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森州一華人義山發現華裔甲必丹墓 見證華人努力

2020-12-20 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11月1日電 據馬來西亞《中國報》報導,日前,馬來西亞森美蘭州芙蓉市李三路華人義山發現一座甲必丹古墓,這座墓碑不僅證明當地出現過甲必丹級別的華裔領袖,更展現了華人在芙蓉開埠與發展史中作出的努力。

「甲必丹」是當年葡萄牙及荷蘭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殖民地所推行的僑領制度,即是任命前來經商、謀生或定居的華僑領袖為僑民的首領,以協助殖民政府處理僑民事務。

這座矗立於李三路華人義山的古墓,碑上刻了「甲必丹大人」五個字,碑主名為黃英豪,卒於光緒16年(即農曆庚寅或西元1890年),立碑者為其兒子黃李逢、兒媳範氏,孫兒德汶、德貴、德浪和德和,只有孫媳名諱因為刻在碑底,長年來受風化和雨水蛀蝕嚴重,字體開始變得模糊。

碑上刻了「甲必丹大人」五個字,碑主名為黃英豪。(馬來西亞《中國報》)

據了解,此前在同一個義山,當地華團領袖也發現了數座具有歷史價值的古墓。而此次發現的甲必丹古墓,更是證實該義山埋葬了不同籍貫的先賢之後最新的重大發現。羅白區州議員周世揚強調,這個發現證明了華社對森州開埠與發展的貢獻,也是華裔參與森州芙蓉發展的最佳見證。

「甲必丹黃英豪的墓碑具有重要價值,說明華人早在1890年或以前就已在芙蓉立足,而且對方還是一位甲必丹級領袖,說明華人很早就參與了芙蓉的開埠和發展工作。」周世揚說。

「李三路華人義山可用『跨籍貫的義山』來形容。一年裡,我們已經發掘出了超過30個不同籍貫、不同特色和設計的古墓,堪稱考古界的寶山。」美化李三路華人義山委員會主席張金祥說。

張金祥表示,這一年裡發現的古墓中,最早立碑的時間可追溯到1890年,相信接下來的發掘中還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發現。目前,為完善華社在芙蓉開埠發展及古墓文化方面的史料,華社將成立研究古墓文化小組,並由小組成員專注編寫收集。

據悉,「甲必丹大人」黃英豪與兒子黃李逢和兒媳範氏的墳墓,墓地造型和設計也十分相似。此外,與甲必丹一起被發現的,還有一位楊姓抗日義士的墳墓。

隨著義山美化工作的進一步展開,越來越多的「大人物」墓碑被發現,還有可追溯到清朝年代的墓碑。這些古墓或可為研究馬來西亞華社文史者帶來更多資料,對華人在馬來西亞落地生根的歷史追根溯源。

