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車間裡是忙碌的工人和轟鳴的機器聲,鼻尖聞到的卻是竹木的清香。位於司前畲族鎮臺邊村景泰北路的浙江利眾竹木有限公司,現代化的廠區裡沒有其他工業企業常見的化學氣味,反倒感覺置身在一片竹林之中……
司前的竹海竹山。
☉商報記者 王木正
車間裡是忙碌的工人和轟鳴的機器聲,鼻尖聞到的卻是竹木的清香。位於司前畲族鎮臺邊村景泰北路的浙江利眾竹木有限公司,現代化的廠區裡沒有其他工業企業常見的化學氣味,反倒感覺置身在一片竹林之中。
這家土生土長的司前企業,以生產竹木工藝筷、竹砧板為主,延伸的茶具、竹製器皿、碗墊、果盤、果菜籃、勺子等竹木日用品已達800多個品種,去年年產值達6000多萬元。創辦人嚴漢榮不僅用30年時間將一個小作坊發展成為現代高科技企業,躋身全國規模最大、品種最齊全的竹木製品廠家之一,還引領和推動了司前竹木加工產業的發端、形成和提升,幫助當地及周邊鄉鎮村民增收致富,使得當地「竹海竹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泰順是國內毛竹中心產區之一,總面積20多萬畝,司前及周邊鄉鎮的毛竹漫山遍野。「當年沒有加工產業,又加上交通不便,村民只能肩扛背挑,把深山裡砍伐的毛竹弄出來,然後順著飛雲湖的水路,讓毛竹順流而下到瑞安整根賣掉,一根大毛竹還沒有一根甘蔗值錢,有時候還沒人要。」現年71歲、已把企業管理交予女婿等企業二代的嚴漢榮回憶說。眼前的這位老人平和、從容,衣著質樸得就像司前街上隨處可見的村民,但說起當年放棄「鐵飯碗」創業這一舉動,他的言語中仍然透著一股銳氣。
利眾竹木有限公司。
1988年,正當四十不惑的時候,嚴漢榮擔任當時的司前管理區企業辦主任,區裡希望他能給當時沒有工業企業的司前帶來零的突破。他決定放棄「鐵飯碗」專心辦廠,帶動更多村民增收。「當時沒有多少錢,也沒有像樣的場地。」嚴漢榮說,他拼湊了5萬元,招了20多個村民,租了村民的房子,正式創辦了利眾公司的前身——泰順縣司前竹製餐具廠。廠子既收村民運下山的竹子,也收村民在山上已加工好的半成品筷子,然後做成成品筷子,四處開拓市場。
工廠很快就壯大到400多名工人,而司前一帶從事筷子手工加工為嚴漢榮廠子供貨或自己銷售的村民也迅速增加到兩三千人,並從中湧現出了不少創業者,竹木加工產業在司前迅速成形,1993年左右,一度出現了80多家企業。和利眾公司一樣,其他竹木加工企業的產品,也從之前的竹木工藝筷、竹砧板等產品,逐漸延伸到辦公用品、盛具,並繼續向家居家具、裝飾材料市場拓展,走上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發展之路,並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傾力開拓國際市場,把司前的竹木製品賣到了全世界。
「目前,司前的竹木製品以外貿為主。」司前畲族鎮宣傳委員董文豪介紹說,如利眾公司,75%的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很受國內外客戶的好評,成為司前乃至泰順的一張金名片。一根重約15公斤、收購價為9元-10元的竹子,通過竹木企業的深加工、精加工和走向國際市場,其價值要翻一番、兩番甚至三番。
利眾公司竹木製品。
去年,司前畲族鎮發揮利眾、泰豐等省市龍頭企業示範帶動作用,加快現有15家竹木企業生產自動化轉型進程,竹木產業年產值突破了3億元。而得益於「竹海竹山」裡挖掘到的「金山銀山」,企業和進廠上班的村民、為企業提供竹木原材料等產業鏈配套的農戶和從業者多方共贏,「僅利眾公司近年直接和間接帶來的經濟收益,分攤到全鎮1.9萬的總人口上,平均每人每年能增收5000元左右。」董文豪認為,多方共贏也助推著司前竹木產業今後的良性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