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哪些節日和大陸不一樣?(我在大陸看臺灣)

2020-12-04 中國臺灣網

臺灣有哪些節日和大陸不一樣?(我在大陸看臺灣)

2017年10月12日 14:49:1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有很多節日和大陸一樣,例如春節、端午、中秋,也有很多節日和大陸不一樣。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哪些節日和大陸不同吧!

  首先最不一樣的,當然就是兒童節了。臺灣的兒童節是4月4日,由來是在1931年的中華慈幼協濟會提議,將這天定為兒童節,全國必須放假一天。但是,1991年-1997年這個節又與婦女節合併放假一天。1998年以後取消放假,併入「周休2日的假期」。

  不過,2011年起又恢復為假日,2012年再次修法,如果遇到與清明節同一日,則在前一日4月3日放假。

  總之,臺灣的兒童節和香港是同一天。

  臺灣的父親節也和大陸不同,是8月8日。據說全世界只有蒙古和臺灣一樣是這天作父親節。

  但父親節之所以定在8月8日,除了諧音之外,還有令人感動的歷史故事。

  1945年8月6日,上海《申報》表示:美國為紀念戰爭中陣亡將士的妻與母,曾發起創立母親節。中國也應該發起創立自己的父親節。因「父」字形同「八八」,且「八八」讀音也與「爸爸」相同,故號召上海市民,一同來過「八八父親節」。

  當時,日軍雖馬上要投降,但上海仍在其控制之下,這一倡議「暗中表示懷念祖國之意」,是有風險的。1945年的「父親節」活動,影響範圍有限。至1946年5月,又有更多上海名流聯名向國民政府請求定每年的8月8日為「父親節」,因為「中國八年抗戰,終究得到了最後勝利,這八年中陣亡將士不可計數,而這輩將士,前赴後繼,殺敵致果的忠勇精神,實受父親平日教養和隨時激勵的結果,所以父親對於這次抗戰勝利的影響,十分偉大。」

  該請求獲國民政府批准。每年的8月8日,遂成為全國性質的法定「父親節」。在這一天,子女佩花以作紀念——父親健在者,佩以紅花;逝世者,佩以白花。

  當然,現在臺灣早就沒有這種佩花的風俗了。最多也就是買個禮物送爸爸。

  至於母親節,倒是兩岸一樣的,都是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

  還有一個節,臺灣和大陸完全不同。那就是教師節。

  臺灣是9月28日,因為那天是孔子誕辰。

  教師節最早由南京中央大學在1931年發起建立,1952年確定為為9月28日,在這天各地孔廟都會舉行隆重的典禮。當然也會有各種「慶祝教師節大會」或「師鐸獎」之類的。

  至於大陸的「十一」長假,臺灣當然不會有。那麼「五一」小長假呢?臺灣只會在5月1日放一天,所以也不會有小長假。更不會有工人聯歡晚會。

  另外,臺灣還有一個假日是大陸絕對沒有的。那就是228紀念日,1995年2月28日,當時臺灣領導人李登輝代表臺當局首次為「二二八事件」向受難者家屬及全體民眾道歉。幾年之後,決定這一天放假。

  所以,當你在祝臺灣人佳節愉快時,要記得注意一下,你的節,不一定等於他的節哦!

【作者簡介】

  到尾,70後的川籍臺灣人,2008年赴京。資深媒體人,做過電臺DJ,幹過《FHM男人幫》主編和《男人裝》資深編輯,還出過兩本書《遇見臺灣》和《臺灣的臺》。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焦點

