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都不知道古人有多愛美:
披香侍宴插山花,厭著龍綃著越紗。恃賴傾城人不及,檀妝唯約數條霞。身輕入寵盡恩私,腰細偏能舞柘枝。一日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
中國大量的詩詞歌賦及文學作品中,不乏對女子妝容的描述,就連出土的女俑或仕女圖及一些壁畫中,都可見貼於額上的「花鈿」與眼角旁的「斜紅」。
不過,若是現場親眼見證千年前的美妝品,那心情就不是驚喜那麼簡單了。
在南京六合城北何營村的一次保護性考古挖掘中,就曾出土了宋代早年的梳妝品。這次考古非常順利,古墓都保存完好,沒有任何被盜的痕跡,這對於考古工作者來說,算是一件幸事。
中國的盜墓幾千年來就沒停過,古墓被盜往往意味著一部分有研究價值的文物將會「一去不復返」。然而,在發掘之前無人知曉此墓的墓主人竟然是女性。等看到陪葬品時,答案讓人有點意外。在棺木裡,有保存完好的燒香陶罐及十多件梳妝和美容用品。
由於,墓葬只有棺沒有槨,考古工作者初步判斷,這是一座宋代女子的古墓。
每個朝代的墓葬都有其特徵,比如:漢墓的棺木外會套個槨,也就是大棺,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屍體。不過,判斷是宋代早期的古墓,更多的依據則是從該墓出土的錢幣:開元通寶和皇宋通寶中推斷的。都知道,開元通寶流行的時間較長,也很常見,而皇宋通寶則鑄造於宋仁宗年間。
但在該墓中並沒有發現其它金銀等價值高的珍寶,就連一些瓷碗、漆器和陶罐等家常用品,大部分都是古代女子的裝扮用品。通過這些陪葬品,還是可以看出墓主人的品味的:銅鏡雕有花紋,盒子裡盛放著各種香粉,木梳由於年代久遠已斷裂,手鐲也已殘破,但並不影響後人對她身份的判斷。
雖然,古代男子也愛美,棺木裡的屍骸只剩下了一堆骨頭,墓室裡也沒有墓志銘說明墓主人的身份,但從墓室的修築精緻程度來看,墓主人應是女性無疑,而且,生前的家境應該不錯,自己也很在意生活的品質。
該古墓能保存得如此完好,還得得益於其採用了一種防腐材料:青膏泥。
青膏泥是一種很黏很細的土,土質本身含水量高,所以滲水性不好。由於其含水量大時,顏色為青灰色,故而得名「青膏泥」。不過,該土一旦失去水分後,顏色就會變為青白色,所以,也有人稱它為「白膏泥」。通過現代技術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三氧化二鋁,以及鈣、鎂、鈉等多種元素的氧化物。而古人墓葬中使用它,其目的就是利用它來隔絕空氣、水分。
古人會將它填塞於棺木和墓室間的空隙處,因此,這個古墓正是有了青膏泥的保護,一直到被發掘前,都是處於「乾燥」的環境之中。既然,該古墓中發現了女子日用品,就會讓人不由得想了解宋代女子的相關日常。那時的女人們已經如此在意形象,在服飾上肯定會更會介意。這在《續資治通鑑》中有相關記載,宋代由於長時間和外族交戰,服飾文化多少也受到了影響。
宋代女子服飾,上身為襖、襦、衫等,下身著裙、褲,面料基本是羅、紗、棉和絹。至於內衣,是一種「抹胸」,覆蓋整個胸腹,類似於如今女孩穿的吊帶衫。至於胭脂、香粉類美妝品,在宋代則是品類眾多。其實,關於中國的美妝品,若要追溯它的起源時間,估計得從夏朝開始。
不過,那時的女子們,主要集中於畫眉、塗粉。看看史書中的文字,更多也是「粉白黛黑」這一類的描述。古人對於女子美妝,則會將其視作一道風景,連蘇軾都時不時來一句「小軒窗,正梳妝」。於是,有人分析說,為何中國古代女子如此熱衷於「打扮」,其實,也是離不開男尊女卑的大環境,才會有「女為悅已者容」這種說法。
也因此,在古代一旦得知某個新款服飾出來,女人們都會在第一時間穿上,生怕落伍了。當然,愛美更是一種自信的表現,通過一些修飾將自己的優點放大,如:花鈿,在某一段時期很是流行,主要是北方女子的臉型闊,額頭寬,看著精神,但卻少了些嫵媚。而這就好比後來的南方女子更注重細腰一般,都是在拿自己的長處說話。
如今,城建力度大,類似這種古墓的挖掘會時不時上演。由於,古墓的開挖不再那麼神秘,大家對於自家附近發現古墓,更多則感覺是一份責任。
當然,一座古墓不管年代是否久遠,它都記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過去,或許它本身就是一個秘密。如這座宋代古墓,讓那個年代女子的生活面貌毫無保存地呈現在了世人面前,讓大家得知,原來古代女子和今天的女子一樣,在「美」這一方面的追求竟如此一致。
所以,這些梳妝品,帶大家跨越了時間,「觸摸」著千年前的時尚。
參考資料:
【《續資治通鑑》、《宋史紀事本末》、《東都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