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這樣看大陸帖子真相:民眾確實對大陸有誤解

2020-12-19 華夏經緯網

   「哈哈哈哈,發現一個好玩的帖,原來臺灣人是這麼看我們的!」2日下午,天涯的娛樂八卦版版主「八卦_我實在是太CJ了」,在新浪微博發了這麼一條帖子,並連結了天涯網址。

  記者點入「好玩的帖」,發現全是臺灣電視節目截圖,有「河南河北,是中國(大陸)最貧窮的城市」、「大陸有一個地方叫馬勒戈壁」等誇張言論,還有「大陸人看大S就像仙女」、「大陸男生高攀不上臺灣女生,但對我們都會有無限的、美好的遐想」等讓人啼笑皆非的話。

  2天來,該微博已超過16萬人轉發,天涯帖子被點擊73萬多次。

  臺灣人真是這樣看大陸人的嗎?臺灣的電視媒體這樣誤導民眾,有人相信嗎?記者就此進行了了解。

  臺電子媒體諷:「偏見、可笑和愚昧」

  臺灣電子媒體東森新聞雲以《有錢人吃泡麵、真有馬勒戈壁……臺灣電視節目笑翻大陸網友》為題,對此消息進行了綜合報導,文中出現「大陸網友熱議著『灣灣』(臺灣人的暱稱)的偏見、可笑和愚昧」這樣的字眼。「在中國有一個地方叫戈壁,就是馬勒戈壁……草泥馬因為生態危機的關係,沒辦法生存……」

  中天娛樂節目中,一名在大陸求學的臺灣女生這樣自嘆道:「他們比較不敢追我們,就是可能打扮得跟他們本地女生不太一樣,怕高攀不上的味道,但他們對我們都會有無限的、就是美好的遐想。」

  另外在一檔《美食之都進軍大陸市場的關鍵戰略》節目中,有嘉賓大剌剌地說,「在深圳的火車站吃泡麵,引起五六十人圍觀」。

  在「好玩的帖」中,這樣的例子有十幾個,大多是一些到過大陸,自詡有著「登陸經驗」的人士,在臺灣的電視上信口開河。

  見證:臺灣民眾確實有誤解

  「那都是幾十年前的情況了,現在臺灣人,都想到大陸淘金呢。」有大陸網友這樣說。但記者採訪了幾位臺灣人,發現民間的情況雖不像媒體宣導的那麼誇張,有誤解的也不在少數。

  有一次,一位陳姓計程車司機在了解到記者來自大陸後,很自豪地說:「臺灣好吧!」「臺灣再好,也比不上自己的家啊。」聽到這樣的回答,這位陳姓司機愣了半天,說道:「在大陸人裡面,你算是比較老實的……」但在記者追問下,他承認自己「其實是沒有到過大陸」。

  同樣是沒到過大陸的花蓮計程車司機黃先生,在微信上告訴記者,普通臺灣民眾了解大陸的渠道其實很有限,經常都是道聽途說。「我載到北京、上海來的年輕小姐,她們告訴我很多大陸的事。我再去跟親戚朋友講,他們都不相信大陸的經濟有那麼好。」

  這在經常往來閩臺的臺教育界人士羅健育看來,是「有些臺灣人對大陸不了解,也不想了解,才缺乏判斷力」。

  相比底層民眾,臺灣的政商界人士,更有機會看到一個全面的大陸。經常上政論節目的綠營學者郭正亮,在微博發出評論,認為臺灣名嘴「如此以訛傳訛,如此自以為是,如此誤導民眾,如此不了解大陸」,實在令人汗顏。在郭正亮看來,兩岸當局各有立場可以理解,但民間交流不能輕率傷人。

