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拱洞鄉:小田螺帶來脫貧新希望

2020-12-28 北部灣在線新媒體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決戰決勝走基層、總攻之勢大採訪——千名記者一線行】

融水拱洞鄉:小田螺帶來脫貧新希望

融水苗族自治縣拱洞鄉全鄉11個行政村都是貧困村。近年來,拱洞鄉抓住柳州螺螄粉產業快速發展的機遇,大力發展螺螄養殖產業,成功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千名記者一線行」採訪團記者來到融水苗族自治縣拱洞鄉培基村時,58歲的貧困戶蒙田咪正忙著在田裡捕捉田螺。她說,從今年3月起,她斷斷續續在專門養殖田螺的融水三連瀑布水產生態養殖有限公司工作了20多天,每天工資有150元,此外她還跟著公司自己養了4畝的田螺,她盤算著今年脫貧沒有問題:「公司給田螺給我們放到田裡去養,我們一年撿田螺(能)增收三四千塊錢。」

蒙田咪說的三連瀑布水產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由拱洞鄉31歲的返鄉青年滾榮清創立。2016年,滾榮清了解到柳州袋裝螺螄粉火爆全國,便決定回鄉創業,他投資600萬元在培基村建立了200畝田螺養殖基地,並取得成功。自己致富不忘鄉親,2019年,他在融水另外11個鄉鎮向貧困群眾推廣田螺養殖。去年公司創收200多萬元,今年截至目前,創收已達到370萬元。滾榮清:「我們養殖螺螄帶動整個融水縣貧困戶4223戶,平均增收一年一畝地達到1800到2200元的標準。」

拱洞鄉高武村的「笑哈哈種養專業合作社」,也是以「田螺+優質稻」為主的合作社。2019年,合作社的田螺養殖基地被認定為螺螄粉原材料(螺螄養殖)示範基地,產品成功打入柳州螺螄粉產業鏈。融水笑哈哈種養專業合作社總經理王維:「我們這個養殖基地規模有725畝,每畝投放100斤(田螺),跟(水)稻一起套養。2019年我們帶動了131戶貧困戶,每戶每畝增收有1200元左右。」

由於效益可觀,笑哈哈種養專業合作社還輻射帶動拱洞鄉廣雄、培基、大溝等7個貧困村一起發展「田螺+優質稻」套養技術。

融水苗族自治縣拱洞鄉鄉長梁太堅告訴記者,在當地企業和合作社的帶動下,目前拱洞鄉稻田養螺面積已經突破1萬畝,田螺養殖已經成為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的龍頭產業:「今年開始,截至到目前為止,(拱洞鄉)已經銷售螺肉20萬斤,主要銷往柳州螺螄粉企業和餐飲行業。下一步,我們還是抓住柳州市螺螄粉產業良好機遇,把我們拱洞鄉打造成為全市最大的螺螄養殖供應基地。我們相信今年(能)按照脫貧標準和時間節點如期打贏這場脫貧攻堅硬仗。」

【記者手記】

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融水苗族自治縣拱洞鄉正是看到了柳州螺螄粉的良好前景和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田螺養殖產業,快速佔領了田螺市場的制高點,讓原本不值錢的田螺形成了產業,賣出了好價錢,點燃了當地貧困群眾脫貧的新希望。所以,在扶貧工作中,產業是基礎,關鍵還是要找到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精準發力,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記者 韋黎

