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深山裡的「網紅水果」 脫貧增收「八月炸」

2020-12-27 華龍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16日6時訊(通訊員 賴紅宇 龔德財)近段時間,各種秋季水果相繼上市,不僅豐富了市民的「果盤子」,也帶動了村民增收。日前,位於重慶市巫溪縣古路鎮觀峰村的指雲間生態農業科技園250畝八月瓜迎來了成熟季,不少市民前去採摘購買,助力當地消費扶貧。

走進古路鎮觀峰村指雲間生態農業科技園,只見藤蔓纏繞在整齊的架子上,目及之處都密密麻麻地掛著青紫色的果實,成熟的果子果皮綻開露出乳白色的果肉,散發著誘人的香味,煞是惹人喜愛。

「這個瓜我們俗稱八月瓜,成熟後會自己裂口,果肉有一種天然的牛奶味,不僅吃起來又甜又糯,還富含對皮膚好的膠原蛋白。」指雲間生態農業科技園負責人陳朝平向筆者介紹道。

八月瓜又名土香蕉、牛腰子,是藥材三葉木通的果實。五六月開花結果,果皮淡綠色,因果實在農曆八月成熟開裂而被稱為「八月炸」。名字有趣又好吃的網紅水果「八月炸」吸引了不少遊客慕名來到觀峰村,不僅能嘗鮮,還能體驗一把採摘的樂趣。

「八月瓜真是小時候的回憶,很多年沒有吃過了。聽說這裡有種植的八月瓜,我就帶娃娃來了,讓他認識一下什麼是八月瓜。」遊客告訴筆者。

據了解,指雲間生態農業科技園佔地250畝,進入豐產期的八月瓜有70餘畝,整修道路、修建凍庫,園區在建設期間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園區也通過流轉土地和農戶務工等方式回報當地群眾,助力脫貧攻堅。

