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女孩看大陸:大陸變化很快 回臺北不習慣

2020-12-14 觀察者網

「大陸朋友:臺灣人是不是井底之蛙啊?我:你才井底之蛙。臺灣朋友:大陸人是不是思想封閉啊?我:你才思想封閉。」從臺灣輔仁大學畢業,2012年到北京大學念研究生,臺北女孩郭雪筠就經常與人進行著這樣的對話。

「問題不靠譜卻很像,真是兩岸同心。」郭雪筠說,「兩岸交流最奇妙的是,我們都希望和對方交流,卻經常只想聽到『自己早知道並且同意』的話。」

北京王府井,郭雪筠熟練地指導中國青年報記者下地鐵後如何找到一家咖啡廳,然後開始了一場線下關於「臺北女孩看大陸」的對話。而之前她在豆瓣網上以「愛臺北」為網名寫的大陸生活日誌《臺北女孩看大陸》,近日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很多大陸生寫臺灣 很少臺灣生寫大陸

大四上學期,郭雪筠選修了一門課——《兩岸關係》。年過半百的老師是那個時代赴大陸讀博士的少數「怪人」之一,現在看到有這麼多學生坐在臺下渴望了解大陸,老人家感動得「老淚縱橫」。

從此,從天涯社區到豆瓣網,郭雪筠「打入內部」了解大陸;2011年本科畢業後,她冒出一個念頭:世界這麼大,說不定去北京也不錯?然而,著手申請時,作為本系第一個申請大陸學校的學生,學校能給的建議非常有限,還有老師懷疑:「那裡有好的老師嗎?我認識的好老師都是香港的。」

但無論如何,臺北女孩就這樣來了大陸。來了之後,郭雪筠發現,很多大陸交換生到了臺灣之後會寫臺灣,但很少有臺灣學生來大陸後寫大陸。「兩岸年輕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很多事情是要一起討論的,兩岸對彼此都是很珍貴的存在。」郭雪筠說。於是,「臺北女孩看大陸」的日誌就這樣在郭雪筠的豆瓣個人主頁上開始連載,一寫3年。

讀研期間,郭雪筠跑了青島、太原、哈爾濱、天津、上海……每一地都給她帶來不同的感受。「臺北和高雄都有差異,何況大陸那麼大。」之後再有臺灣朋友問大陸怎麼樣,郭雪筠答:「我只能告訴你,北京是怎麼樣,上海是怎麼樣,東北是怎麼樣,不要把臺灣跟整個大陸比。」

有臺灣朋友看了郭雪筠的日誌,說她講的都是大陸的好話。「臺灣市面上講大陸永遠是地鐵擠啊、人隨地吐痰啊……那你去看臺灣新聞就好了,不用看我的書。」郭雪筠說,「大陸交換生寫臺灣都是寫好的方面,可其實臺灣沒有那麼好,也有人隨地吐檳榔,馬路上機車亂撞。這種事剛來可以講一講,如果半年後還在講這些,我覺得你很煩哎。多看點好的,自己也會進步。」


臺灣花蓮的小朋友個個會跳《小蘋果》

初中時,中國地理讓郭雪筠背到大哭,因為分不清山西和陝西;2009年,她和父母第一次到大陸旅行,去的不是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而是西部省份貴州。那時貴陽機場的廁所衛生狀況欠佳,這讓旅行團團友們一邊蹲廁所一邊感嘆:「果真這裡是大陸啊!」

一天吃早飯時,郭雪筠和一個同團的婆婆聊起這些話題。婆婆笑眯眯地說:「你們這些年輕人不知道,以前臺灣也是這個樣子啊!檳榔渣隨地吐,外國人還以為臺灣人身懷絕技,可以隨時吐血。現在不是都沒見過了?大陸也一樣會慢慢進步。」

2012年剛來北京時,郭雪筠覺得臺北更方便,「我家一出門就是3個便利店,北京晚上就只能吃烤串」。可沒過幾年,她發現一部智慧型手機幾乎包辦了她的日常生活,叫車、外賣、買電影票、交水電費……

