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顯嶽
在老賴名單上出出入入的風口殺手羅永浩總說自己是與賈伯斯一樣「站在人文與科技十字路口」的人,這次「鯊魚皮」創業能不能成不清楚,但割一茬韭菜是必然的。
畢竟,一茬韭菜終將老去,但永有韭菜正綠油油。
其實理性來說韭菜也不是那麼好割的,否則那些在大街上或地鐵站裡推銷會員卡的人,轉化率就不會那麼低。連羅永浩自己也在演講中分析過,他的現實扭曲場,遠比賈伯斯要弱很多。
理由很簡單,賈伯斯在推出iphone前,便已經證明過自己在科技產品上的實力,而羅永浩在做手機之前,只會說學逗唱,大師的光輝,將他映襯得像一個200斤的小丑。
是的,想要擁有強大的現實扭曲場,請先成為「大師」,而後割起韭菜來,就輕便多了。
這一點,臺灣同胞就走到了我們的前面。當我們還在琢磨怎樣利用區塊鏈發幣割韭菜時,一家臺灣企業已率《大師鏈》進軍大陸市場。嗯,這鏈的名字就叫《大師鏈》,旨在「以中華文化為突破口,連結產業與社群,將和全球華人一起努力,用嶄新戰略思維,共同體現區塊鏈共享世界經濟的價值」。
什麼是「人文與科技的十字路口」,羅永浩真應該向《大師鏈》好好學學。
01
《大師鏈》雖然名字震天響,但恕我眼拙,實在沒看出它有什麼創造正向價值的可能性。產品描述雲山霧罩不論,企業及總裁信息在網絡上也難查到,即便偶爾查到,也隨處充斥成功學氣息,或者說韭菜盒子的「香味」。
最最最重要的是,臺灣哪裡還有什麼大師了?它區誰、塊誰、鏈誰?只能選擇性的坑誰。
所謂大師,都是指那些能站在高處給你指點迷津的人,哪怕開不了天眼,指引一下方向也是好的。
從這一點來看,臺灣確實出過很多在大陸受歡迎的大師,錢穆、南懷瑾、瓊瑤、陳安之、曾仕強……款式眾多,滿足不同受眾,加之連央視在內的媒體助推,很多人風靡一時。
可如今別說臺灣已沒有了這樣的大師,就連以前那些大師的口碑都岌岌可危,陳安之臭了街自不必說,2019年各類自媒體解讀瓊瑤的樂趣是什麼——深入研究《情深深 雨濛濛》和《一簾幽夢》,哪本才是終極綠茶婊教科書。
如今很多人之所以對「臺灣大師」不感冒,只是因為離開了曾經的閉塞環境,能從各類渠道獲取信息,看得多了便覺得他們沒啥了不起的自我成長而已,換言之,信息不對稱的鴻溝被填平。
以前總覺得大師畢竟吃過見過,總有牛X的地方,後來上網一查,原來大師也是四處攢來的。
讓「臺灣大師」產生信息不對稱優勢的現實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點莫過於我們曾過於仰視對岸的文化。
2009年,曾仕強在《百家講壇》開課走紅的同期,廣東省GDP首次超過臺灣地區,直接讓曾老爺子成了「臺灣大師」的絕唱。
說來說去,以前的我們,還是被貧窮限制了想像力。
2013年,當大陸有5個省份的GDP超過臺灣地區時,改由我們各種diss臺灣某專家在節目中說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的可笑言論。
變化很快的。
所以說,「臺灣大師」們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到歷史進程。2009年之後,還想來大陸以大師的名義割韭菜,是沒什麼機會的。
《大師鏈》早晚成《大屍鏈》。
02
第一位順應歷史進程登上舞臺的臺灣大師,是錢穆。
應當說,在公認的評價中,錢穆先生是當得起大師稱號的,不似後面越來越水。
郭德綱總說,想要成為大師,一要刻苦努力,上得了牌桌,二要有一個好身體,把牌桌上的其他人都熬沒了,你想不成大師都難。
這兩點,錢穆都做到了。
錢穆生於書香門第,但到他這一輩家境已然沒落,加之早年喪父,19歲輟學後,錢穆一直靠做中學教師生活,36歲先後發表轟動史學界的《劉向歆父子年譜》與《先秦諸子系年》,才得到陳寅恪、顧頡剛等人的賞識,進入燕京大學做教授。
但彼時學術界年輕一輩的光華是屬於胡適、傅斯年等人的,好在錢穆身體不錯,待1967年退守臺灣後總想自居中華正統的蔣介石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時,環顧四周,只剩下了72歲的錢穆最合適。