相關焦點

  • 馬媒:大馬森州華人義山墓碑被遷移 僑領籲保護遺蹟完整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馬來西亞森美蘭州芙蓉市李三路華人義山有4個墓碑近日被遷移。義山美化委員會主席張金祥表示,華人義山的完整很重要,希望亡者後裔不要隨意挖掘或遷移先輩墓地。張金祥強調,義山是華社歷史文化之根,也是先輩對國家社會發展最好的證明。而近年來,李三路華人義山獲得森美蘭州華社的廣大支持,許多社團組織曾組織探索義山尋根活動,追溯先輩下南洋的歷史。張金祥指出,若先輩後裔需要幫助,可以來商量。義山裡的墓碑有珍貴的價值和意義,對墓碑進行還原和美化,比遷移來得更重要。
  • 殖民妥協下的甲必丹政策 卻意外成就了華人的雙重角色
    但後來發現華人並沒有政治野心,而且失去了華人,殖民地經濟也開始縮微,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西班牙決定開始施行甲必丹政策。殖民初期西班牙對華人的依賴1565年西班牙徵服菲律賓以後,發現菲律賓是一個民族分布極為複雜的部落國家,在不同的島嶼上有著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民族,雙方之間不僅宗教、語言互不相通,而且經常發生摩擦和戰爭。
  • 印尼土生華人博物館 見證華人商家融入本地
    該博物館見證著華人家族、商家在印度尼西亞的興衰往事。任何第一次訪問這個博物館的人都會以為這間博物館的創始人是華人,但事實上,博物館的創始人阿茲米·阿布巴卡爾(Azmi.Abubakar)的體內卻絕無任何中國血脈。進入博物館內時,馬上就可以迎面看到很多拉丁語和華文文獻。鞣製和鏤空的紙張顏色也是常見的景象。
  • 菲律賓華人甲必丹故居被出售 民眾憂其或被拆
    中國僑網11月25日電 據菲律賓《商報》報導,日前,位於菲律賓馬尼拉市岷洛倫區和仙沓安那區的地標建築物被出售,其中包括菲律賓華人甲必丹曾天眷的故居。儘管其中不少都被認為極其重要,但不少民眾也在擔心他們會被拆除。
  • 最後一位雪蘭莪甲必丹葉觀盛,吉隆坡有他的街名,皇清賞戴花翎
    甲必丹(captain),當年華僑俗稱「甲大」或「老太」,當時這個封號主要的職責是管理某一地區有關華僑人的事務,是個很有權勢的職位,由當地政府委任。換句話說,甲必丹相等於華人社會的領導者。在葉觀盛1901年去世後,英國殖民當局就把這個職務廢除了,正因如此,葉觀盛是最後一位雪蘭莪州的華人甲必丹。
  • 鄭來發:《馬六甲甲必丹鄭芳揚考略》
    葡、荷佔領時期的馬六甲華人,已有了自己的社會和宗教活動中心。這個中心是以祖籍福建龍溪縣的華人甲必丹鄭芳揚和廈門籍的李為經在1673年創立的青雲亭。 1511年,葡萄牙佔領馬六甲後,為更好地控制和統治馬六甲的亞洲籍人,設立甲必丹制度,委任各個僑居民族的首領為甲必丹。1643年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馬六甲後,也沿用了甲必丹制度。
  • 印尼政壇華人崛起 鍾萬學將任雅加達首位華裔首長
    中新網8月24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印度尼西亞媒體指出,華人在印尼屬於少數族群,經過多年努力,華人逐漸在印尼政壇崛起。在剛結束的總統選舉中,華人就扮演了較吃重的角色,此外雅加達首都特區也將出現歷來第一個華裔首長。
  • 舊金山華人蝦村遺址記錄華裔發展史 僑社集資保護
    主辦單位——華人蝦村之友(Friends of China Camp)除了感謝各界對華人蝦村生存前提的關注和支持,也希望通過慶祝活動,讓民眾多了解灣區早期華裔移民的發展史,為公園的生存籌集更多的資金。  早期華人從事蝦業的艱辛史  坐落北灣聖拉斐爾市的華人蝦村州立公園,早年曾是華裔移民聚居發展養蝦業的場所,由於地理環境特殊,從1868年起,數以百計來自廣東地區的華裔移民,在這個擁有半島的北灣地區,靠捕蝦和養蝦業為生。
  • [華人世界]華裔學生創製新加坡風味沙拉醬
    [華人世界]華裔學生創製新加坡風味沙拉醬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1日 11:41 來源:CCTV.com 進入[華人世界]>>     CCTV.com消息(華人世界6月1日播出):
  • 美國華裔逐漸增多 漫談華人如何翻譯美國地名
    華裔市長勞朱嘉儀解釋說:「『柔』字語境中有溫和、仁慈、美善的含義,『斯』因慣用詞斯文而頗有文質彬彬之感,『密』則有關係親密、繁茂的意思。」此前,中文媒體及華裔商家常稱該市為「羅斯密」或「柔似蜜」。擁有5.3萬居民、亞裔佔60.7%的柔斯密市在市議會上討論該市的中文名稱,這在美國歷史上大概絕無僅有。
  • 又一華人的天堂!南美洲國家對華人為啥這麼友好