  分析:某些綜藝節目愛炒作

  在黃先生看來,「臺灣人對大陸的心態很複雜,覺得你們比我們大那麼多,所以心理上會願意相信那些不好的事情,這樣才平衡。」

  再加上電視節目邀請的嘉賓良莠不齊,說的一些事情就很容易讓民眾信以為真。羅健育也告訴記者,其實臺灣有些專做大陸的電視節目還不錯,像TVBS的「ECFA進行式」就蠻有深度。「臺灣以媒體自由為傲,卻濫用言論自由至此,如何讓人看得起你?」對於這些炒作話題、言論偏激的媒體,郭正亮義正辭嚴地批評道。

  調整:找準心態面對時代變化

  誤會的消解,有待於兩岸交流的不斷深入。而避免誤會的不斷加深,需要的則是平和不偏激的情緒。在那個帖子中,有大半網友表達「大陸的小夥伴都驚呆了」的態度,但其中不乏言辭偏激的「憤青」。在羅健育看來,有少數網友或許故意截取了臺灣節目中一部分的錯誤,然後不斷放大。而偏激的人兩岸都有,這樣彼此的誤解就會更深。

  生活在臺北的上班族林小慧是所謂「外省第三代」,她看待這些節目的角度令人耳目一新。她告訴記者,自己的父親在兩岸開放探親之後,曾陪著爺爺回大陸探親。「聽他們說過很多大陸親戚的窮困。當時相較於臺灣,大陸可能處在發展相對滯後的位置。」而這種差距,成為了許多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刻板印象。只是世易時移,兩岸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差距越來越小。「但是臺灣人或許還沒做好心理準備,不想或不知道這種變化。」在林小慧看來,電視節目的荒腔走板固然可以一笑置之,但在大陸崛起的大時代下,兩岸民眾對待彼此都更需要找準心態。 (海峽記者 林靖東 燕子)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臺灣綠媒圍攻大陸記者,現在真相終於來了!
    2月13日上午,小編的朋友圈又出現了東南衛視駐臺記者葉青林的這樣一條信息。 當時,葉青林說,在救援還沒有最後結束,他選擇不發表評論,因為他所有的心思還系在尚未援救出來的五名大陸遊客身上,哪怕被臺灣的綠媒潑了一次又一次髒水。
  • 吳宗憲臺灣綜藝節目為大陸正名,大陸人吃得起茶葉蛋,不要小瞧了
    吳宗憲臺灣綜藝節目為大陸正名,大陸人吃得起茶葉蛋,不要小瞧了。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看娛樂綜藝節目,咱中國內地有那麼多個省級電視臺,每一個省級電視臺都會有很多的娛樂綜藝節目,所以咱中國人熟悉的內地的綜藝節目主持人也有很多,比如何炅汪涵,謝娜,大組,華少,等等。
  • 臺灣名嘴頻出大陸荒唐言論 背後有推手
    有島內資深媒體人表示,這種說法根本不足為奇,臺灣政經類電視節目不乏此類奇談怪論。臺灣知識階層對大陸的認知果真如此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儘管的確有部分人對大陸不了解。但這樣「顛覆常識」的言論能在臺灣媒體大行其道,受眾自然也受其影響。「他們想當然地隨便說,觀眾也想當然地相信」,一位臺灣學者說。
  • 臺教授:蔡當局反制措施失效 讓臺灣民眾更加傾向大陸
    ,這對臺灣沒有任何好處,也看不出有何意義。蔡當局的戰略考慮,應該要多做思維,因為目前所有的政策舉措,大陸都不買單,反而會讓臺灣民眾慢慢的傾向大陸,這樣的推拉效果已經形成,還會越來越強烈。袁鶴齡,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政治學博士、美國俄亥俄大學國際事務碩士、東吳大學政治系學士。
  • 有三類臺灣民眾寄希望於大陸,此話怎講?
    近日,臺灣新黨主席鬱慕明率訪問團訪問大陸,期間他提出「有三類臺灣民眾現在寄希望於大陸」。鬱慕明說,過去大陸說「寄希望於臺灣人民」,但現在「臺灣人民寄希望於大陸」,「這個不能代表全部,但至少代表一部分臺灣人民的心意。」那麼此話究竟怎講?
  • 臺灣百姓對大陸「好感度」增加的真相
