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1月1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華人在美國經營中餐館已有超過百年歷史,以前來美新移民多是在中餐館這類華人傳統產業中討生活,因為英語語言能力有限,他們很少有人能夠「逃離」中國城。可就在幾年前,由於網絡應用的發展,Uber(優步)這類新經濟迅速在世界各地興起,如今初來乍到的新移民除了選擇到中餐館內洗碗、端盤子,還可以在新經濟中找到一份工作,不會說英文一樣可以賺錢。而且,這些新興產業把不會說英文的新移民帶入了講英文的圈子,讓他們儘早有機會接觸英文及當地的文化。這些新移民將來的人生格局與見識要比那些在中餐館內討生活的人大得多、廣得多。
華人網約車司機從餐廳裡接餐準備送給客人。(美國《僑報》/翁羽 攝)
旺季當導遊淡季做司機
洛杉磯可以說是華人新移民的天堂,因為這裡不但有著十幾個華裔居民聚居城市和上百萬的華僑華人,更重要的是,華人在這裡能很容易的找到一個發展出路。現在,新興網際網路科技更是改變了人們工作的方式,幫助許多海外華人新移民減小了融入他鄉陌生環境的難度,度過生活中的層層挑戰。
黃先生是一位有著8年經驗的老導遊,在這之前,他當過旅遊大巴司機、廣東餐廳大廚、修車工等。最終選擇做導遊,除了這項工作更符合他熱愛與人打交道的性格之外,更重要的是華人導遊隨著中國旅客增多而越來越吃香。
然而,隨著網絡發達帶動自助旅遊的發展,以及來自中國旅遊團自帶「全兼地」導遊的影響,黃先生發現洛杉磯導遊的收入並沒有隨著中國旅客數量的增多而大漲。
「旅遊淡季的時候,可能一兩個月都接不到團。」黃先生苦笑說。這樣的狀況給他製造了極大的壓力,因為他要還房貸和車貸,還有兩個子女的學習補習費用。一旦連續幾個月接不到團,黃先生面對的貸款壓力就會像一座大山那樣把他壓垮。不得已,黃先生註冊成為「Uber」(優步)司機,在沒團可帶的日子開起了網約車。
其實,在洛杉磯,越來越多的導遊像黃先生這樣,旺季做旅遊淡季開網約車。
黃先生說:「假如開的時間長一點,一個月也可以賺到5000美元左右的收入。除去車油保養等費用,雖然沒賺多少,但解決了貸款壓力。我認識的大部分導遊都有在開Uber。」
新經濟下,華人網約車司機在洛杉磯街頭尋找客源。(美國《僑報》/翁羽 攝)
開發商開Uber養家
2016年9月通過結婚移民來到洛杉磯的尹毅(化名)英文不太好,平時在華人旅行社做事,包車、接團都能幹。可到旅遊淡季,特別是七八九這3個月,他只能去開Uber。來美才一年多,尹毅已明白:只要勤奮,在美國不講英文也能養家。
自四川成都來美的尹毅在中國做過房地產開發商,曾接過18棟別墅的開發案,可來了美國,不會英文又沒有一技之長,他原本應在中餐館這類華人傳統產業打工,好在Uber替他以及像他這樣不懂英文的新移民開闢了另一個就業途徑。尹毅不挑剔,也不在意自己在中美兩地身份上的落差。
尹毅說,開Uber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要接30至50個單,小費很少,有些生意只有3美元至5美元,這類小單也就不可能有什麼小費,「核算下來每小時的收入約16美元,生意不太好做。」可天道酬勤,尹毅每月開Uber的收入可達4000至5000美元,再加上公司的獎勵,有時月收入可達6000美元。
「英文不好沒關係。」尹毅說,申請開Uber可用中文填寫,接送客人按照應用軟體操作,不用說英文。「當然客人上車前要核對名字、問候一下,這點英文大家都會。」
以前,像尹毅這樣不懂英文的新移民大多都在中餐館裡打工,一天也要工作10小時以上,收入要比開Uber低許多。開Uber「最大的好處是時間靈活,可以由自己掌控。」尹毅說,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自然很累,可當他感到疲倦時,便可關上手機,找個地方休息一下,然後再開手機接客人。