  • 大陸(臺灣)和你想像的不一樣
    為什麼我看到的卻是如此繁華的景象。        我期許,未來,大陸不單是經濟蓬勃發展,文明素質與社會環境也能夠與時俱進,為下一代營造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閱讀全文】來源:中國青年報2015-11-13大陸(臺灣)和你想像的不一樣  隔著一灣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你知道哪些「國產電影」是臺灣導演導的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我在大陸看臺灣) 2017年10月12日 14:01:43來源:中國臺灣網 但你知道大陸的國產片有哪些是臺灣導演的作品嗎?  首先要提的是最近一部比較火的電影《京城81號續集》,導演就是臺灣來的錢人豪。他是在2006年開拍第一部電影《地下秩序》,獲當年(也是唯一一屆)的「臺灣新電影獎」最佳導演與最佳影片入圍。
  • 【我在大陸看臺灣】臺灣人為什麼不喜歡看《讀者》?
    【我在大陸看臺灣】臺灣人為什麼不喜歡看《讀者》?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我有很多大陸朋友都喜歡看《讀者》,因為它有很多美文,有深度,文字又雋永,而且也便宜。  但是臺灣人不喜歡看這樣的雜誌。就算它是繁體字版。  2011年1月1日起,《讀者》開始在臺灣發行,成為第一本進入臺灣發行的大陸雜誌。據我所知,賣得不好。它的臉書粉絲團,也就只有712個贊。而我之前做過的雜誌,《FHM男人幫》卻有81萬個贊。  為什麼這樣?
  • 除了方文山,臺灣還有哪些名詞人?(我在大陸看臺灣)
    除了方文山,臺灣還有哪些名詞人?(我在大陸看臺灣) 2017年11月06日 16:47:37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方文山不用講
  • 臺灣的中學歷史課本怎樣教「大陸史」?(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我是1976出生在臺灣,讀中學時大約已是1985年上下,那時的歷史課本,教我們的「本國歷史」仍然教的是「中國」的歷史,並沒有特別區分什麼「臺灣史」。但現在呢?
  • 臺灣什麼東西比大陸便宜?
    答|百度派 @似水流年雖然因為服貿事件和民進黨執政,讓之前回暖的兩岸關係再次退熱。不過,比起上世紀來說,現在大陸與臺灣的聯繫還是密切了許多。而大陸赴臺灣旅遊的人數也不少,那麼臺灣的什麼東西比大陸便宜?我們去臺灣比較買哪些東西更為划算呢?正好我上半年去過臺灣,就讓我來答這題吧。因為答主是女生,所以去臺灣最常逛的還是護膚品牌啦。就像不少人所知道的,臺灣護膚品確實是比大陸便宜。據我所知,臺灣化妝品的價格平均比大陸便宜20%到30%,要是你運氣好的話碰上周年慶或者母親節之類的節日,就有優惠套裝,這時護膚品的價格基本就是大陸的一半。
  • 臺灣人到底是有禮貌還是小肚雞腸?(我從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很多大陸朋友從臺灣旅遊回來,都一致認為臺灣人很有禮貌。例如,他們會排隊,不爭先恐後,叫服務員時不會說服務員,而是叫「不好意思,可以給我一杯水嗎」?在大陸,我怎樣吃飯都沒人管我,手垂在桌下,嘴就著碗吃。說真的,我倒有一種解脫的感覺。在臺灣,是禁止在地鐵裡飲食的。地鐵裡有一條黃線,明確規定了只要你進入了這條黃線,就禁止飲食。那個黃線大約是離驗票閘還有兩米。但是,如果你進了地鐵站,離那個驗票閘還遠得很,而你就開始在吃東西,就會有人以奇怪的眼神看你,那眼神像是在說:你沒教養。
  • 你知道臺灣有很多客家人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我在大陸看臺灣) 2017年10月12日 14:26:57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其實不對,本省人之中,閩南人是不少,但另外一個族群「客家人」也很多,目前可是有約四百萬的人口啊,都和「外省人」的人數差不多了。  再說一個例子你就知道客家人在臺灣的勢力了。在地鐵上,我們會有四種語言的廣播報站名,一是國語、二是英語、三是閩南語、四就是客家話。
  • 你看過臺灣人的身份證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畢竟臺灣人在大陸的越來越多,所以你可能看過臺灣人的臺胞證,也就是「臺灣同胞來往大陸地區通行證」,但你應該沒看過臺灣人的身份證。因為在大陸,我們臺灣人根本沒有機會使用這個玩意兒。可是它在臺灣卻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度就像是大陸人的身份證一樣,做什麼事都需要它。當然也不是每個臺灣人都有,像小孩如果不滿14歲,那麼也可以戶口簿或戶籍謄本代替。但14歲之後就一定要申請身份證了。臺灣的身份證字號和大陸的不一樣,除了寫法不一樣:臺灣的「身分證」,是分手的「分」這個字。大陸的是有提手旁的「份」。
  • 臺灣女孩看大陸:大陸變化很快 回臺北不習慣
    「大陸朋友:臺灣人是不是井底之蛙啊?我:你才井底之蛙。臺灣朋友:大陸人是不是思想封閉啊?我:你才思想封閉。」從臺灣輔仁大學畢業,2012年到北京大學念研究生,臺北女孩郭雪筠就經常與人進行著這樣的對話。 「問題不靠譜卻很像,真是兩岸同心。」郭雪筠說,「兩岸交流最奇妙的是,我們都希望和對方交流,卻經常只想聽到『自己早知道並且同意』的話。」