同年,在蔣介石的親自邀請下,錢穆離開香港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之一)和妻子一同搬到著名的臺北素書樓。
去臺灣前,在港時期的錢穆仍有大把時間用於治學,並很樂於同後輩溝通。一位很有才華的臺灣高一新生在來信中挑出了錢穆書中的幾處錯誤,沒想到錢先生不僅接受了批評,還親筆寫回了一封信勉勵這位高中生好好學習。
這件事,這位名為李敖的高一新生「吹」了一輩子,哪怕後來素以狂傲著稱的他,總是用「錢穆思想迂腐,但有老輩風範」的句式吹噓。不過,高中生再有才華也是掀不起什麼風浪的,想要迎來屬於他的時代,還要熬很多年。
1967年的臺灣,即便錢穆那樣的身份,拍張照片也是不容易的,加之宣傳需要,形象自是好好設計了一番。眼鏡、菸斗、手杖、長衫所襯託出的儒雅與放浪不羈兼得氣質,是大師的必備要素之一。
或許在設計師眼裡,大師本就與瑪麗蘇言情劇中的霸道總裁形象別無二致,好男人都是「外面硬,裡面軟」,大師也要在外有能力、有性格,開開天眼、懟懟權貴,對粉絲則要軟到充滿親和感。
很快,後起之秀南懷瑾便把錢穆的這招形象管理學了去。
03
很多人印象中的南懷瑾,總是下面這副照片中的模樣,青布長衫仙風道骨,連眉毛都那麼有氣質,還沒見識過他的觀點,便已不明覺厲。哪怕開口之後,從沒幾個人真正聽懂南師操著的那口濃重溫州話,也還是會驚呼,遇到了高人。
實際上,在成為大師前,一直在基隆做走私生意的南懷瑾是從不穿長衫的,想要黑白兩道通吃,還要靠下圖中的這種形象。
南懷瑾小錢穆23歲,小學時即輟學,跟著父親做生意。商業天分不低的他,很快便超過了父親只能開一家雜貨鋪的成就,30歲時在基隆至舟山的走私線中佔有一席之地,但伴隨1950年舟山徹底解放,錢都賠了進去。
斷了財路後,上有老下有小的南懷瑾壓力山大,急需找新出路。馬東做火《奇葩說》後曾總結,節目的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容的本質在於解決焦慮。這一點南懷瑾早就意識到了,不僅拿起書本緩解焦慮,還此後半生都在尋求利用幫助他人緩解焦慮進行知識變現的道路。
具體實施上,南懷瑾選擇以上層人士為主要受眾群體的「儒學仁波切」定位,儒釋道本就相互影響,南懷瑾又特別挑選自己接觸過的密宗佛教對儒學加以解釋。那些戰敗後退居臺灣的大佬們,不是又要面對不確定性心不能安,就是歲數大了想多活幾年,南懷瑾推出的打坐修身+卜卦堪輿理論,只需一位貴人的引薦,便可流行起來。
南懷瑾爭取到的第一位貴人是杜月笙幹將楊管北,楊起初自己也研究打坐養生,對南懷瑾那一套很不以為意,南懷瑾則有一股韌勁兒,前後花了6年時間,終於讓這位大佬對自己執弟子禮。
在楊管北等大佬的推薦下,南懷瑾日後得以進入被蔣介石委派主管儒學復興運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張其昀的視野,並被張任命為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教授,而張管北是這座研究所的主要捐贈人。
就這樣,穿長衫的錢穆被蔣介石請來做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旗手,南懷瑾則是在這場運動中,成為少壯派的主要發言人。
錢、南二人私交如何不得而知,但行動上總能呼應,錢穆出一本《論語新解》,南懷瑾便出一本《論語別裁》。
用前人言語給當下做解釋這件事,我們已經重複過無數次了。
但南懷瑾畢竟比錢穆多一份商人的精明,滿足領導需求之餘,行了在《論語別裁》中夾帶私貨的方便。最典型的莫過於在《論語別裁》中,南懷瑾堅稱曾國藩有高超的「相人之術」,證據是市面上很流行的《冰鑑》。
南懷瑾明知道《冰鑑》這本佚名小冊子首次問世時,曾國藩才19歲。
曾國藩會不會「相人」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這門文正公絕學的,只有我南懷瑾一個。