「以前我們常在山裡摘來吃,現在都能拿來賣錢了!」過去山裡隨處可見的野果,現在成為了消費者喜愛的上乘果品,村民劉傳英表示出乎意料。

劉傳英把土地以300元一畝的價格租給指雲間生態農業科技園,並且在園區裡務工,每天能掙80元。「今年比去年增收了大概一兩萬元。」劉傳英說。

陳朝平告訴筆者,目前有十戶貧困戶在指雲間生態農業科技園長期務工,非貧困戶三十多戶。

據悉,今年受雨季影響,該園區的八月瓜產量在5萬斤左右,有機農產品市場價在每斤10至15元之間。

相關焦點

  • 重慶巫溪深山裡的網紅水果豐收 當地人稱它為「八月炸」
    摘要:近日,筆者走訪了重慶市巫溪縣古路鎮觀峰村,在這裡見到了一種十分罕見的水果,當地人叫它土香蕉,它還有個學名叫八月炸,深受當地消費者的喜愛。
  • 走出深山,就成為「網紅」水果,外形酷似香蕉,卻被稱為八月瓜
    「這種水果原本生長在深山,為純野生水果,當它走出深山,就成為「網紅」水果,單從外觀模樣來說,酷似尚未熟透的香蕉,你們現在是來早了,若是下半月過來,估計就有成熟的了,到時候外表變為接近紅色,果皮裂開,露出果肉,吃起來特別甜糯,甭提多有滋味兒了。」
  • 靖州:八月瓜「炸」通致富路
    八月瓜又叫「八月炸」,在網上被冠有「大山的野果」「童年的回憶」等標籤。每年農曆八月,這種表皮如番薯的水果會炸開,露出裡面的瑩白果肉。靖州大堡子鎮村民張秀榮看準市場,在自家的水果基地種上這一大山的野瓜,將其精心培育成了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 八月瓜,九月炸,十月打來框娃娃!秀山深山裡的八月瓜熟啦
    在秀山的深山老林裡秀山還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八月瓜!九月炸!十月打來框娃娃!」是多年生常綠藤本植物,生長在沒有汙染的深山老林裡。五、六月份開始開花結果,農曆八月左右開始成熟,而成熟之後,果皮會炸開露出果實,所以又被人們俗稱為八月炸!
  • 大青川新晉網紅水果你吃過了嗎?田間「炸」開八月瓜
    Ta會「炸」,九月炸十月出來哐娃娃果園裡,大片大片的藤蔓間掛滿了肥碩的八月瓜,有不少已經成熟得發紫,「炸」開了果皮,露出了乳白透亮的果肉,摘下來輕輕嘗一口,滑嫩香甜,清潤芬芳。這種原本生長在深山密林中的山珍野果
  • 關注|重慶巫溪稅務:助「深山精靈」老鷹茶飛出大山
    近日,在重慶市「曬旅遊精品·曬文創產品」活動中,巫溪縣縣長把被譽為「深山精靈」的老鷹茶帶火了。活動中「露面」的老鷹茶是巫溪縣同源茶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同源茶業公司)生產的產品,自被縣長推薦後,這款產品截至目前已累計銷售5噸多,銷售額達60多萬元。
  • 八月裡的「八月炸」
    有一種水果叫八月炸,你還記得他的味道嗎?你還記得曾經到院塘小河裡麻澡撈貝殼嘛,還記得到田埂小河邊採摘八月炸嘛?有一種水果叫八月炸,瞬間把我的思緒帶回到那個無憂無慮的金色童年每到這個季節爸爸出去做農活回來,就會帶很多八月炸回來,我都會高興的跳起來。
  • 路修好了生活就會越來越好,巫溪太白貝母種植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大寧黨參、太白貝母種植一直是巫溪中藥材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渝東北海拔1600至2800米,半陰山地勢、腐殖質豐富、質地疏鬆的土壤,特別適合於「巫溪太白貝母」的生長。很多小夥伴可能不知道,但只要說到川貝枇杷膏,估計大家都比較熟悉吧,小時候媽媽常會買來給我,止咳化痰的效果超好,從小吃川貝枇杷膏的網友看到這個產品真的是讓人有一種念舊的感覺,而「巫溪太白貝母」便是屬於川貝的一種。
  • 野果的逆襲:網紅野果「八月瓜」變身水果走上餐桌
    在社交平臺,八月瓜又叫「八月炸」,被冠上「吃稀奇」「大山的野果」「童年的回憶」等標籤,名字來源於每年農曆八月,這種表皮如番薯的水果會炸開,露出裡面如香蕉一般的瑩白果肉。「這就是傳說中的網紅水果。」.......在抖音短視頻平臺上,一種表皮發紫狀似番薯的野生水果意外走紅。從腹縫線炸開,露出形若香蕉的瑩白果肉,奇特的外型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力,這個叫做「八月瓜」的野生水果至今已擁有了416.7萬的播放量。▲在短視頻平臺抖音上,八月瓜話題下已經有416.7萬播放量八月瓜是啥?
  • 「八月炸」  一種土得掉渣的水果 如今成市民舌尖上新寵
