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引以為傲八旗軍,為什麼伴隨清朝由盛變衰?與皇帝昏招有關

2020-12-19 騰訊網

努爾哈赤反明建立後金後,其實力不斷增強,明朝對其無能為力。努爾哈赤去世後,其子皇太極繼續鞏固後金勢力,並開創清朝,最後清朝入關奪取江山。作為歷史上又一支北方部族入主中原,清朝比元朝統治時間要長得多,近三百年歷史。清朝入關時八旗軍只有20多萬,後人對清朝以如此少的兵力,如何統一全國不理解?至今說法不一。幫助清朝開創基業的除了那些將領外,八旗軍起的作用最大。

八旗軍制

關於清朝的八旗制度,我在之前的文章介紹過。八旗最早衍生於女真的人牛錄狩獵。所謂的牛錄就是10人狩錯小分隊,每人出一箭,由大箭帶領狩獵。努爾哈赤正是在牛錄基礎上不斷發展成清朝八旗制。擴大牛錄人數,一牛錄為300人,又參照金女真猛安謀克制。在牛錄基礎上,又是甲喇、固山,以五進位方式建立八旗。因此,八旗又稱八固山。由於八旗制度按照金女真人原則,是兵民合一體制,「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但八旗的編制嚴謹,戰鬥力非常強,既有小分隊作戰優勢,又有大兵力圍殲之術。任何兵士在八旗軍中都有各自位置,必須發揮此位置作用。雖然明軍也有很厲害的體制,但明軍後期軍力渙散,戰鬥力已經無法與八旗軍相比了。

那麼作為清朝一支開國立國、驍勇善戰的軍隊,為何後來衰弱了呢?

當清王朝定都北京後,面對著一個嶄新而又極其複雜而險峻的局面。在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他們所能依靠的,除了自己從關外帶來的八旗勁旅之外,還能有誰?由明軍的降兵降將編成的綠營,人數雖然數倍於八旗,清朝豈敢依恃?清朝皇帝殫精竭慮,考慮的就是如何才能使為數如此之少的精兵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如何依靠它來維持清朝遼闊而複雜的國土的統治。因此清朝不斷對八旗制度進行改革,最初宗旨是加強八旗的軍事職能。但依舊沒能擋住八旗軍的衰弱。

高薪養兵

清朝皇帝很重視八旗兵,認為他們為清朝開創作出了貢獻,因此,清朝為八旗軍給予福利政策很高。可以說八旗兵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支職業軍人。

清朝入關後,給八旗兵又賞錢又分地,實際就是承襲在東北「份地」制,但入關後的八旗兵不可能像關外那樣「兵農不分」,他們職業就是軍人。而分得份地,除了家人使用,大部分被八旗兵變賣,而獲得大量錢財。

後來清朝又設立的「旗餉」政策,給予八旗兵以月餉與歲米,並根據不同兵種,劃分不同等級。每名八旗兵,一年歲米是24斛。清朝還給八旗兵蓋房子,家中有紅白喜事還有賞銀,家中遷移時也有官府負責。在歷代王朝軍隊中清朝是高福利,但高福利並不代表「高戰鬥力」,八旗兵漸漸腐化,而清朝又疏於管理,致使八旗兵戰鬥力大不如從前。

分治政策

清朝入關後著手開始統一全國,八旗兵在統一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當全國穩定後,為了護衛北京,清朝皇帝按照「居重馭輕」用兵原則,把半數八旗精銳設在京城,相當於皇帝的禁軍。而其他地方省會等重要城市,以及各個軍事要點,都有清朝八旗兵駐守。這種精銳分散分治駐守全國,在歷朝很少見到。

而駐守全國各個要地的八旗兵,主要是以綠營兵為主,綠營兵就是漢人及投降的明軍組成,這支軍隊達到80萬,其數量是滿八旗的數倍。但清朝皇帝對漢人綠營並不完全放心,還有少量的滿八旗。清朝用這些滿八旗監視綠營兵。據資料記載,10萬八旗兵控制數十萬綠營兵,恰恰是清朝的高明一招,就如清朝皇帝所說「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