「大陸的變化真的非常快。我跟很多臺灣朋友科普微信有多好用,很多人不信。可是用過之後,每個人都迷上了。我爸媽用微信,我的男朋友是美國人,也用微信。」郭雪筠說。

最近回臺北,郭雪筠還有點不適應——看電影居然要現場排隊買票!「有的也能在網上買,但要現場取票,還要6元手續費,所以大部分人還是習慣去現場買。」有一次,她到臺北101大廈附近看電影,快30攝氏度的氣溫,排了40分鐘隊,「忍不了」。

漸漸地,郭雪筠發現自己的臺灣朋友們也在看《甄嬛傳》《太子妃升職記》《歡樂頌》;神曲《小蘋果》已經「徵服」臺灣,夜市裡有,淡水河畔有,臺灣東部花蓮的小朋友個個會跳;國小的女生們都在跳TFBOYS的「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

「我只能說,中華民族的口味……還是很一致的。」郭雪筠說,「大陸軟實力的影響,使以後兩岸年輕人的共同話題越來越多,因為生活的語境越來越像。」

插播一段:書中臺灣男人和大陸男人吵架的不同,哈哈哈哈哈

大陸的崛起給臺灣年輕人更多空間

2012年,郭雪筠是臺灣輔仁大學傳播學院第一個申請大陸學校的學生,其他專業申請北京大學的也不多;2013年,多了不少;後來,越來越多。還有很多臺灣年輕人跑到大陸工作,上海的輔仁大學校友會就有500多名成員。

有人說,大陸年輕人都在「愛拼才會贏」,臺灣年輕人卻只喜歡「小確幸」。郭雪筠覺得,其實兩岸年輕人最大的差異不是有沒有野心、有沒有抱負,而是一個看著自己的家鄉往下掉,一個看著往上升,這會使年輕人的想法截然不同。「臺灣年輕人普遍覺得未來沒希望,大陸就算有很多問題,但年輕人對未來總體來說還是蠻自信的。」

郭雪筠說,22K(臺灣為鼓勵企業多給畢業生工作機會,只要聘用應屆畢業生就可每人每月補助22K新臺幣,約合人民幣4426元,由此出現企業以此為薪資準則——記者注)的收入對一個職場新人來說也不算太低,但問題是,不漲。

「我的一個閨蜜是美國畢業的碩士,在臺北工作,起薪約合人民幣7000(元),兩年,呵呵,7100(元)。我的大陸朋友,可能一開始3000(元),兩年後5000(元),然後七八千(元),以後更高。」郭雪筠說,「有動才會有希望,停,很可怕。比如電子商城,臺灣起步比大陸早,可是發展也停滯了。」

「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一些臺灣年輕人沒有看到的。」郭雪筠說,「大陸的崛起對臺灣來說是很大的機會,給臺灣年輕人更大的空間。臺灣那麼小,更需要開放,而不是怕外面的人來搶我們的工作。」

郭雪筠記得,2013年,臺灣電影金馬獎50周年,有媒體問李安,金馬獎在華人世界很火,但西方沒幾個知道。李安回答,不超過10年,華語片市場會超過西方市場,到時候我們不用人家認同,人家會來找我們。蔡康永也說過,以前要得到好的資源、好的平臺,臺灣人得去學英語,但現在會中文是一種優勢。

「寫這些日誌的時候,我還是以一個外來者的角度看大陸,但現在,我覺得自己已經不是外來者了。」郭雪筠說。

她還愛上了小龍蝦和牛蛙,據說這也是她留在北京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臺灣只要誇大陸就被批「親中」

臺灣《旺報》28日也刊文介紹2012年赴北大念書,畢業後仍選擇待在大陸工作的臺灣女孩郭雪筠,3年來在豆瓣以「愛臺北」為筆名,發表《臺北女孩看大陸》系列日記,每每引爆兩岸網友熱議。但近期該日記集結出版,郭雪筠卻一度糾結「要用本名嗎?」如此糾結的原因之一在於「PTT(島內知名論壇)網友和大學同學說我『親中』怎辦啊?」

據郭雪筠觀察,像自己這樣有大陸生活經驗的「陸歸派」,回臺灣往往會面臨一些尷尬,就是不敢說真心話,「臺灣的藍綠包袱太重,很容易就被貼上『親中』或『賣臺』標籤。」相較之下,她反而感覺大陸人對臺灣人的「批評」能給予空間。

