺入深,慢慢體悟古人智慧,才能漸漸落實當下。
四祖大師的《入道安心方便法門》有云:「用心人常住於止,心則沉沒;久住於觀,心則散亂。」對此,淨慧老和尚開示說:用功修行如果偏向於修止,心就很可能沉沒下去,心沉沒下去就是有昏沉。如果偏向於修觀, 「心則散亂」,很容易出現掉舉。昏沉和掉舉,是修行用功的兩個大問題。所以修行要止觀並用,動靜結合。」
老和尚接著說:「以打禪七為例:行香的時間太長,心就會散亂;坐的時間太長,又會昏沉。所以在修行的形式上,要動靜結合。在具體用功的過程中,如果心浮起來了,就應該修止,使妄想止住。昏沉了,想睡覺了,就要修觀,把念頭提一提。在用功的具體內容上,要止觀並用。」
老和尚說:「比如說念佛,如果是用修止的方法修,就要把念頭放緩慢一點,平心靜氣地看住佛號就行了,不要再提。時間間隔的掌握,根據實際做功夫的情況而定。如果妄想多,心很容易跑掉,就多提幾次;妄想少,不太容易跑,就儘量少提。這是修止的方法。長時間用修止的方法念佛,心可能會沉沒下去,想睡覺,這時就要加強念的力量。加強念的力量就是觀。通過觀,可以使沉沒昏沉的心變清醒。觀的時間長了,心又散亂了,又用止的方法。這樣止觀並用調攝此心。」
修行的時候是止觀雙運,成就時就是定慧等持。修止得定,修觀得慧。整個修行過程就是「即定之時慧在定,即慧之時定在慧」,「定慧等持,名為禪定。」這是《六祖壇經》所講的用功方法。
以上這兩段話即是老和尚開示禪修打坐時止觀雙運的方法。對於初學打坐的人來說,或許看起來未必懂得。但唯一不變的即是禪修打坐,不僅僅是讓我們促進身體健康,也是練習我們的定力,安我們妄念紛飛的心,以此顯現我們的智慧。
當我們有了智慧,就要懂得永嘉大師說言:「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的道理,我們就應該懂得如《生活禪》一樣,懂得「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如此一來,我們既能把智慧體悟到生活,又落實到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