相關焦點

  • 柳州融水餐桌上的那些特色菜餚,給你的舌尖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
    融水作為苗山裡的小縣城,旅遊資源豐富,飲食文化獨特。如果你到融水來旅遊,當地餐桌上的這些特色菜餚你可千萬不要錯過,一定會給你帶來一場獨特的舌尖旅行體驗。田螺鴨腳煲田螺鴨腳煲是融水人最喜歡的宵夜之一,很多人也會自行在家製作田螺鴨腳煲。爽脆且味道獨特的酸筍,皮爽入味的鴨腳,加上肉質鮮美的田螺組合在一起,味道醇厚,香辣開胃,讓人越吃越過癮。
  • 融水種植1500畝羅漢果
    本報融水訊 9月4日,融水苗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經作站的工作人員來到懷寶鎮九東村下泗澗屯驗收羅漢果。60畝的羅漢果基地裡,溜圓的羅漢果掛滿藤蔓。村民說,這些羅漢果是該屯致富帶頭人彭燕芳種植的,村裡不少貧困戶在她的果園裡務工。
  • 打贏脫貧攻堅戰:衡南車江:聚焦「四類重點人員」小田螺成就脫貧路
    田螺富含蛋白質,肉質肥美細膩,被老百姓喻為「盤中明珠」。在衡南縣車江街道花橋村,當地村民依託田螺養殖產業走出了一條致富路。【正文】春日陽光正暖,鑫飛農業合作社的工人們下到螺田查看螺體的長勢。村民們告訴記者,每年4至5月、9至11月是田螺的繁殖期,雌螺一般是分批產子,每個田螺每次可以產20-30個小田螺,畝產大約1.2到1.3噸。最近,合作社已經接到了近二十噸田螺種苗供應的訂單。【同期聲】李寧會 衡南縣鑫飛合作社負責人我們都是搞專人配置飼料給它吃,跟別的田螺種子不一樣。它含蛋白質高,含鈣高。這一批(螺苗)下去之後,應該最遲在七八月就可以賣(供應)。
  • 四川涼山昭覺特口甲谷村:生豬養殖分紅 帶來脫貧新希望
    2018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以下簡稱「人行成都分行」)和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希望」)產融合作精準扶貧項目——昭覺縣特口甲谷村現代化養殖項目,開始運行,首批650頭豬苗進場。 豬苗不是送到村民的家中,而是「住」進剛剛建設完畢的5棟現代化豬場裡。
  • 央視新聞18分鐘直播融水生態茶葉 農旅結合促農增收
    煙花三月好天氣,白雲似柳絮,廣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茶園吸引當地群眾就地就近採茶,處處飄溢濃濃的花香。一排排修繕整齊的茶樹吐露出嫩綠的新芽,一個個苗鄉茶農頭頂遮陽帽,一雙雙巧手上下翻飛,熟練的將一顆顆芽尖採入簍中。碧綠蔥翠的茶山上,隨處可見熱火朝天的採茶景象。」雲賞春:陽春三月百花報信喚新時代視頻近日,融水縣的千畝茶園亮相央視新聞頻道。
  • 小田螺有大商機 丟荒田變「聚寶盆」
    黎承科利用荒田養殖田螺,拓展致富新渠道。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輸出,許多稻田被丟荒,良慶區南曉鎮陵桂村的村民卻從中覓到了新的致富希望——利用荒田養螺。如今南曉鎮養螺200餘畝,小小田螺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法寶。稻田養螺荷包鼓南曉鎮陵桂村多低洼地,河流分布密集,加之氣候宜人,為田螺提供了合適的生存環境。而田裡的水生植物,是田螺天然的餌料。「每年育秧結束後,在空出來的稻田裡養殖田螺,螺肉會比較甜。」
  • 到融水,這三個地方的美食,讓你大飽口福
    對於常年在外的融水遊子,常常想念家鄉的那些美食。那些獨特的味道,是在外任何佳餚都不能媲美的。每次回融水,一定要去這三個地方吃個夠,才有回家的儀式感。一、圩亭別看這個菜市場髒亂差的,這裡可集合了眾多融水當地小食,尋找融水的味道,來這裡準沒錯。濾粉濾粉對於融水人來說,是一份情懷,一份鄉愁。它那特有的美味,讓融水人一生都念念不忘。
  • 廣西南寧良慶區:小田螺有大商機 丟荒田變「聚寶盆」
    廣西南寧良慶區:小田螺有大商機 丟荒田變「聚寶盆」2019-07-22 11:48:00  水產養殖網   黎承科利用荒田養殖田螺,拓展致富新渠道。記者史夢婷&nbsp攝&nbsp&nbsp&nbsp&nbsp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輸出,許多稻田被丟荒,廣西南寧良慶區南曉鎮陵桂村的村民卻從中覓到了新的致富希望——利用荒田養螺。如今南曉鎮養螺200餘畝,小小田螺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法寶。
  • 「彩椒搬運工」高鋒:小彩椒為貧困村帶來新希望
