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外婆的針線籃裡總是會放著一把剪刀。「張小泉」三個字,就像外婆的針腳,低調又細緻地縫在80後和90後的回憶裡。沒有華麗的裝潢,也沒有耀眼的招牌,南京東路上的張小泉已經陪伴了上海人七十多年。
秋雨陣陣,氣溫轉涼,上海張小泉總店又出現了「軋鬧猛」的場面。店內兩件「明星商品」——蟹八件和湯婆子正式進入高光時刻。品質生活家、饕餮老克勒、國風愛好者都能在這裡找到心之所屬。在上海,你挑的是禮物,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老饕老克勒專屬的蟹八件
一身紅衣臥蒸房,殼凸紅脂塊塊香,說的就是螃蟹令人慾罷不能的肥美。
說起吃螃蟹,老祖宗們早已「貼心」地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流程。據明代美食指南《考吃》記載,明代初創的食蟹工具有錘、鐓、鉗、鏟、匙、叉、刮、針8種,故稱之為「蟹八件」。古人發明食蟹工具後,將「文吃」的精髓演繹得淋漓盡致。
蟹八件誕生後,吃蟹從此成了一件文雅而瀟灑的飲食享受。
據介紹,張小泉蟹八件的消費對象本是上海老克勒。老克勒品蟹,講究吃得乾淨、吃得漂亮、吃得有儀式感。
黃澄澄的大閘蟹蒸煮熟了端上桌,端端正正地擺在小方鐓上,用螃蟹鉗咔咔剪下大螯和蟹腳,用鉗夾出雪白鮮嫩的蟹肉。接著將小錘子對著蟹殼敲打一圈,用勺刮出金黃油亮的蟹黃或乳白膠黏的蟹膏,再以長柄斧劈開背殼和肚臍……8樣工具銀光翻飛,輪番上陣,好似彈奏一場屬於老饕的交響樂。
「上海人民對大閘蟹的喜愛由來已久,隨著生活場景的升級,人們對品蟹有了更高的要求,蟹八件作為上海禮物名副其實。」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寧評價道。
打造溫馨的家居生活
「大家都知道,張小泉主要的產品是菜刀和剪刀,它本身是冰冷的。我們一直在構想我們未來的產品形態是怎樣一個局面,後來我們找到了一個契合點,那就是溫暖的家居生活、快樂的家居生活。」胡寧一邊展示蟹八件,一邊說道。
2016年11月,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接觸材料及製品通用安全要求》,進一步規範了食品接觸材料。而張小泉蟹八件採用優質可食用級不鏽鋼,在原料上避免有害物質析出。在工藝上,蟹八件屬於精磨壓鑄,一體成型。設計團隊還將竹節形狀運用於每一件產品之上,寓意生活美滿,節節高升。
從外掛來看,蟹八件的包裝簡約精巧,將秋季食蟹的完美搭配——「菊花」這一元素與蟹元素巧妙融合,令人不覺感慨,當避免手忙腳亂、狼狽不堪的吃相後,品蟹是一種細活,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享受。
去年,張小泉賣了2700萬把剪具和超過500萬把刀具。同時,這家老字號在拓展品類推出了廚具、美妝工具和園藝工具等,將老字號的工藝延展到廚房之外。
2020年7月,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的首發材料在創業板正式受理。它可能會成為「剪刀第一股」。張小泉歷經4個世紀而不倒,自有它的道理。
被窩裡的那點小溫暖
湯婆子,又名「湯捂子」,是用銅或錫製成的扁形瓶。湯婆子是人們自古以來就非常熟悉的取暖用品,和熱水袋的功能大同小異。在上海冬夜,被窩裡的湯婆子正是一天最好的撫慰。正如明瞿佑《湯婆》詩中云:「布衾紙帳風雪夜,始信溫柔別有鄉。」
以往,懷舊湯婆子的購買者多為老年人。在2011年,張小泉通過改良創新的古法取暖至寶湯婆子,受到老中青三代青睞,一問世就被搶購一空。隆冬時節,時常能看到阿姨爺叔冒寒風在南京東路總店排隊。
老一輩,講究的是一個貨真價實,真材實料。「一般市面上的湯婆子厚度大多為1mm,但是我們的厚度是1.2mm,質量更好更結實,摔了也不會變形,另外就是保溫性能更好,持續的時間更長。」胡寧解釋,湯婆子精選1.2mm優質加厚黃銅,表面壓鑄一體成型,無焊接更經久耐用;雙層螺栓更安全;有13cm、15cm、18cm、20cm多款尺寸可選,小尺寸可供手捧暖手,大尺寸適合冬季暖被。
滾燙的熱水充滿湯婆子,套好防燙套,提前塞進被窩。辛苦了一天,泡個腳,鑽進被窩,感受從腳底直達心靈的溫暖。
「國風熱」延續的生命力
以往,湯婆子的購買者都是年長者。隨著國風熱潮的興起,懷舊物件在年輕人中又煥發了新生。
在冬日的步行街上,漢服姑娘們每每逛到張小泉,出來的時候總是捧著新買的湯婆子,裡頭有店員剛灌的熱水,一路捧著說說笑笑,也是一道風景。
「年輕消費者和老一輩最大的不同是,他們很願意為『品質』二字買單。」在胡寧的眼裡,年輕人注重生活,理解文化,很享受獨一無二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黃銅的導熱性,稍不注意就會燙傷手。張小泉湯婆子都會附贈一個布套,倒入熱水後套在壺上,以免燙手。而看起來毫不起眼的隔熱套居然也暗藏玄機——每個布套都是由崇明雙層老布製作的,美觀實用。「我們希望儘可能地將上海的特色,體現在這款禮物的方方面面。」
胡寧告訴記者,上海禮物除了品牌本身的屬性外,當然還需具備屬地文化。同時,它應該還能代表上海這座城市海納百川、時尚魔都、智慧潮流、積極向上的特性。在他看來,無論是蟹八件禮盒套裝還是暖煦系列湯婆子,都很好地詮釋了「如你所需的生活五金創造者」的企業願景。
快似風走潤如油,鋼鐵分明品種稠。張小泉正在用古法和現代工藝,致敬每一位認真生活的人。
青年報·青春上海見習記者 陳嘉音/文 記者 常鑫/圖、視頻 見習記者 周紫薇/剪輯
編輯:梁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