如果仔細看,《論語別裁》滿篇也沒幾句正確的話,南師也壓根就沒把學術這件事情放在心上,歷史學家許倬雲(同時也是王力宏的舅老爺)回憶過同南懷瑾交談的場景,南師非常真切地說,「許先生,我們的路子不一樣的,我是另外一條路。」
什麼路呢?不僅要當大師,還要當國師。
1990年,當錢穆夫婦因臺北市清查「政府財產不當佔用」被迫搬出素書樓時(錢穆本人也於當年去世),南懷瑾正在香港享受著撮合兩岸談判的無限風光。
03
80年代,南懷瑾也崴泥過。
伴隨70年代老蔣去世,小蔣上位,南懷瑾也因在少壯派中的特殊影響得到了影響廟堂的機會,曾為不少蔣經國親信(重點為主管情報工作的王升)開設「特別班」,傳授《左傳》等古籍中的帝王學智慧和各種養生功法。
你說他想當「帝師」都行。
只可惜,南師這次算得不是很準,1984年錯綜複雜的「江南案」中,王升被貶海外,南師則搶在尚未立案調查前,遠走美國避禍。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可能連南懷瑾自己都沒想到,若不是當初生意失敗,自己也不會成為南師,若不是遠走美國避禍,自己也不會得到深刻影響大陸第一代留學生的機會。
在美國生活的3年中,南懷瑾時常穿著標誌性的長衫,在位於華盛頓的大別墅中招待大陸第一批留學生中的有志青年,面對這批首次出來看世界的年輕人,南師有著無數的信息不對稱優勢,很快又成為精神導師般的存在。
常來與南懷瑾探討的年輕人中,有一位叫何維凌,他有過一個同班同學,叫鄧pu方。
1988年蔣經國去世,嗅到新機會的南懷瑾,沒有回臺灣,而是直接飛到香港,他要盤活手中資源促進兩岸和談。
1990到1992年,南懷瑾共促成了9次兩岸密使接觸,但由於南師總希望快點達成功業,反倒心急沒吃成熱豆腐,不僅介入很深還拍照、錄音,弄得大家都不是很體面,僅起草了一份《和平共濟協商統一建議書》便草草收場。
那個年代,很多人都還有這種「功業理想」,南懷瑾之前,金庸大師亦曾在封筆後先後去見了兩岸高層,並成為香港回歸前的立法會委員,結果同樣並不如願。
70歲後,年紀漸長的南懷瑾才逐步遠離廟堂,開始向普通人傳道,做了N次「生命科學與禪修實踐研究」講座,並在蘇州建了一座太湖大學堂,有了「拜一千座廟,不如讀一次南懷瑾」的大師讚譽,直至2012年去世。
南懷瑾晚年看到大陸又出了一個講《論語》大火的學者於丹,會心一笑:都是我玩兒剩下的。
04
有得便有舍,南懷瑾尚未遠離廟堂前,比他小20歲的瓊瑤,搶先滿足了普通大眾在解凍後的「思想真空」。
今時今日的我們可以很輕易列舉出瓊瑤作品中的毀三觀情節,但在當年,人們終於可以從泯滅自我的大時代中談論「自我」與「愛情」,那種震撼的感覺是難以言狀的,以至於為了吶喊出來,表演都是嚴重走形的,譬如十分適合做表情包的馬景濤。
時間也很巧,瓊瑤第一次回大陸祭祖,正是南懷瑾積極撮合兩岸談判的1988年。
瓊瑤在遇到平鑫濤前,商業成績並不亮眼,而平鑫濤為幫助瓊瑤成功,也做了很多摸索。
大瓊瑤11歲的平鑫濤,在憑藉瓊瑤電視劇徹底翻身前,幹黃了2家雜誌社與2家影視公司,哪怕拍了幾部拿金馬獎的電影,也是叫好不叫座。
直到1986年成立怡人傳播公司,拍出首部瓊瑤電視劇《幾度夕陽紅》,才徹底轉變頹勢。
因為電視機開始在臺灣地區普及了,此前不願總花錢進電影院的家庭婦女們,終於有了更好的娛樂渠道。
憑這份經驗,瓊瑤在進軍大陸市場伊始便很謹慎,儘管1989年便與湖南衛視達成了合作意向,但她也只是在臺版瓊瑤劇中用大陸的演員而已,正式發力則要等到1998年的《還珠格格》,甫一開播便連番打破收視紀錄。我家正是在98年前後購入了第一臺彩色電視機。
《還珠格格》中,馬景濤的表演風格傳到了周杰身上,至今仍是表情包雙雄。
不知多少人有過和顯嶽同樣的感覺,陪媽媽、姐姐感動著看過瓊瑤劇後,第一次看到瓊瑤本人的照片,覺得很有違和感。
總覺得,這位面相併不好惹的阿姨,同自己對寫出悽美愛情故事作家的想像,差出很多。
如果不受作品影響,只說這位女性,從小學習很差、與父母姊妹鬧翻、離婚後又破壞了別人的家庭,是不是又沒那麼大的違和感了?