    「彩椒搬運工」高鋒:小彩椒為貧困村帶來新希望 央視網消息:五月的一天,在林洞村的田間地頭,一個穿著藍色工作服的身影正在忙碌著,他就是南方電網廣東中山供電局派駐肇慶市廣寧縣南街鎮林洞村的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高鋒。
  • 柳州市融水良寨鄉舉辦第二屆紫黑香糯文化節
    廣西新聞網柳州10月26日訊(記者 莫一科)近年來,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良寨鄉緊扣鄉黨委、政府「以資源換產業」的發展思路,將水稻紫黑香糯作為主抓的特色農業產業項目。10月25日上午,良寨鄉舉辦第二屆紫黑香糯文化節。
  • 融水石頭魚節:一顆石頭一鍋魚 稻花香裡慶豐年
    金秋的苗鄉侗寨碩果纍纍、遍地黃金,又到了稻香魚肥的季節,10月18日,美麗的融水苗族自治縣洞頭鎮成功舉辦了第三屆石頭魚節,通過農產品展銷、侗族多耶、侗族大歌演唱、蘆笙吹奏、燒魚和百家宴等活動慶祝豐收,用獨特鮮美的石頭魚喜迎八方來客,在田間地頭共同慶祝豐收的喜悅。
  • 養田螺、種百香果,他用勤勞的雙手鋪就脫貧之路……
    在禾雲鎮建中村委會石咀村村民陳利國脫貧了原本他靠著耕田種菜,收入較低。後來,在扶貧信貸等政策的支持下,陳利國養起了田螺,種起了百香果,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一早,陳利國就來到田螺場,查看田螺的生長情況。只見他往水裡撈一下,手裡就滿滿的一捧田螺。他說,目前,田螺的生長狀況良好,預計一個多月後就可以出售了。
  • 這19道藏在柳州苗山裡的美食,來自於融水這個極具民族特色的地方
    融水,是柳州的一個苗族自治縣,民族文化多樣性,飲食方面也十分的具有當地特色。在融水這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可以嘗到極具風味的各色美食,挑戰你的味蕾,讓你感受不一般的飲食文化。是一道百吃不厭的融水特色美食。螺螄粉螺螄粉近幾年名揚遠外,以它獨特的味道,讓人慾罷不能。螺螄粉的粉絲滑嫩且有韌性,湯汁濃鬱。加入辣椒、酸筍、腐竹、木耳、花生、空心菜等一同食用,十分的酸爽美味。在融水,當地人吃螺螄粉喜歡加入鴨腳、豆腐泡和魚腥草,這似乎成了螺螄粉的標配,讓人回味無窮。
  • 這19道藏在柳州苗山裡的美食,來自於融水這個極具民族特色的地方
    融水,是柳州的一個苗族自治縣,民族文化多樣性,飲食方面也十分的具有當地特色。在融水這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可以嘗到極具風味的各色美食,挑戰你的味蕾,讓你感受不一般的飲食文化。柴火濾粉濾粉是把米漿用篩子濾到沸水裡製作而成的,濾粉的形成十分注重火候,這樣才能保證粉的口感,因此必須得用柴火才能燒出一鍋口感軟嫩且有彈性的濾粉。
  • 小田螺姑娘(小小說)
    這個時候只要往站臺上這麼一站,汗水立刻就會如泉水般湧出,一小顆一小顆,然後由於重力作用,匯集在一起,沿著背脊、臉頰流下。老李的工作地點在南方的一個小站,小站只有三條股道,一個站臺,它坐落在群山之中,放眼處是綺麗多姿的群山,環繞著一條百轉千回的河流。鐵路沿南北方向綿延伸向遠方,站在站臺上可以無數次地欣賞早上的萬道霞光和溫和的落日餘暉。
  • 餓了麼、萬師傅進家鄉 網際網路助推脫貧攻堅戰
    而隨著貴州宣布貧困縣全摘帽,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已經全部脫貧摘帽。   脫貧是一個長期又艱苦的過程,在過去幾年裡,國家、社會以及貧困縣居民為了脫貧做出各種努力,共同開闢一條自上而下的脫貧之路,而網際網路技術為貧困縣居民實現增收脫貧功不可沒。
  • 脫貧攻堅看拉薩|雪山融水磨藏香,千年手工鋪就致富路
    念青唐古拉山雪山融水形成的一條條小溪匯聚到吞曲河中,日夜不停地滋養著這個小村莊,小村莊約30個水磨以水為天然動力磨製藏香原材料,形成了一道亮麗的景觀。吞達村藏語意思是「吉祥之地」,這裡是藏文字和藏香發明者吞彌·桑布扎的故鄉,素有 「拉薩作坊」等美譽,被人們親切的稱頌為「文香故裡」。
  • 廣西柳州:一片茶葉 滿眼希望
    位於桂黔邊界的融水苗族自治縣良寨鄉安全村烏蒙瑤寨的茶葉基地裡,瑤族村民羅秀英和10多名瑤族同胞一起忙碌地採摘著安吉白茶。眼前這片10餘畝的茶園,今年已給她一家帶來近2萬元的收入。
  • 公司+基地+貧困戶,山海協作帶來新模式和新資金 小藍莓煥發脫貧大...
    2018年以來,浙川東西部扶貧協作帶來的新模式和新資金,讓這座宣漢藍莓谷煥發生機,帶動當地兩個村脫貧奔康。 浙川扶貧協作帶來新模式 藍莓谷位於宣漢縣普光鎮東南部大田村和花石村,年平均氣溫16.8℃,年均日照1488小時,緩坡地勢多,土壤肥沃富硒,十分適宜藍莓種植。 2015年逐漸形成藍莓種植基地,但規模較小,當地兩個村內還有不少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