而在京師及各地駐防的八旗兵大都躲在幕後,清朝為他們專門設立「滿營」、「滿城」,不與民眾混居,也不輕易調動,對於當地治安問題,則由綠營兵出兵處理,讓這些綠營兵在漢人面前扮演「惡人」角色,只有遇到重大突發事件,才會動用躲在幕後的八旗兵。雍正皇帝曾說:「隱然有虎豹在山之勢」,雍正皇帝的意思就是,在一邊監視,一旦有情況,就會動用這支勁旅,還對外緩和與漢人關係。但時間長了逐漸養成了八旗兵的特權制度,反正清朝有錢有飯養他們,全國也沒有大的突發事件,全都由綠營兵處理了,時間久了,戰鬥力削弱。

區別對待

清朝統一全國之後,其邊疆地區也曾出現過不穩定狀態。特別是乾隆皇帝時,平定準噶爾等邊亂後,清朝統治疆域增大。對於新的疆域和邊防,清朝派駐大量邊防軍,邊防軍費開支大,清朝不得不在內地各省駐軍載員,以保證邊防駐軍穩定,部分八旗兵也回家享清福了。邊防軍兵士又大都來自東北少數民族,這些民族兵,還保持清朝以前半糧半餉狀態,清朝沒必要拿更多的錢來養兵。但駐內地兵員減少後,也造成一定隱患,那就是內地叛亂,清朝出動有限兵力抵禦和抗擊就費勁。

清朝的八旗兵雖然有漢兵也有滿兵,但清朝皇帝對漢兵一直有防範心裡。康熙皇帝對綠營兵不放心。雍正皇帝時,還大量駐防八旗兵中漢兵大量換掉,或讓他們「出旗」,讓滿八旗到綠營中補缺崗位。時間長了就形成了八旗兵擠佔綠營兵的位置,而這些滿八旗是被淘汰的兵員,素質極差,使綠營兵勢力也一併衰弱。

駐防八旗兵與綠營兵實力衰弱,在太平天國運動中顯現出來,清朝兵力喪失過半,當年威風的八旗兵已經不見了。雖然還有北方部落兵和太平軍對抗,但京城與各地駐防力量薄弱了。後來慈禧同意曾國藩等人訓練地方軍,這種局面才得以解決。但威風的八旗兵已經名存實亡了。這與清朝在和平時期沒有加強八旗兵建設有關。