「以我的北大同學來說,確實愛談政治,但會願意傾聽,年輕人往往有七、八成能夠理解,彼此認知不同源於成長背景不同。」但每每談及「微信適不適合臺灣人」,「兩岸科技誰發展得較快」,「哪裡的城市比較先進」等,只要是「在大陸的臺灣人」說到大陸方便、進步,就會被視為「親中」,郭雪筠幾次和友人辯論下來,歸結問題仍在於「意識形態」。

對此,郭雪筠都認為,無論基於有趣也好,基於友誼建立也罷,都應該「先多問為什麼、多聽」,學會包容不同觀點,也會發現很多特質是中華民族所共通的。她以自己的經驗指出,其實兩岸年輕人很容易交朋友,但有必要先搞清楚「界限」,知道什麼「敏感詞」會讓對方不舒服。

據郭雪筠觀察,大陸朋友不喜歡一直被講「素質差」、「強國人」。「到哪都有素質差的,但不會是全部!」而臺灣內部對大陸的偏見,讓郭雪筠明顯感覺周遭大陸友人對臺灣沒有好感的比例升高了,她的同事就直言:「看你們臺灣老是對大陸吵吵鬧鬧的,不如去韓國呢。」其實,「強國人」一詞在臺灣人看來或許沒貶意,但對大陸人來說,和「臺巴子」其實是同一概念。

反觀臺灣人則是只要被提到「落後」,就會成為痛腳。郭雪筠也曾一聽到這樣的批評就跳起來辯駁,如今分析這種情緒,真正的內心活動實為:「嗯,我知道你們進步不少,我們原地踏步,但你們大陸人別講出來嘛!你一講出來,我就要跟你辯!」這也反映了郭雪筠眼中兩岸最巨大的差別:大陸青年對未來有期待、有希望,有自信只想拼,不會抱怨政府;臺灣青年茫然,需要找發洩點。

(觀察者網綜合中國青年報、臺灣旺報報導)

丕烏林解讀:
你也別以為你有多中立,思想中立是好事,但立場中立則都是扯淡!中國三十年發展,不是靠中立扯出來的,而是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幹出來的!
在我看來,甭管什麼人、什麼事,先問立場,立場一致,利益就一致,那才有談下去的可能。否則,全屬扯淡。