通常情況下,尹毅喜歡到好萊塢、聖塔莫尼卡或洛杉磯西區載客,避開華人區,專門做「洋」人的生意。他說,相比之下華人區收入低,「那些講英文的客人見面打招呼,下車時還祝願你一天愉快,讓人感到很舒服,可許多華人乘客很不禮貌,讓人感到為他們服務要低他們一等。」尹毅說:「華人大聲說話很常見,個別人還把腳翹到儀錶盤上。」
「在華人區,有不少華人自己開車接送機場的客人,他們把價錢壓得很低,整個市場都被搞亂了。」 尹毅說,從華人聚居的蒙特利公園開車送客人到機場,Uber的價錢是80美元至100美元,可華人單幹戶30美元至40美元就送,有的甚至打出廣告說15美元就送機場。
新移民仍需幫助
英語不好的李小姐來到洛杉磯後打過各種工,包括餐館、保姆、按摩等這些華人新移民經常從事的傳統工作。這些工作雖然因面向華人群體而不需要使用英文,但卻都不是李小姐心目中有保障的長期職業。
兜兜轉轉一段時間,李小姐下定決心要考取一個職業技能資格證,以謀求一份穩定工作。然而,她很不幸選擇了一家不合規範的學校進行職業進修。借了不少錢交學費,因上課沒辦法白天打工的李小姐最終發現,學習課程結束後她無法拿到職業資格證。
所幸的是,李小姐還有一部車,而她以嘗試的心態註冊成為了一名網約車司機。幾個月開下來,儘管有時為了保留優質熟客要在早上5時就開車出發,但這份工作讓她還清了信用卡的欠債,也讓她對在洛杉磯的未來生活越來越有信心。
李小姐認為,共享新經濟的特有模式不但讓人們減少了因語言問題帶來的麻煩,更重要的是能賺錢。她說:「新移民的就業機會本來就不是很多,因為開車大部分人都會,既可以開車又可以賺錢,又不用給人打工看他人的臉色,想賺多少錢取決於自己。」
其實,和李小姐有著類似情況的華人新移民非常多,因此一些面向這個群體的中介機構順勢產生。李小姐稱,她就是通過一個華人中介機構的培訓,然後了解到在洛杉磯如何做一個共享汽車司機。
這些中介培訓機構通常打出的廣告稱「月薪4000至8000,培訓後立刻接單賺錢」,而這個培訓還不收取任何費用。其實,這些中介機構本身和共享汽車軟體公司並沒關係,他們主要通過軟體公司提供的獎勵推薦人計劃來賺錢。只要通過他們推薦的新司機順利完成一定數量的單,推薦人就可以得到幾百美元的推薦費。
由於不少華人新移民對語言和手機軟體操作感到陌生,所以還是願意選擇免費提供培訓的中介機構。但很多共享汽車司機也指出,中介機構的指導並沒有真正幫助到他們,長期按培訓內容去做反而誤導他們,甚至丟失開共享汽車的資格。
趙先生就是一個被誤導的司機。他在完成培訓機構要求的單數後不久就失去了繼續開共享汽車的資格。按照培訓指導,司機看到超過8、9分鐘路程的單子最好拒接,對分數太低的用戶最好也如此處理。然而共享汽車軟體公司規定,拒接太多的司機就會失去資格。錯誤的按照這種指導行事的司機,基本在一段時間後都無法繼續從事這項工作。
李小姐認為,政府中幫助新移民的機構應該與時俱進,為新移民融入新型經濟就業提供真正的培訓。
事實上,通過語言學校或者圖書館學習班學英語不但需要專門的時間,很多成年人在缺乏對話的環境中很難真正學會英語,反而是邊接觸社會邊學習更有效果。而共享經濟降低了就業門檻,讓新移民更容易通過工作融入社會,若有更多正確指導幫助,將更有利於新移民們在這裡追求自己的夢想。(翁羽、邱晨)
原標題:《新移民邂逅新經濟 新興產業把華人新移民帶入英文圈》
責編:武曉芸
31222796,.新興產業把華人新移民帶入英文圈,.2018-01-01 13:27:23,.204322,.武曉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