    蓋亞那山深林密,人口稀少,僅約80萬人。然而,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國與中國有著很深的淵源,華人在當地享有很高的地位。世界各地排華事件由來已久,以東南亞為最烈,為啥像蘇利南、蓋亞那這樣的南美洲國家對華人這麼友好?海外網(m.haiwainet.cn)就此問題採訪了復旦大學歷史系劉文龍教授。劉文龍指出,東南亞和蓋亞那和蘇利南的人文情況不同。
  • 美國華人、僑團紀念挺梁遊行周年:華裔維權先參政
    丘巖說,1964年民權法通過,美國社會、大學成立各種維權組織,美國主流社會開始不再用「orientals」形容華裔,已入籍華人也從當時開始有了「Chinese American」(華裔)新名稱;接著在1975年,發生華人姚揚勳在紐約一停車場,被警方暴力執法逮捕事件,紐約中華公所發起萬人大遊行抗議,姚最後被無罪釋放。
  • 講座︱聶德寧:吧城華人公館留下了哪些重要文獻
    據史料記載,有超過一萬以上的華人慘遭荷蘭人的屠殺,其中居住在吧城城內四、五千的華人被屠殺殆盡,只有大南門外還留下六位華人婦女和一個不足14歲的女孩。這一血腥的「巴達維亞大屠殺」,使得流經吧城的洪溪為鮮血染紅,因得名「紅溪慘案」。吧城華人甲必丹(管理華人事務的官員)的設立,最早可追溯1620年蘇明光(蘇鳴崗)被荷屬東印度公司任命為吧城華人甲必丹。
  • 出了3個華裔總統,此國70%居民是華人,是第二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
    何為華人?指的是中國人以及具有中華民族血統加入或者取得外國國籍的人。我國是一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國家,在這五千年裡,有很多人移居國外,在別的國度生活,在別的地區生存。因此,從古至今,在海外生活的華人很多,他們將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民俗、我們的習慣帶到了別的國家,有的華人甚至改變了那個國度,成了一個傳奇。甚至,有的國家竟然以華人為主......新加坡就是除了中國之外,第二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這些新加坡的華人,是明朝的後代,是廣東、福建、海南等省份的後代。
  • 揭秘華人建立的4大海外國家,最後一處至今仍有華裔渴望建國!
    一說到海外華人國家,大家都會想到新加坡。其實在歷史上,由華人所建立的國家並不只有這一個,勤勞智慧的華人同胞們在海外創立了數個政體各異的國家,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其中最著名的4個(不以時間先後為序)。1、近代亞洲的第一個共和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蘭芳共和國勢力範圍公元1776年,註定是特別的一年。
  • 華人、華僑、華裔,都是中國人嗎?很多人都分不清楚
    文/華人、華僑、華裔,都是中國人嗎?很多人都分不清楚 隨著經濟全球化,各國之間的往來也越來越密切,也常常會有不同國家的人到別的國家去居住。我們中國也不例外,有些中國人就會因為工作在其他的國家或者是喜歡某個國家的風土人情,於是就會搬到其他國家進行居住。
  • 華人、華僑或者華裔,應該如何區分?到底哪個才是中國公民
    於是就會有很多中國人在海外,他們就會有不一樣的身份,有些人成為了華人,有些人成為了華僑,而有些人是華裔,那如何區分華人、華僑、華裔呢?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中國人?一、華人在中國,人們自稱「炎黃子孫」,也自稱為「華夏兒女」,華人、華僑、華裔中的華在古羌語中是「英雄」的意思。
  • 探索加拿大華人先僑足跡 華人博物館成旅遊業新寵
    (Lytton Chinese History Museum)開業已滿一年,蘇格蘭裔館主洛娜(Lorna Fandrich)已與一家華人旅行社洽談合作,商議推出小型旅行團,讓遊客探尋卑詩華人足跡。有旅遊業界人士認為,利頓及一號公路沿線擁有豐富且極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可分組整合用來吸引自駕遊等不同遊客,而利頓華人歷史博物館就為振興當地旅遊提供了契機。  洛娜表示,開業一年來努力擴大博物館知名度,現正努力完善網站、製作散發宣傳數據,另外也利用自己家族在當地多年經營漂流(river rafting)生意的優勢,向遊客介紹博物館。
  • 紐約華裔女子疫情期間被人潑硫酸,當地華人群體被迫忍氣吞聲
    但是紐約市在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危機的同時,也面臨著針對華人等少數族裔仇恨犯罪的另一場危機。 當地警方調閱了事發附近的監控視頻後發現,襲擊者是提前埋伏在受害女子家門口附近,等到華裔女子出門的時候,兇手突然向其身上潑不明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