  • 【我在大陸看臺灣】為什麼我聽起來不像臺灣人?
    很多大陸朋友聽我講話,都以為我是大陸人,我說我是臺灣人,他們還不信。因為我說的一口很流利的普通話(當然離京片子還不夠),不像很多臺灣人說的那種「臺灣狗以」,也就是不捲舌的臺灣國語。大陸的朋友還希望我多講一些臺灣腔,我說,我身上有一個開關,只要和大陸朋友講話,我的開關就切換到大陸腔,如果和臺灣人講話,我就自動切換到臺灣腔。
  • 臺灣人可以在大陸買房嗎 大陸買房有哪些重點
    大陸買房有哪些重點?臺灣人可以在大陸買房嗎根據大陸有關政策的規定,港澳臺地區居民和華僑因生活需要,可在大陸購買一定面積的自住商品房,非因生活需要購買房屋或購買非自住房屋均不允許。至於「一定面積」是指多少沒有具體規定。
  • 臺灣這樣看大陸帖子真相:民眾確實對大陸有誤解
    「哈哈哈哈,發現一個好玩的帖,原來臺灣人是這麼看我們的!」2日下午,天涯的娛樂八卦版版主「八卦_我實在是太CJ了」,在新浪微博發了這麼一條帖子,並連結了天涯網址。  記者點入「好玩的帖」,發現全是臺灣電視節目截圖,有「河南河北,是中國(大陸)最貧窮的城市」、「大陸有一個地方叫馬勒戈壁」等誇張言論,還有「大陸人看大S就像仙女」、「大陸男生高攀不上臺灣女生,但對我們都會有無限的、美好的遐想」等讓人啼笑皆非的話。  2天來,該微博已超過16萬人轉發,天涯帖子被點擊73萬多次。  臺灣人真是這樣看大陸人的嗎?
  • 臺灣人看大陸:橫掃臺灣土特產一點也不手軟
    前幾年到大陸出差或者探視親友,不免俗地,總會帶一些臺灣當地土特產當伴手禮,剛開始的時候,很簡單,只要外盒上面,印有「臺灣特產」、「臺灣製作」字樣,或者被包裝成臺灣形狀,馬上被當成炙手可熱的搶手貨。  記得當時最常帶去的禮物是阿里山高山茶,原因有幾個,第一,兩岸同胞都愛喝茶;第二,阿里山對大陸親友來說是一輩子一定得去過一次的聖山,沒去之前,好歹喝口當地生產的茶葉,幻想當地景色,解解饞也好;第三,不是沒有其它牌子的好茶,但在大陸知名度不高,還要花一番唇舌解釋,效果不太好。
  • 臺灣青年看大陸:「我來對地方了!」
    東北校園生活:「我來對地方了!」今年3月份,就讀於臺灣東海大學生命科學專業的翁安石以一名交換生的身份來到了東北林業大學,體驗大陸北方的校園生活。 從一開始的不習慣到慢慢適應,回想起這段3個月的經歷,翁安石直言「來對地方了」。交換第一天在班上自我介紹時的場景,翁安石直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 「金門的前途不在臺灣,在大陸」
    早上去,下午回來,就好像從島的東半部到西半部一樣,只是要坐一趟船而已。經濟觀察報:馬英九上任後提出促建「金廈生活圈」,在你看來,這個圈子是不是已經在民間層面形成了?李炷烽:目前我們去的多,大陸來的少。如果大陸來金門像我們去一樣方便,生活圈的概念就形成了。如果允許大陸人來金門置產,那我看金門土地馬上會被買光。
  • 臺灣人到底用不用微信?(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身在大陸的人都知道,微信已經是超級app了,基本上它不只取代了電話,也取代了媒體的功能,甚至還取代了事實上,這東西就是看朋友用什麼,你就得用什麼,你用LINE的朋友多,也不可能自己下個wechat自己玩,市場先搶下的就比較有利,要扭轉局面就要有特別吸引人的地方。  我自己是在大陸先用微信,後來回來臺灣玩,又用起了LINE,但發現怎麼玩都不順手。
  • 臺灣冬天也會下雪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最近北京下起了初雪。臺灣現在也是冬天,不過大約是17度到20度。不像在北京,-7度。即使是冬天,臺灣的最低氣溫會發生在半夜或凌晨,那也就是八九度,從來不會到零下。當然,臺灣潮溼,溼氣會讓人感覺冷入骨髓。
  • 臺灣人吵架真的都「啊不就好棒棒」?(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最近有一個視頻很火,是在講臺灣人(主要是男女朋友)在吵架。其中一句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那就是「啊不就好棒棒」?其實大家看這個字義也能猜出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你不爽別人,所以你就說「對啦對啦就是你對啦!」這個意思。為什麼臺灣人不能直接說:「我就是看你不順眼」、「滾一邊去」,或者乾脆問候對方父母呢?要不然,掄著拳頭幹起來也可以啊。
  • 你知道臺北的路名很多來自大陸?(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臺北有非常多的路名,都是大陸的地名,例如「南京」東路、「青島」西路而當時設計路名的長官來自於上海,而上海的路名南北向多是用省份來區分,陝西路、江西路、浙江路,東西路則多用城市區分,像是北平路、南京路……當時有大量的路要命名,時間又趕,那會兒用以前的命名方式,簡單粗暴也很自然。以下我們就來看看看有哪些你熟悉的「臺灣街道」。「南京東路」是臺北非常繁華的街,還有一個地鐵站就叫「南京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