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反明建立後金後,其實力不斷增強,明朝對其無能為力。努爾哈赤去世後,其子皇太極繼續鞏固後金勢力,並開創清朝,最後清朝入關奪取江山。作為歷史上又一支北方部族入主中原,清朝比元朝統治時間要長得多,近三百年歷史。清朝入關時八旗軍只有20多萬,後人對清朝以如此少的兵力,如何統一全國不理解?至今說法不一。幫助清朝開創基業的除了那些將領外,八旗軍起的作用最大。
八旗軍制
關於清朝的八旗制度,我在之前的文章介紹過。八旗最早衍生於女真的人牛錄狩獵。所謂的牛錄就是10人狩錯小分隊,每人出一箭,由大箭帶領狩獵。努爾哈赤正是在牛錄基礎上不斷發展成清朝八旗制。擴大牛錄人數,一牛錄為300人,又參照金女真猛安謀克制。在牛錄基礎上,又是甲喇、固山,以五進位方式建立八旗。因此,八旗又稱八固山。由於八旗制度按照金女真人原則,是兵民合一體制,「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但八旗的編制嚴謹,戰鬥力非常強,既有小分隊作戰優勢,又有大兵力圍殲之術。任何兵士在八旗軍中都有各自位置,必須發揮此位置作用。雖然明軍也有很厲害的體制,但明軍後期軍力渙散,戰鬥力已經無法與八旗軍相比了。
那麼作為清朝一支開國立國、驍勇善戰的軍隊,為何後來衰弱了呢?
當清王朝定都北京後,面對著一個嶄新而又極其複雜而險峻的局面。在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他們所能依靠的,除了自己從關外帶來的八旗勁旅之外,還能有誰?由明軍的降兵降將編成的綠營,人數雖然數倍於八旗,清朝豈敢依恃?清朝皇帝殫精竭慮,考慮的就是如何才能使為數如此之少的精兵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如何依靠它來維持清朝遼闊而複雜的國土的統治。因此清朝不斷對八旗制度進行改革,最初宗旨是加強八旗的軍事職能。但依舊沒能擋住八旗軍的衰弱。
高薪養兵
清朝皇帝很重視八旗兵,認為他們為清朝開創作出了貢獻,因此,清朝為八旗軍給予福利政策很高。可以說八旗兵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支職業軍人。
清朝入關後,給八旗兵又賞錢又分地,實際就是承襲在東北「份地」制,但入關後的八旗兵不可能像關外那樣「兵農不分」,他們職業就是軍人。而分得份地,除了家人使用,大部分被八旗兵變賣,而獲得大量錢財。
後來清朝又設立的「旗餉」政策,給予八旗兵以月餉與歲米,並根據不同兵種,劃分不同等級。每名八旗兵,一年歲米是24斛。清朝還給八旗兵蓋房子,家中有紅白喜事還有賞銀,家中遷移時也有官府負責。在歷代王朝軍隊中清朝是高福利,但高福利並不代表「高戰鬥力」,八旗兵漸漸腐化,而清朝又疏於管理,致使八旗兵戰鬥力大不如從前。
分治政策
清朝入關後著手開始統一全國,八旗兵在統一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當全國穩定後,為了護衛北京,清朝皇帝按照「居重馭輕」用兵原則,把半數八旗精銳設在京城,相當於皇帝的禁軍。而其他地方省會等重要城市,以及各個軍事要點,都有清朝八旗兵駐守。這種精銳分散分治駐守全國,在歷朝很少見到。
而駐守全國各個要地的八旗兵,主要是以綠營兵為主,綠營兵就是漢人及投降的明軍組成,這支軍隊達到80萬,其數量是滿八旗的數倍。但清朝皇帝對漢人綠營並不完全放心,還有少量的滿八旗。清朝用這些滿八旗監視綠營兵。據資料記載,10萬八旗兵控制數十萬綠營兵,恰恰是清朝的高明一招,就如清朝皇帝所說「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
而在京師及各地駐防的八旗兵大都躲在幕後,清朝為他們專門設立「滿營」、「滿城」,不與民眾混居,也不輕易調動,對於當地治安問題,則由綠營兵出兵處理,讓這些綠營兵在漢人面前扮演「惡人」角色,只有遇到重大突發事件,才會動用躲在幕後的八旗兵。雍正皇帝曾說:「隱然有虎豹在山之勢」,雍正皇帝的意思就是,在一邊監視,一旦有情況,就會動用這支勁旅,還對外緩和與漢人關係。但時間長了逐漸養成了八旗兵的特權制度,反正清朝有錢有飯養他們,全國也沒有大的突發事件,全都由綠營兵處理了,時間久了,戰鬥力削弱。
區別對待
清朝統一全國之後,其邊疆地區也曾出現過不穩定狀態。特別是乾隆皇帝時,平定準噶爾等邊亂後,清朝統治疆域增大。對於新的疆域和邊防,清朝派駐大量邊防軍,邊防軍費開支大,清朝不得不在內地各省駐軍載員,以保證邊防駐軍穩定,部分八旗兵也回家享清福了。邊防軍兵士又大都來自東北少數民族,這些民族兵,還保持清朝以前半糧半餉狀態,清朝沒必要拿更多的錢來養兵。但駐內地兵員減少後,也造成一定隱患,那就是內地叛亂,清朝出動有限兵力抵禦和抗擊就費勁。
清朝的八旗兵雖然有漢兵也有滿兵,但清朝皇帝對漢兵一直有防範心裡。康熙皇帝對綠營兵不放心。雍正皇帝時,還大量駐防八旗兵中漢兵大量換掉,或讓他們「出旗」,讓滿八旗到綠營中補缺崗位。時間長了就形成了八旗兵擠佔綠營兵的位置,而這些滿八旗是被淘汰的兵員,素質極差,使綠營兵勢力也一併衰弱。
駐防八旗兵與綠營兵實力衰弱,在太平天國運動中顯現出來,清朝兵力喪失過半,當年威風的八旗兵已經不見了。雖然還有北方部落兵和太平軍對抗,但京城與各地駐防力量薄弱了。後來慈禧同意曾國藩等人訓練地方軍,這種局面才得以解決。但威風的八旗兵已經名存實亡了。這與清朝在和平時期沒有加強八旗兵建設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