這一點,恐怕瓊瑤、平鑫濤都是清楚的,所以在公眾形象塑造上,瓊瑤總會把年輕時做過的那些事情,與小說中奮不顧身的愛情聯繫在一起。
只可惜,得於斯者毀於斯,當更有自我意識的新一代年輕人不再需要瓊瑤作品來填補對愛情的想像時,不僅瓊瑤作品成了「毀三觀」、「毀童年」的代表,連瓊瑤本人的口碑也遭遇了斷崖式的下滑,尤其與瓊瑤本人經歷最貼近的《一簾幽夢》,更是頻頻被大家驚呼「狗血名場面」。
當商業社會的規則逐步建立,完全不論柴米油鹽只談歇斯底裡愛情的瓊瑤式作品,不能再引起多數人的共鳴是一種必然,光靠什麼都不想,並不能排解年輕人面對現實的壓力,他們更需要成功學。
小瓊瑤29歲的陳安之閃亮登場。
05
2005年,尚未成為首富的馬老闆,在央視《對話》欄目現場與一位來自臺灣的「專家」進行了一場「商業互吹」,言辭烈度很高,但好像又什麼都沒說,符合二位一貫的風格。
氣場這東西有時很奇怪,一向以鬼精著稱的馬雲,在對面高檔西裝配金絲眼鏡、一臉精明專家的對比下,竟然顯得那麼憨厚。
策劃這場節目的也不是外人,如今扛起「知識付費」大旗的羅振宇,彼時正是《對話》欄目的製片人。
對於販賣知識焦慮這件事,人家早就爛熟於心了。
無非光販賣焦慮的,我們叫他羅振宇,販賣焦慮還高價售賣「可行」方法的,我們叫他大師。
陳安之自小在福州長大,典型的「出口轉內銷」後,才包裝為「臺灣大師」。
按陳安之的自述,12歲赴美勤工儉學後,他端過盤子刷過碗、做過巧克力賣過車,換了18份工作還處於社會底層,直到21歲時受到成功學大師安東尼·羅賓的感召,開發出無窮潛力並很快成為億萬富翁。
陳安之不愧為安東尼·羅賓的好學生,好到表述內容與安東尼·羅賓的百科介紹幾乎無差,他的老師也是21歲前做了18分工作,而後開了天眼成為大富豪。
18,21,真是比69,91還神奇的數字。
不過陳安之在水平上還是比老師差很多的,安東尼·羅賓曾在1995年獲得「美國十大傑出青年」稱號,至今也沒讓人查出是誰頒發的。
掌握成功學全靠忽悠沒見過世面窮人的真諦後,陳安之去了臺灣,憑《買產品不如買自己》大火,大家均對這位美國回來的青年幹才,仰慕有加。
單從利用信息不對稱的角度看,陳安之確實是一個鬼才。由於聚集更多資源與注意力的緣故,從經濟發達地區向經濟次發達地區推廣產品,向來會容易些,從美國回臺灣是如此,90年代末陳安之又從臺灣進軍大陸,也是如此。
「大師」是不能輕動的,親身來大陸演講前,陳安之先利用盜版書與盜版盤培養了大批信徒,不然不足以造成2001年首次北上即萬眾追捧的場面。
唐僧走了十萬八千裡到靈山想取出真經,尚需送出自己的紫金缽,如今陳大師帶著真經來到你身邊,不多花點票錢,你好意思嗎?那時陳安之演講的VIP座位票價一兩萬是常有的事情,而同期北京西二環的房價也不過5千塊。
當然,這些錢也不可能都進了陳安之的腰包。在大陸幫陳安之成為大師的,是位此前做保健品生意失敗的商人王陽。王陽拿借來的10萬塊,註冊了一家名為「成功夢工廠」的公司。
隨著工廠裡加工的陳安之書籍與光碟熱賣,別人做夢,他們成功。
06
陳安之的成功學謊言之所以總能講下去,也是因為浪大了不知能催上來什麼海鮮。
來聽過課的人那麼多,按正常創業千分之一的成功概率,總會有佼佼者出現。
譬如一位聽過陳安之課程的年輕人,不久後便懷揣著夢想進入了早期的阿里巴巴,並用12年的時間成長為阿里B2B事業群渠道部總經理。
他叫陳國環,2014年帶著光鮮履歷加入趕集網,趕集同58合併後,他又跟隨楊浩湧創辦了瓜子二手車。
陳國環在阿里時,招聘過一位畢業於北京化工大學的年輕人程維,工作8年後程維從阿里辭職,創辦了滴滴。
世間的很多事情就是能這樣奇怪的聯繫在一起,即使那些商業成就同陳安之沒有一毛錢關係。
相反,當聽過陳安之課程的人均紛紛用新技術創造財富時,陳大師至今仍沒有逃出最初的保健品式營銷思維。