相關焦點

  • 清朝由盛轉衰的開始竟是乾隆王朝,你敢信嗎!
    乾隆皇帝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非常傑出的皇帝。在康熙、雍正兩代的基礎上,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進一步實現了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但事實上,這也是清代由盛轉衰的一個起點。乾隆皇帝全名愛新覺羅弘曆,雍正的第四個兒子。
  • 清朝12位帝王畫像:從畫像中一眼就能看出,大清由盛轉衰的痕跡
    古語有云:「相由心生。」意思是一個人的外在相貌會受到心境、心地的影響,現代心理學家更是認為,當一個人長期保持一種心理狀態時,肌肉線條都會隨之改變。下面,我們就從12位清朝帝王的畫像中分析,大清由盛轉衰的跡象。
  • 被封存的刀劍——清朝領土古代最大,為什麼卻感覺清朝沒有名將?
    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大家對於清朝的了解不夠多,還是說清朝真的沒有什麼名將呢?其實清朝沒有名將的這個說法是大錯特錯的,如果說清朝沒有名將,那麼清朝這麼大的疆域是怎麼得來的?沒有天降餡餅的好事,清朝這麼大的疆域都是打下來的,清朝的福康安這種大範圍機動跨越自然環境極限到非本土作戰取勝的將領,從古到今也就那麼幾個人,而且他們幾乎都打了一輩子。
  • 清朝皇帝、王爺為什麼願意娶醜妃子?因為有一條不可違背的祖訓
    清宮戲總是大行其道,比如《甄嬛傳》、《延禧攻略、《如懿傳》等,電視劇中的嬪妃、王妃總是身材婀娜、姿色出眾、氣質典雅,然而其實電視劇是騙人的,皇帝、王爺們娶的妃子們往往姿色平平,有的甚至很醜,不過幾乎無一例外,她們的家世都十分顯赫。
  • 八旗軍哪一旗最厲害?八旗軍戰鬥力有多恐怖?
    八旗軍是滿洲最強的軍隊,由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所組成,清朝之所以能夠建立起來跟八旗軍是分不開的,八旗軍恐怖的戰鬥力可以說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從盛京一直打到中原,直至統一中國靠的就是強大的八旗軍。八旗軍是哪八旗?
  • 清朝皇帝是怎麼吃飯的?與我們平常百姓有啥區別?
    清朝皇帝是怎麼吃飯的?與我們平常百姓有啥區別嗎?我這裡簡單地給各位聊聊這個話題。實際上與我們平常百姓家差別大著呢。歷史到了清朝,皇宮的宮廷御膳在中國歷史上已達到了頂峰。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此時的宮廷御膳不僅用料名貴,而且注重饌品的造型。清代內務府下設「御膳茶房」,負責管理宮廷飲食。清代皇帝后妃的每日所用食材,按照等級都有定額,稱為「分例」。
  • 木蘭秋獮:清朝皇帝最喜歡的打獵活動,其實是一項閱兵儀式
    01引言在清宮劇中大家應該看過這樣一個畫面,就是清朝的皇帝率領眾皇子在馬上馳騁來打獵。這種傳統在古往今來的歷史上是沒有的,這種傳統是清朝獨有的制度,就叫做木蘭。,清朝的皇帝就會在這裡舉行圍獵活動。歷代皇帝延續下來並且成為一項固定的活動,直到清朝後期逐漸衰落。木蘭秋這項活動在最早舉辦是開始於康熙大帝,康熙20年的時候,康熙和眾多八旗軍以及大臣們一同巴爾汗湯泉進行了圍獵活動。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考察,就將圍場基本的界限確定下來。在圍場的周圍有八旗軍守衛以及巡邏的將士,不許外人隨便進入。
  • 清朝滅亡後,滿族紛紛改成漢姓,清朝貴族後代:承認是皇族基本死
    1912年2月12日,伴隨著宣統帝正式下詔退位,統治中國268年的大清王朝滅亡了。看過清宮劇的人都知道,愛新覺羅啊,鈕祜祿啊,烏拉那拉啊,這些都是皇族姓氏。而在伴隨著清朝滅亡的同時,這些清朝滿清貴族立即將自己的滿族姓名改成漢族姓名。那麼到底是什麼 原因,在清朝一滅亡,這些滿族人要改成漢姓?
  • 大清朝12位皇帝都長啥樣,做了哪些了不得的事呢?
    努爾哈赤清朝第一位皇帝,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朝的奠基者,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67歲身患毒疽而終,藏於瀋陽清福陵。清朝建立後,被追尊為太祖。皇太極清朝第二位皇帝,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清朝的開國皇帝。
  • 永興之戰:吳三桂一戰打斷八旗軍脊梁,陣斬清朝41名八旗將佐
    從戰爭過程來看,清朝卻一度岌岌可危,吳三桂舉旗,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提督鄭蛟麟、陝西提督王輔臣皆叛,又有鄭經航海來攻,一時,清王朝四方警訊頻傳,人心動搖。此後吳三桂飲馬長江卻錯失良機,戰事陷入。即使清朝先後平定了耿精忠、尚之信、王輔臣等,吳三桂部也並沒有表現出頹勢,依然保有強大戰鬥力。
  •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這種說法到底是否正確?