相關焦點

  • 臺北女孩看大陸:多看點好的,自己也會進步
    「大陸朋友:臺灣人是不是井底之蛙啊?我:你才井底之蛙。臺灣朋友:大陸人是不是思想封閉啊?我:你才思想封閉。」從臺灣輔仁大學畢業,2012年到北京大學念研究生,臺北女孩郭雪筠就經常與人進行著這樣的對話。    「問題不靠譜卻很像,真是兩岸同心。」
  • 臺北女孩郭雪筠看大陸:對臺灣人有天然好感
    多維雜誌兩岸部主管、《臺北女孩看大陸》暢銷書作者郭雪筠(中評社 李娜攝)    中評社北京12月30日電(實習記者 李娜)日前多維雜誌兩岸部主管、《臺北女孩看大陸》暢銷書的作者郭雪筠參加全國臺聯、北京市臺聯共同主辦的臺胞青年大陸創業就業研討會時接受中評社記者的採訪,談及臺胞青年來大陸就業等相關問題,郭雪筠一開始幽默的說道「我來大陸工作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就是行測題太恐怖,我不會考而已。」
  • 臺北女孩看大陸:傾聽和包容足以改變人心
    中新社北京7月3日電 題:臺北女孩看大陸:傾聽和包容足以改變人心  作者 張曉曦  「『大陸人真好玩啊』『原來臺灣人是這樣想的啊』……如果各位看完書後能有這樣的心情,那就太好了。」在這本名為《臺北女孩看大陸》的書的結尾,作者郭雪筠這樣寫道。
  • 大陸女孩:臺灣人高素質是不是表演給大陸人看的
    我們大約可以稱之為煙火氣,臺北是一個煙火氣濃鬱的城市。我仔細數過,街頭最密集的是四種店面:餐廳、麵包店、藥妝店、眼鏡店。沒什麼轟隆隆的重工業,也就沒有了爭GDP的野心,臺北人自嘲為「亞洲四小龍之末」,半是慚愧半是愉悅地,接下了「經濟停板,民生潦倒」的形容。是,國中生都知道臺灣經濟困頓,還會主動拿大陸作對比,可是他們繼而又一臉坦蕩地說:「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 大陸學生看臺灣:臺北城區的街道名
    (楊超提供)  來臺灣的前一天,在北京師範大學,朱小健教授與我們分享在臺灣交流的心得:「每次飛機從香港轉機飛臺灣,在香港機場裡,雖然粵語也是中國話,但是聽不大懂,有些不習慣。  一月的臺北夜晚有點溼冷,蒙蒙小雨一直淅淅瀝瀝地下著,那句孟庭葦的「冬天來臺北看雨」讓我們的出行多了分雅興。在去臺北西門町夜市的路上,我好奇地觀察路邊每個角落,騎樓綿延的臺北街頭有一種既陌生,卻又有些熟悉的感覺。因為在這裡,看到的街道名稱,竟然幾乎都是大陸的地名。穿行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如同穿行在大陸的某個地方,很是有趣。
  • 你知道臺北的路名很多來自大陸?(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臺北有非常多的路名,都是大陸的地名,例如「南京」東路、「青島」西路是因為對大陸念念不忘嗎?當然這也是很有可能的事。但還有另一個說法:1945年抗戰結束後,日本歸還臺灣,當時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便將臺北街道名稱由日文改成中文,以消除殖民文化的影響。
  • 大陸人看臺灣:臺北街道 架在海峽的一座橋
    大陸人看臺灣:臺北街道 架在海峽的一座橋 2015-03-30 14:25:42臺北的街道名,如同架在臺灣海峽的一座橋,連接著海峽兩岸民眾的心。  文章摘編如下:  一月的臺北夜晚有點溼冷,蒙蒙小雨一直淅淅瀝瀝地下著,那句孟庭葦的「冬天來臺北看雨」讓我們的出行多了分雅興。在去臺北西門町夜市的路上,我好奇地觀察路邊每個角落,騎樓綿延的臺北街頭有一種既陌生,卻又有些熟悉的感覺。因為在這裡,看到的街道名稱,竟然幾乎都是大陸的地名。
  • 臺灣遊客來大陸旅遊後,這樣形容大陸:別相信大陸人口中「很快」
    臺灣是我們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元一直想去臺灣旅遊,對於臺灣同胞而言,他們也一直想要回到祖國的懷抱。有一位臺灣遊客就來到了大陸旅遊,不過他卻認為,大陸人說「很快」都是假的,這是怎麼回事?元元就帶大家了解一下。
  • 臺灣「北漂」女生:在北京有盼頭 再回臺已不習慣
    原標題:出書「看大陸」的臺灣「北漂」郭雪筠:現在回臺灣已經不習慣郭雪筠「我是2012年到北京的,那時還是太平洋的風,大陸人對臺灣的好奇還沒有減退。我那時一方面訝異,一方面也自覺羞愧──我知道大陸人看臺灣總是看到好的一面,而臺灣則相反。」
  • 臺灣書店業者:大陸圖書令臺灣讀者獲益良多
