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報訊 據新華社報導,「十三五」開局之年,深圳,這座地處南海之濱的改革開放名城,率先實現動力轉換,走上了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展現出無限生機和活力。深圳成功轉型的密碼是什麼?給人以怎樣的啟示?帶著一系列問題,新華社記者深入鵬城蹲點採訪。
創新驅動:科技創新效應不斷放大
2015年,深圳GDP增長8.9%,比全國高出2%,公共財政收入增長30.2%,大大高於全國平均8.4%的增速。在全國經濟下行壓力下,深圳緣何能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的「逆增長」?「深圳就是扭住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不放,實現了發展動力的轉換。」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如此分析。
南山區曾是深圳的工業區,如今成長為高新區,科技創新效應在這裡不斷疊加、放大:南山經濟總量在全國縣(市、區)中位居第三,上市公司達110多家。有人統計,南山區的企業涉及123個細分產業領域,其中24個世界領先。南山之變被人們形容為「蝶變」,科技創新成為破繭成蝶的第一驅動力。放眼整個深圳,又何嘗不是如此?
創新密碼:結構性改革超前引領
從上世紀廢除荔枝節、舉辦高交會,到本世紀初面對空間、能源、人口、環境四個「難以為繼」淘汰落後產能、確定高新技術產業為重要支柱產業,深圳歷屆黨委政府都緊密結合形勢,審時度勢,研判經濟發展方向,以轉型升級的主動,贏得發展的主動。
「深圳每一步都踩在了點上。」回首過去,深圳市政協常委樂正認為,深圳就是在不斷直面問題、超越自己的過程中實現產業升級、結構轉型,從而牢牢把握經濟發展主動權的。
智慧型手機、新能源汽車、基因檢測……一個個新興產業在深圳崛起,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率先在企業推行首席質量官制度,設立市長質量獎,成為全國首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企業主導研製的國際標準超過650項,居國內大中城市首位,參與制定或修訂國際、國家及行業標準2083項……
創新引領: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源頭創新、顛覆式創新、引領式創新,使深圳成為一座有著強烈「未來感」的城市。
從光啟科技具有隱身性能的超材料、把智慧城市和物聯網搬到城市上空的「雲端號」,到華訊方舟對太赫茲技術的前瞻性研發、構建全球衛星寬帶通訊網絡的構想,一個個「深圳故事」不僅極富想像力,更是實力的寫照。
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坦言,「我們要在確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同時,不斷強化這座城市的創新基因、創新優勢,努力把深圳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以著名科學家命名並牽頭組建,或者社會力量捐贈、民間資本建設科學實驗室,可予以最高1億元支持;鼓勵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團隊發起設立專業性、公益性、開放性的新興研發機構,予以最高1億元支持……
「我們要搶抓新機遇,著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爭創一流,加快打造全球領先的創新之城。」深圳市市長許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