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28日報導 美媒稱,北加州舊金山北面海灣的華人蝦村,從極盛時期的六百多人,到近期最後一個漁民去世,記錄了一百多年來華人移民的滄桑。
據美國之音電臺網站8月23日報導,中國移民從1860年代開始在北加州舊金山海灣一帶捕蝦,這一帶的華人蝦村在極盛時期有20到30個,居民五、六百人,其中在舊金山海灣北面聖帕布羅灣西岸的華人蝦村是迄今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個。
今年八月十五日,蝦村碩果僅存的華人居民法蘭克·關在靠近碼頭的一棟木屋裡壽終正寢,距離他91歲生日只有幾天。法蘭克·關的一生,為當地華人蝦村多年來的生活歷史展示畫上了句號。
報導稱,法蘭克·關的祖父一百多年前在華人蝦村落腳,法蘭克在二戰期間成為美國海軍,戰後返鄉到海上捕蝦維持家業,持續半個多世紀,見證了海灣和華人變遷的歷史。
蝦村的漁民大多來自中國廣東的珠江三角洲,捕蝦對他們來說駕輕就熟。漁民捕獲的草蝦大部分都在村落後面的山坡曬成幹蝦和蝦米,然後運送到中國和美國的華人社區出售。
1880以後,許多法令對華人漁民的作業加以限制,衝擊最大的是禁止使用袋型網的法令,儘管有些漁民另外發展新的捕蝦方法,但捕蝦的黃金時代逐漸滑坡。
法蘭克曾回憶稱,在40年代,一網就可以捕到五百磅蝦子 ,一艘船一天可以收穫兩噸。但上世紀六十年代,政府把河流的淡水通過渠道輸送給農田灌溉以及洛杉磯地區的需要,海灣的水鹽分過高,導致蝦難以繁殖,一天只能捕到四五十磅,多半作為魚餌出售。
法蘭克曾稱,他小時候,生長在舊金山的中國城的華人孩子就沒有出頭的日子,而如今他們已經進入了主流社會。
報導稱,華人蝦村在1977年成為加州州立公園,當地的漁民除法蘭克以外都已經星散。法蘭克獲準繼續居住在公園裡,他每天捕蝦,維修古蹟建築和裡面的設備,公園裡的小吃店是他的家族事業,每逢周末,他會供應蛤蜊濃湯給遊客享用。
法蘭克和海洋國家公園的官員約翰·繆爾是忘年之交。繆爾曾到中國研習造船技術,2003年,他根據老照片和船隻殘骸設計製造了歸裡思號捕蝦船,並以法蘭克的白人母親Grace的名字把這艘帆船命名為關·歸裡思號,每年夏天都停泊在華人蝦村的碼頭。
法蘭克經常和繆爾一起接待遊客,他一直是這個州立公園出名的活化石。繆爾在法蘭克過世後表示,法蘭克是個罕見的人物,是華人蝦村真正的生活歷史。他在聲明中還說,當你來到蝦村,你仿佛走入時光隧道,那種感覺很大部分是因為法蘭克在那裡。
法蘭克十年前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曾說,他會繼續住在這裡,直到公園管理局把他趕出去,或者等老天要他去報到。
報導稱,這一天終究來到,在華人蝦村的碼頭旁邊,關·歸裡思號隨著微波擺蕩,反映在瀲灩的水光裡,是一個老人與海的故事。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法蘭克和公園解說員(美國之音網絡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