    新華社臺北12月14日電(記者查文曄 吳濟海)第四屆大陸優秀圖書臺灣高校巡迴展日前在臺北舉行。大陸200多家出版機構、近1000個品種的圖書在臺灣淡江大學、高雄中山大學、高雄師範大學、僑光科技大學等高校及校園書店巡迴展出。臺灣書店業人士表示,大陸圖書很受歡迎,令臺灣讀者獲益良多。
  • 廈門:與臺灣最親近的大陸城市
    廈門不排外,接受外來文化,不象廣州上海很排外,比較適合居住的城市,它的文化與臺灣的融合度,很容易接觸啦,臺灣跟廈門是一家,沒有感覺,電視有時候都看臺灣電視。在廈門生活跟臺灣沒有兩樣。  包容、友善,讓很多生活在廈門的臺灣人倍感親切與溫馨。有著四十歷史的臺企法藍瓷最早是以代工代勞起家,由於營銷策略的轉變,法蘭瓷公司1989年轉戰廈門發展,成為最早進駐廈門的臺企之一。
  • 臺灣這樣看大陸帖子真相:民眾確實對大陸有誤解
    記者點入「好玩的帖」,發現全是臺灣電視節目截圖,有「河南河北,是中國(大陸)最貧窮的城市」、「大陸有一個地方叫馬勒戈壁」等誇張言論,還有「大陸人看大S就像仙女」、「大陸男生高攀不上臺灣女生,但對我們都會有無限的、美好的遐想」等讓人啼笑皆非的話。  2天來,該微博已超過16萬人轉發,天涯帖子被點擊73萬多次。  臺灣人真是這樣看大陸人的嗎?
  • 大陸人看臺灣:在細緻中生活的臺北人
    中新網10月21日電 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今日刊文《大陸人看臺灣 在細緻中生活》,作者來自北京,通過自身在臺北的生活感受,體會到了臺灣人在諸多生活細節中的「細緻」,作者親身體會後,感悟到「對細緻的不懈追求,讓臺北人生活品質很是愜意」。全文摘編如下:臺北的公共文化機構,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細緻」。
  • 臺灣最大城市臺北,城市建設放在大陸是什麼水平,二線還是三線
    臺灣是中國的省級行政區,位於中國大陸的東南部,70年代以後,經濟迅速發展,與新加坡、香港、韓國一起被稱為「亞洲四小龍」,臺北是臺灣最大、發展最好的城市。在許多人眼裡,臺北是一個非常神秘和迷人的地方,大陸人想去臺灣看看,兩岸已開放多年,去臺灣已經不難了,臺北位於臺灣島北部的臺北盆地,面積271平方公裡,人口270萬人,是臺灣經濟文化中心,有名的集團、企業、銀行的總部在這裡。
  • 臺北上海書店 掀開大陸圖書熱銷臺灣的序幕圖
    我們蒞臺次日走進臺北上海書店,便被這兒濃鬱的文化氛圍深深吸引住了。位於忠孝東路的這家書店,由聯合報系經營,為全臺目前規模最大、種類最齊全的大陸簡體字書專賣店。 大陸圖書價格一般只及臺灣書籍的1/3,許多種類屬臺灣空白,質量又不遜色,均為在臺灣暢銷的原因。
  • 臺灣人看大陸:天寒地凍的大陸別有風情
    臺灣人看大陸:天寒地凍的大陸別有風情 2011年01月25日 14:40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網購體驗差 大陸電商改變臺灣民眾消費習慣
    不得不說,與大陸相比,在臺灣網購方便度的確差很多。用一位曾在臺北大學讀研究生的陸生的話說,臺灣的兩大網絡購物平臺PChome和露天拍賣,無論商品的豐富性、價格,還是購物便利程度,都完全還在大陸的「前淘寶」時代。
  • 臺灣「最大」城市臺北,城建放在大陸是什麼水平,二線還是三線
    曾幾何時,很多人知道的臺北都來自歌詞中「冬天來臺北看雨」的歌詞,當時臺北對人民很有吸引力,都有想去臺灣看看的心,現在兩岸開放多年了,去臺灣是件容易的事,源源不斷的大陸遊客給臺灣城市帶來了很多活力,這些城市將會發生多大的變化?
  • 大陸和臺灣的真實差距,看完沉默了!
    臺灣人在海外工作的人眾多,但家庭均在臺灣生活。臺灣的醫療、文化,都是非常適合人類生活的。由於生意關係,往來大陸和臺灣很多,所見所聞,更是感慨萬端。從臺北沿西線奔臺南,再從臺南北上走東線回到臺北,環島一圈近兩千公裡,去了大小十幾個城市。臺北、臺中、高雄都是大都市。
  • 有多少臺灣年輕人一邊網上罵大陸,一邊私下打聽大陸工作機會?
    對于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選擇到大陸工作,有臺灣網友如此評論。一場招聘會的信號不久前,臺北一場招聘會引發了兩岸關注。臺商赴大陸投資二三十年,今年首度回臺大舉徵才,上海市臺協本月中旬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舉辦招聘會——「世界的上海、築夢的舞臺」,提供了818個工作崗位,起薪人民幣6000元到8000元(約新臺幣2.7萬至3.6萬元),包含廣達、華碩、富邦華一、南僑等知名臺企都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