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韓信是個投機主義者!
他先隨項梁,後投項羽,再歸劉邦,一生都在追逐功名利祿。所以,其死因在其自身,念頭起於劉邦,執行者卻是呂雉!
韓信扭曲的「價值觀」是身亡的肇因
眾所皆知,韓信曾受「胯下之辱」,而後他就去投奔項梁,此時張良的也在項梁陣營。公元前208年,項梁因為自大而被章邯率秦軍圍攻,力戰而死。
沒了項梁這個靠山,韓信只好跟著項梁的侄子項羽,可張良卻投奔了劉邦。韓信跟隨項羽是隨波逐流,張良投奔劉邦是主動迎合,這也註定了兩人未來的不同命運。
直到公元206年,在項羽這顆「大號夜明珠」的照耀下,一直不被重用的「螢火蟲」韓信終於離開了楚軍,去投奔被項羽逼入蜀地的劉邦。
在經歷了一番周折後,一場「蕭何月下追韓信」才讓他聲名鵲起,得到重用!
此後兩年內,韓信雖然在漢軍中為翹楚之才,但仍抵不過霸王項羽,兩次大敗而歸。但是,打不過擅長「閃電戰」的項羽,不代表其他人能抗衡韓信的「集團化作戰」!韓信一路大軍橫推,先後滅掉魏國、代國、趙國、燕國、齊國,並在漢軍主力陷於滎陽的時候膨脹到要挾劉邦封他「齊王」!
不出名之前到處流浪,哪裡有機會就去哪裡鑽營;有了功勞就開始索要好處、顯名揚威,這樣的人如何能稱得起坦蕩君子?這樣唯利是圖的價值觀如何不是扭曲?
劉邦要殺韓信的三大理由
劉邦這個人並不大度,從他「飲酒諷刺老爹劉太公偏心」可見一斑。
可是,劉邦這個人最大的優點是聽得進話,能容人,關鍵是別人有道理在先。所以說,劉邦的價值觀還是挺正的!
既然一個人的價值觀正,他就不可能對「韓信坐視滎陽之困」不記恨,不可能對「韓信窩藏宿敵鍾離昧」不懷疑,不可能對「韓信誇耀功高勞苦」不心存芥蒂!
如果說前兩個理由還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個擋箭牌,但第三個理由就真真是韓信自己作死了!
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被劉邦奪了兵權、降為侯爵的韓信自認功高勞苦,應該和樊噲等列。他路過樊噲家門時,被樊噲擺了一道,反露出得志張狂的本性!
如果說樊噲沒受劉邦的指示,估計連太史公都不信,所以,司馬遷又記下了韓信更張狂的一面。
《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唉......估計太史公寫這段話的時候都忍不住要捂臉:你一個小員工,居然在老闆面前說他不如你,不是作死是什麼?
所以,對劉邦來說,韓信的見死不救、私藏國賊、功高蓋主,就是三道催命符!
對韓信下手的為何是呂雉?
呂雉比劉邦小了15歲,在她嫁到劉家後,才發現劉邦這個破落漢居然還跟一個姓曹的寡婦勾勾搭搭。呂雉心中雖怒,表面卻沒有像其他女人一樣吃醋,而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後來,劉邦造反過程中呂雉又兩次被抓,代劉邦受罪,卻從沒有怨言。
這樣的女人,哪怕是再小心眼的男人,誰能不慚愧?
所以,日後哪怕是劉邦多次被人追殺得逃亡千裡,也再沒丟下她!
呂雉不僅寬容和善解人意,執政能力也很強,最妙的是呂氏的家族勢力弱,這是劉邦信任她的根本原因!
所以,當陳豨造反的消息傳來,眼看著自己辛辛苦苦打造的菜園子又要被野豬拱了,劉邦騎上馬就心急火燎地去了!
可是,他走的時候沒有帶蕭何,也沒有帶張良,更沒帶樊噲等大將!
蕭何引薦的韓信,和韓信關係最好;張良和韓信以前就是一個陣營,而且兩人都是兵法大家,友誼也很鐵!可是,兵權不在他們倆手上,樊噲又是呂后的妹夫。
可想而知,劉邦是打算一石三鳥,看看自己走後這「漢初三傑」是不是真如他們承諾的那樣忠心耿耿......劉邦沒看錯,蕭何沒膽子,張良沒野心,只有韓信天真地造反了!
殺功臣,對歷代皇帝來說都是抹不去的汙點,可對女人來說,就沒有這個心理障礙!
真正殺韓信的是劉邦
韓信被呂后所殺,劉邦是又高興又憐惜,當他聽說蒯通給韓信出過造反的計謀,頓時大怒,就派人把蒯通抓了起來!
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高祖乃詔齊捕蒯通。
太史公的這段記載大有內涵,因為,這是判斷是誰主使殺害韓信的證據!
按史書記載,是呂后派人殺的韓信,同時得知了蒯通曾勸韓信早點動手。連韓信這樣功高勞苦的大將,呂后都敢不請示劉邦就殺了,為何就殺不了一個小小的謀士呢?
如果韓信被殺真的是呂后主使,劉邦又為何不愛惜羽毛去抓一個小小的謀士呢?
所以,殺韓信的真正主謀是不願汙了名聲的劉邦,呂后只是刀手!
狡兔死,走狗烹,自古功臣多命舛,江山代代起鴻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