    1:街頭地攤上的八月瓜在街頭閒逛,遇到一位大媽擺地攤出售一種水果,瓜體開裂,裡面露出一段乳白色的內核一看,是「八月瓜」,小名:「八月炸」。其實,這東西並不特別稀奇,記得小時候在鄉下的時候也接觸過這個東西,土頭土腦,原野裡男女開玩笑時喜歡拿它說事。記憶裡,鄉下水果品種太多,好像隨便找一種水果都比這「八月瓜」好吃,「八月瓜」正如其名,一般在農曆八月成熟。
  • 八月到,八月炸開口笑
    昨天老公興致勃勃地說自己帶回來兩個新鮮的水果,出於好奇的我打開袋子看了看,這不就是一大一小兩個土豆嘛,黑乎乎的,不過摸起來和土豆的手感不太一樣,這個要比土豆軟一些。看著它上邊的裂紋,突然想起來這可能就是大家口中的「八月炸」吧。
  • 這樣的怪水果你吃過嗎?臨安於潛鎮的八月瓜迎甜蜜大豐收
    來到於潛鎮潛東村,只見杭州臨安潛東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的十餘畝農田裡,藤架上密密麻麻掛滿了一種奇怪的水果。它呈橢圓形,有些像番薯,小的差不多拳頭大,而大的則有手掌那麼長。靠近一看,這些水果有的外皮是青色,有的是紫色,還有的外皮都裂開了,露出了裡面雪白的果肉。
  • 華州區大明鎮:網紅水果「恐龍蛋」的致富密碼
    (通訊員:郭永利)八月似火,瓜果飄香,又是一年收穫季。地處渭南市華州區大明鎮的漁池村的200餘畝網紅水果「恐龍蛋」杏李指頭搖曳,長勢喜人,飽含汁水的杏李泛著光澤,真是讓人垂涎欲滴。「蓋樓房、娶新娘、上學堂……全靠恐龍蛋蛋來幫忙。」
  • 巫溪:蒲蓮鎮第四屆蜜柚採摘季籤訂15萬斤購銷合同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26日6時訊(特約通訊員 賴紅宇 通訊員 龔德財 張鈺婷)近日,在重慶市巫溪縣蒲蓮鎮舉辦的「慶豐收迎小康,促消費助脫貧」暨「蜜戀蒲蓮·柚香柚甜」第四屆蜜柚採摘季開幕式上,墩子石蜜柚專業合作社與多家企業籤訂15萬斤購銷合同,助農增收致富。
  • 山林野趣:八月炸
    在時間上來說,八月炸這個東西已經差不多過去了,市面上的八月炸早已接近尾聲,而今年的天氣雨水過多,也導致了它的提前下線。八月炸,本名三葉木通,屬於藤本植物,長在深山密林裡,在小的時候只有在結果期才會真正去注意到它
  • 農村的八月裡,不止有桂花香,還有八月炸
    八月炸,學名也叫八月瓜,顧名思義,是八月成熟的瓜,最大的特徵就是完全成熟後會自己炸開,果肉是非常好吃,味道是那種甜甜的(甜而不膩)、黏黏的(類似於香蕉)感覺,果肉的口感有點類似於香蕉,所以也被人叫做「土香蕉」。小時候出去山裡玩,只要到了八月,就會專門去尋找八月瓜,但是要找到卻是不容易,八月瓜都是生長在野外,而且是藤蔓,都是掛在山壁上或者樹上,有的時候好不容易看見了,也不一定摘得到。
  • 深山苗寨,何以蝶變成「網紅」
    這是一個北距鳳凰古城約30公裡的深山苗寨,曾是深度貧困村,如今人氣異常火爆。今年「五一」假期,1.23萬省內外遊客紛至沓來,抖音網絡平臺點讚留言超10萬次。沉寂多年的深山苗寨,何以蝶變成「網紅」?因地制宜,安置房變民宿
  • 巫溪:同吃「過年飯」脫貧一條心
    中新網重慶新聞12月21日電(楊志剛) 12月17日上午8點,貧困戶梁金富家裡早早地架起了大鍋灶,十多名鄉親裡裡外外忙活著,格外熱鬧。原來,是巫溪縣統戰部和大河鄉人民政府把大伙兒召集了起來,在老梁的院壩裡開起了「送春聯、吃年飯、助脫貧、話成效」院壩會,讓大家在2020年春節來臨之際,共同談談這一年脫貧幫扶的成效以及對來年美好生活的展望。
  • 脫貧攻堅大型融合傳播報導走進冊亨——「網紅香蕉」助力脫貧攻堅
    熱帶氣候地區,素來盛產含糖量高的水果,在冊亨縣的丫他鎮,甘蔗種植也早已成規模,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受限於交通和區位因素,無論是糯米蕉還是甘蔗,都無法變成當地農戶增收的產業,脫貧攻堅改變了這個局面。貴陽晚報、ZAKER貴陽、貴陽網攜手美的置業,於4月3日起推出「春風行動 Z邊獨好——2019 貴州脫貧攻堅一線直擊大型融合傳播報導」。
  • 白洋澱裡的網紅「小貝」:藉助直播+旅遊 帶動全村脫貧增收
    據悉,通過「直播+旅遊+扶貧」模式,快手已成為像邵莊子村一樣的眾多鄉村實現脫貧增收、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48歲漁民轉行經營農家樂,80%以上遊客來自快手從小就生活在白洋澱澱中村的邵小貝,最開始時主要是以打魚為生,而更早以前,他的父親當時的收入來源則是以蘆葦編織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