最先進的技術手段,也不過微商那點伎倆而已。
萬萬沒想到,即使是這樣的伎倆,還是對某些人形成了信息不對稱優勢,2019年一對來自貴州遵義的農民夫婦上交108萬學費才成為陳安之弟子後發現被騙,讓久違了的陳安之出現現身於新聞頭條。
《人民日報》專門發文《成功學騙局:那是一碗喝不起的毒雞湯》進行批駁。
奈何韭菜向來只聽忽悠,不聽呼籲。
陳安之畢竟還是太露骨了,演講時總像瓊瑤劇男主附體,很難在高學歷人群中取得好感。如此一來,講話處處高逼格的曾仕強,沿著南懷瑾式的道路,填補了市場空缺。
07
去年病故的曾仕強,是這幾位中,唯一真敢在簡介中自稱大師的人,還集「國學大師」與「中國式管理大師」於一身,兼領「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與「中國式管理之父」頭銜,反正都沒有證書,想怎麼說都行。
曾仕強雖然號稱將《易經》《道德經》等國學智慧融入了現代管理學,但在傳播上,曾氏理論歷來與成功學最為貼近,看看網絡上點擊量最高的曾大師視頻片段,從「曾仕強:很多老闆總以為可以耍別人,對嗎?我用打棒球來告訴你!」到「曾仕強:人生除了努力,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嗎?絕了!」哪裡有什麼國學或管理學的痕跡。
菲茨傑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說,「一個人能同時保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曾大師顯然是有一流智慧的人,理論層面用國學,實操層面用厚黑學,一點都不覺得違和。
如今「國學」一詞雖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但事實上,其最初僅為日本江戶時代學者對本國傳統文化的代稱,後經五四一代傳入中國,也並非如今大眾認知的這般狹隘,好像清代以前的作品均可統稱為國學。
如曾仕強最愛引用的厚黑學,大多假託古代英雄豪傑的勾心鬥角之事,能稱為「國學」嗎?
講述國學、管理學與厚黑學、成功學雜糅的故事時,曾仕強寫了兩本從書名上看都十分駭人的書,一本《孫子兵法與人力自動化》,一本《胡雪巖的啟示》。哪怕《孫子兵法》是否真從春秋時期傳下來尚存爭議,《清史稿》中對胡雪巖的記載不過區區數百字。
曾仕強所引用的胡雪巖故事,無非是對臺灣作家高陽所著歷史小說《胡雪巖》的重新演義,而不少高陽的朋友都記得,《胡雪巖》是在麻將桌邊完成的,報社編輯在旁邊等著出稿,高陽出一張牌寫一句小說,隨後一字不改在報紙上連載。
你可以說,高陽倚馬可待下筆千言,也可以說,《胡雪巖》真就是一本小說而已。
猜想曾仕強一直有心對南懷瑾執弟子禮,除了輩分原因,南懷瑾不僅為曾仕強打造了以國學掩飾成功學的基礎,還成功將曾國藩打造為「相面大師」,那同樣是曾仕強的拿手好戲,「聰明看嘴唇,功名看氣宇,風波看腳跟」之類的技巧,比星座玄很多。
畢竟星座只以出生月份進行劃分,買本書照著看,誰都能成高手,嘴唇、氣宇、腳跟之類的衡量,解釋空間可就大了,掌握標準的只有大師。
大師就是說錯了,你也無從反駁。
08
如今「臺灣大師」自動消失了,但曾仕強的這種技巧,依舊被一些臺灣青年人所掌握,並在某網絡辯論節目上發揮得淋漓盡致,當你還在想美術館失火要救畫還是要救貓時,他告訴你要先聽「遙遠的哭聲」。
同樣上過這檔節目的郭德綱認為,想光靠站在臺上說話就賺錢,是全世界最難的形式,我也會說話,你也會說話,可為什麼我能讓你花錢聽我說話?
這是高科技!
什麼時候讓你笑,什麼時候讓你安靜,什麼時候讓你鼓掌,我早就安排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