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2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舊金山以北的華人蝦村州立公園(China Camp State Park),不久前舉行了盛大的開放日慶祝籌款活動,舞龍舞獅、烤肉、參觀博物館,及欣賞音樂和藝術作品等。主辦單位——華人蝦村之友(Friends of China Camp)除了感謝各界對華人蝦村生存前提的關注和支持,也希望通過慶祝活動,讓民眾多了解灣區早期華裔移民的發展史,為公園的生存籌集更多的資金。
華人蝦村 位於舊金山灣北端
雖定居舊金山灣區多年,有關早期華人在北加州以捕蝦為業的這段歷史也早有耳聞,但一直沒有機會親臨現場,走訪和採風。這次應華人蝦村之友的邀請,作為採訪任務才有機會目睹了當年華人從事蝦業所留下的遺蹟,了解了部分華人蝦村的變遷史,以及它目前所面臨的處境。
從住家的矽谷聖荷西,驅車前往華人蝦村州立公園,間隔超過65英裡,耗時約1個多小時。從880高速公路往北,接580高速公路往東,在經過列治文橋(Richmond Bridge)後,再連接上往北的101高速公路抵達北灣,不遠處就進入蝦村州立公園所在城市聖拉斐爾(San Rafael),隨後沿著海灣就可抵達。
在進入華人蝦村州立公園之前,遠遠就可看到豎立在灣邊、刻有「China Camp State Park」字樣的木牌。再沿著海灘邊驅車約2-3英裡,就到達了蝦村遺址所在地。在入口處,人們可醒目地瞧見褐色作底、用白色寫上的「CHINA CAMP」字體,以及用紅色刻上的「華人蝦寮」(WA JER HA HO,粵語發音)的中文字樣的標牌。
抵達華人蝦村遺址所在地後,眼前就可看到擱淺在海灘上的一艘小船,據稱是當年華人出海捕蝦使用後僅存的船隻,油漆也早已脫落,已成為華人蝦村的標誌之一。遺址內華人當年捕蝦、烤蝦等流程工作坊,則被列為州立公園的博物館,供遊客參觀。
早期華人從事蝦業的艱辛史
坐落北灣聖拉斐爾市的華人蝦村州立公園,早年曾是華裔移民聚居發展養蝦業的場所,由於地理環境特殊,從1868年起,數以百計來自廣東地區的華裔移民,在這個擁有半島的北灣地區,靠捕蝦和養蝦業為生。在這片方圓大約1640英畝的聖保羅灣(San Pablo Bay)區域,全盛時期的蝦村(亦稱漁村)多達26個,總蝦米年產量超過300萬磅,一度成為美國最大蝦米出產地。可惜自從1882年《排華法案》實施後,當局陸續推出諸如禁止華人在蝦季捕蝦、禁止蝦米出口中國等禁令,嚴重打擊了華人的養蝦業,最終導致了蝦村的沒落。到了20世紀初,當年的蝦村幾盡滅絕,僅剩下唯一的一個遺蹟,也就是目前州立公園的所在地。
據介紹,加州州府於1977年收購了華人蝦村的所在地,並把它列為州立公園,還在蝦村的遺址處設立了博物館,通過一些當年遺留下來實物和圖片,圖文並茂地向民眾重現早期華人從事蝦業的盛景。35年來,前來華人蝦村州立公園的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
非牟利組織接手面臨關閉的蝦村
今年初,州府以財政預算吃緊為由,決定關閉包括華人蝦村在內的大約70個州立公園。消息傳來,引起與華人蝦村保持多年聯絡的周邊民眾的強烈關注,並以「華人蝦村之友」的非牟利組織的名義,同州公園與娛樂廳展開洽談,以募款等方式接管華人蝦村,讓這個歷史遺蹟能夠繼續對外開放。7月1日,州公園與娛樂部門同意「華人蝦村之友」接管這個公園,使得華人蝦村在這次數十個州立公園的關閉潮中逃過一劫。
自接手華人蝦村州立公園後,「華人蝦村之友」就積極展開籌款和宣傳活動。上個月中旬,該組織在中半島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包括華文媒體參加,報導華人蝦村州立公園所面臨的困境,以及該組織接手後未來的計劃和目標。當時,主辦方還請來了在華人蝦村出生成長,見證了蝦村的衰落,現下仍居住在公園裡的86歲老人關文(Frank Quan)在會上現身說法。
各方捐款踴躍 蝦村生存有望
消息報導之後,即刻在華人社區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華人蝦村之友」組織董事會主席鍾英治透露,他接收到許多從華人社區打來的電話和電子郵件,詢問能如何幫助華人蝦村繼續生存。同時,該組織也收到了各方的踴躍捐款。
鍾英治稱,華人蝦村州立公園每年需要籌集至少50萬美元的維護費,主要用於聘請6個職員、公園管理員、維護華人蝦村博物館、露營基地升級和治安管理等方面。他說,自2月以來,已獲得超過25萬美金的捐款,大部分來自海洋縣社區基金、加州公園基金和海洋縣中華文化協會等。可喜的是,這些募款的數額至少可以維持公園至年底;擔憂的是,明年乃至更久,公園能否籌建到足夠募款維持下去?為此,籌款是一個長期和艱巨的過程。
蝦村見證者關文:對未來持樂觀態度
獨自一人現居在蝦村內的關文,當天在慶祝籌款現場接受採訪時表示,上個月灣區華人媒體報導了華人蝦村現況的消息後,確實引起了不少華人社區的關注。他說,慶祝籌款活動當天出現不少華人面孔,詢問後得知他們中十有八九是看了華人媒體的報導後,從四面八方趕到參加的。
一直未婚的關文,雖年近九旬,但依然精神矍鑠。深褐色臉龐掛著幾道深深皺紋,是他終年捕蝦生涯留下的歲月痕跡;炯炯有神的雙眼,透出了華裔老漁民的堅毅性格。
對於華人蝦村州立公園未來的前景,堅守在蝦村孤獨一生的關文持樂觀態度。他坦言,現有的募集到的經費,可維持公園基本開銷至年底。而且各方的募款源源不斷,積少成多。此外,他還指望支持已關閉的州立公園能重新開放的州議員候選人,能在11月初的大選中勝出,讓華人蝦村州立公園能繼續維持下去,對外開放。
關文還表示,當天前來參加慶祝和籌款活動的民眾非常踴躍,但人數似乎還沒有他期待的那麼多。不過如此熱鬧的歡樂場面,他說已經好久沒有看到了,感到非常欣慰和高興。他表示,希望相關報導能夠喚起更多華裔社區對蝦村的關注,透過社會力量的呼籲,確保蝦村遺址世代延續下去。
「因為這畢竟是唯一早期華人捕蝦留下的遺址,一旦關閉,將會永遠消失,再也不會重現,那是一件非常可惜和遺憾的事」,在記者臨別時,關文喃喃不停地說道。(陸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