    消息傳到京城,明英宗朱祁鎮決定御駕親徵,親率大軍出塞迎擊瓦剌,遍尋不遇決定退軍,在回軍路上被瓦剌困於土木堡,明軍遭遇極大失敗,軍隊損失大半,皇帝本人被擒,這就是震驚天下的土木堡之變。經常有說法,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從此明朝就走上了下坡路。當真如此?我有些不同意見。
  • 科普:清朝軍隊的司令部是哪裡?這才是真正發號施令的地方!
    清朝入關後,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他們需要漢人幫助自己治理天下。除了朝廷上留給漢人大臣一席之地,軍隊裡也需要他們的幫助。自清朝入關後,漢人組成的綠營軍成了清軍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大多數情況下,綠營軍的數量都是八旗軍的三倍左右。
  • 為什麼有人說嘉慶皇帝是清朝最悲劇的皇帝?
    嘉慶皇帝的悲劇程度要看怎麼說了,要是比起他前面的那幾位皇帝,嘉慶皇帝的處境肯定是最悲劇的皇帝,可要是比起他之後的幾位皇帝,嘉慶皇帝處境是最不錯的,那為什麼還會有人說嘉慶皇帝是清朝最悲劇的皇帝呢?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嘉慶皇帝當時的處境,嘉慶皇帝是在父親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之時,通過父親乾隆皇帝的禪讓登上皇位的,乾隆皇帝之所以要禪讓皇位,只要是為了踐行他當初的諾言,乾隆皇帝在早年間說過,他不會超過祖父康熙皇帝的在位時間,如果在位到了六十年時,身體依然健康的話,就禪位給當時的太子,因此才有之後將皇位禪讓給當時的太子顒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統治長達六十年的乾隆皇帝
  • 為什麼清朝皇宮一天只吃兩頓飯,皇帝妃嬪都不會餓嗎?
    為什麼清朝皇宮一天只吃兩頓飯,皇帝妃嬪都不會餓嗎?首先要說的是,在中國古代,人們的確是只吃兩頓飯的!晁錯曾經在給漢文帝的上書中說道:「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可見,在漢代中原地區的民眾一天的確是吃兩頓飯的!
  • 清朝皇帝列表:從努爾哈赤到溥儀,帶你領略他們當年的風採
    當皇帝的前半個階段都是攝政王多爾袞執政,當皇帝的後半段心思不是在佛教身上就是在自己的后妃董鄂氏身上,為情所困,為佛所累,實在不適合當這個皇帝。實際上,他自己估計也不想當皇帝,但是,人麼,時也命也。愛新覺羅·玄燁,清聖祖。同樣是年幼登基,但是他和他爹完全不同。他心中有大清的江山,有政治抱負,有國土完整,有錚錚鐵骨。
  • 中國皇帝順序大全,16朝225位,收藏這張表就夠了!(唐朝-清朝)
    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暫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
  • 清朝為什麼會衰落?問題根源出在嘴上,與鴉片戰爭無關
    清朝從「乾隆盛世」到「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後迅速衰落,期間只間隔了不到半個世紀。因此許多人將「鴉片戰爭」看成了是清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清朝人口達到了4.36億,相當於我們今天人口的三分之一。可當時的社會生產能力比今天落後了何止千百倍,光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當時清朝面臨的問題有多嚴重。
  • 清朝皇帝列表之康雍乾,微觀角度的極盛一時,宏觀角度的災難前夜
    努爾哈赤只是後金的第一任大汗;皇太極只是關外清朝的第一任皇帝;多爾袞雖是入關後的第一任實際掌權人但並未稱帝;順治福臨即是皇帝又是入關後的第一任,但其有生之年並未實現一統。所以這樣看來,接下來的康熙玄燁就顯得在整個清朝尤為重要。
  • 滿洲八旗,對清朝統治做出巨大貢獻的制度之一
    要注意雖然後來在清朝的管理中,有默認的上三旗下五旗,還有正黃旗居上位的說法。但其實八旗軍開始的時候是一同隨著努爾哈赤喝皇太極徵戰四方,打下滿洲江山地,並沒有地位高低之分,只是在後來的政治治理當中,需要需要迎合封建制度的等級秩序,所以對滿洲八旗進行了政治化的改編,讓八旗制度成為了清政府奉行的基礎制度之一。
  • 清朝光緒皇帝的嬪妃——端康皇貴妃
    本文章由失去的東西還會回來原創獨家發布,歡迎眾多讀者前來領略~相信愛看歷史劇以及清朝書籍的小夥伴們都知道,在清朝的歷史中有一位傀儡皇帝,相信小編不用說是誰,大家也都是隨著為傀儡皇帝有所耳聞,那就是清朝晚期的皇帝,光緒皇帝了,那麼大家都是知道光緒皇帝一生中只有一位皇后,兩位嬪妃,這或許也是與歷史上其他的皇帝也是不一樣的,所以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下光緒皇帝的妃子——端康皇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