    「臺灣民意基金會」6月17日公布民調,49%臺灣成年人對大陸好感,44%表示反感,與去年相比好感度增加,對大陸有好感的人首度超越反感。民調顯示,對於大陸的印象或感覺,有8%民眾表示「非常好」,40.8%「還算好」,23.9%表示「不怎麼好」,認為「非常不好」的有20%,2.5%沒什麼特別感覺,4.9%民眾表示「不知道」。
  • 臺灣最新民調:有接近半數的臺灣民眾不願與大陸戰場相見
    此前在大陸和臺灣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曾經十分友好,但是自民進黨當局上任以來,兩岸關係就開始一再下跌。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民進黨當局就企圖借疫情為題,大肆地破壞兩岸關係。近期,臺灣方面的一則調查表示,有近一半的臺灣民眾不想與大陸在戰場上相見。調查稱,近半數的臺灣民眾不願同大陸戰場上相見中國臺灣網在7月21日報導表示,臺灣媒體在近期做了一項臺灣民眾是否願意在兩岸發生衝突時奔赴戰場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如果兩岸爆發戰爭,那麼將有49.1%的臺灣民眾不願奔赴戰場。
  • 兩岸越融合 臺灣民眾對大陸評價越客觀
    東南網6月19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臺灣民眾對大陸持好感的比例「首度超過」持反感的比例。  這條新聞在臺灣引起高度關注與討論。首先,按照綠營說法,這種民意逆轉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可能會對兩岸關係走向產生重大影響;其次,對很多綠營人士來說,這份民調出自立場偏綠的臺灣「民意基金會」,因此更真實可信,更具參考意義。
  • 臺灣專家再現神言論:大陸人買不起電腦
    如皋新聞網訊 「大陸人民吃不起茶葉蛋」、「大陸產婦不坐月子」、「臺灣人在深圳火車站吃泡麵引起圍觀」,這是出自臺灣新聞和綜藝節目的言論。今年年初,微博爆出一個帖子,帖子內容為近年臺灣新聞及綜藝節目截圖,節目主持與嘉賓暢聊自己在大陸的經歷和對大陸的印象,高談闊論中充滿誤會和諷刺,網友看了截圖哭笑不得,驚呼「臺灣人是有多不了解大陸」,並反擊臺灣節目嘉賓為「井底之蛙」。
  • 臺灣民眾因擔任大陸小區居委會助理受罰?!
    日前在大陸廈門市長期擔任小區主任助理的曾雅琦等27名臺灣民眾,遭臺「內政部」認定擔任大陸「黨政軍職務」,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各裁罰新臺幣10萬元。上述臺灣民眾因不服前述裁罰集體提起行政訴訟,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此項小區主任助理職務雖具政治性,但不至於妨害臺灣安全或利益,開罰新臺幣10萬元違法律比例原則、侵害「憲法」保障人民的思想自由,判決撤罰、可上訴。而反對此判決者,則認為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僭越行政權,對於「國家安全」的專業判斷,實有違權力分立原則;批判此種毫無民主防衛思維,恐讓大陸順勢滲透,敗壞臺灣民主法治。
  • 臺灣民眾開始意識到,臺灣註定」離不開「大陸
    但根據臺灣地區內部媒體的報導,可以知道民進黨的這一計劃面臨接連的失敗,今年臺灣對東協的出口處於負增長的狀態,甚至創下了三年以來的最低紀錄。研究臺灣地區問題的專家也表示,民進黨當局這一政策完全就是緣木求魚,想要通過這種手段跟大陸實現經濟「脫鉤」是完全行不通的。
  • 臺灣人看大陸:天寒地凍的大陸別有風情
    臺灣人看大陸:天寒地凍的大陸別有風情 2011年01月25日 14:40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因為這原因,臺灣民眾對大陸好感提升,體會到大陸才是真正靠山!
    因為這原因,臺灣民眾對大陸好感提升,體會到大陸才是真正靠山!據英媒報導,臺灣民意基金會日前公布民調,49%臺灣成年人對大陸有好感,與去年相比好感度增加,基金會董事長形容「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民調中詢問:整體來講,您對大陸的印象或感覺如何?好或不好?結果發現:8%非常好,40.8%還算好,23.9%不怎麼好,20%非常不好,2.5%沒什麼特別感覺,4.9%不知道。換言之,在年滿20歲以上的臺灣成年人中,有4成9的人對大陸基本上有好感。
  • 臺灣民眾青睞大陸酒 大陸酒早已"變相"登臺圖
    有關人士說,主張開放與反對開放兩派利益,年年都透過「立委」等有力人士在爭鬥,但是聰明、務實派的廠商,早已經由第三地與重新包裝的方式,將大陸酒賣到臺灣。 據了解,不少臺灣民眾對大陸酒有好感,像五糧液、劍南春、茅臺等大陸酒也在臺灣享有盛名,廠商早就看好大陸酒在臺灣市場的利益,並且透過各種管道向臺當局爭取開放。廠商透過「立委」,替他們爭取大陸酒開放的動作不斷。
  • 臺灣再次「越界」,驅逐大陸漁船,民眾開始憤怒
    編輯:野原圓圓校對:酸菜魚據新聞媒體報導,臺灣當局近期多次對大陸漁船進行驅逐,這樣的行為已經「越界」,也引發了島內外的輿論。而臺灣網友則稱,曾看到大量的大陸漁船包圍馬祖島,臺灣行政機構對此表示非常不滿,聲稱要修改臺灣的「律法」來加強對這種行為的處罰。
  • 臺灣網購體驗差 大陸電商改變臺灣民眾消費習慣
    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迅速滲透、不斷完善,已經讓處於這個行業最末端的你我確實地感受到了網購的豐富、便捷、優價等全方位的好處。而海峽另一端的臺灣,電子商務的規模和滲透力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究其原因,除了支付方式的技術支持不足之外,臺灣獨有的文化、民眾的消費習慣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 臺灣如何遠離大陸?臺網友:挖西岸填東岸……
    【文/觀察者網 高雪瀅】最近,一條這樣的帖子在微博熱傳: 一開始,臺媒是拒絕相信的,直到東森新聞雲今天(27日)找到了一個2015年8月的PTT帖子。 這個帖子名為「如果臺灣可以移動」。樓主說,如果臺灣的位置可以慢慢移動,就可以遠離大陸,找到更好或更刺激的位置。 他為自己的想像力感到興奮,問大家覺得臺灣移動到哪裡比較舒服。
  • 英媒:因為這個原因 臺灣民眾對大陸好感又提升了——
    參考消息網7月2日報導英媒稱,過去一年來,儘管北京與臺北之間的緊張關係升級,但中國大陸的大製作古裝劇卻被認為增加了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好感。臺灣民意基金會本月早些時候公布的一項年度民調結果顯示,對大陸有好感的受訪者比重上升了4%,達到48.8%,而反感大陸的臺灣民眾比重則從47.4%降至43.9%。臺師大臺語系副教授、社會學專家莊佳穎說,對大陸好感度的增加既是因為欣欣向榮的大陸經濟,也是因為臺灣民眾接觸到了更多的大陸流行文化和製作精良的歷史劇。
  • 臺灣有哪些節日和大陸不一樣?(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有哪些節日和大陸不一樣?(我在大陸看臺灣) 2017年10月12日 14:49:1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有很多節日和大陸一樣,例如春節、端午、中秋,也有很多節日和大陸不一樣
  • 臺灣民眾開始意識到,臺灣註定無法與大陸「脫鉤」
    但根據臺灣地區內部媒體的報導,可以知道民進黨的這一計劃面臨接連的失敗,今年臺灣對東協的出口處於負增長的狀態,甚至創下了三年以來的最低紀錄。研究臺灣地區問題的專家也表示,民進黨當局這一政策完全就是緣木求魚,想要通過這種手段跟大陸實現經濟「脫鉤」是完全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