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漢字中間,有這樣一個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日常交流還經常用到它。這樣一個字在漢語中卻沒有實際的意義,但是,當我們用這個字來翻譯英語時卻改造了它,並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
這個字就是「吧」字,它是虛詞,並無實際意義。在現代漢語中作助詞,主要是起語法上的作用。用在句尾表示請求,命令、疑問、同意或認可。例如:「幫幫忙吧!」「他不會是個壞人吧?」「就這樣吧!」。以前,也可以把「吧」字,寫作「罷(罷)」。「吧」字也是一個象聲詞。例如:「吧的一聲,把樹枝折斷了。」
中國人還把「吧」字的「象聲」作用用在英語翻譯上。英文單詞「bar」,就被音譯成「吧」。「bar」這個英文單詞意義很多。其中一個,是指「提供啤酒和其他酒精飲料服務的地方」。中文把它譯成「酒吧」。在「酒吧」這個詞中,這個表現了「bar」的內涵的「酒」字不得不加上。不像「coffee」,只要音譯成「咖啡」即可。只靠音把「bar」譯成「吧」,十分費解。於是就有了「漢語的意(酒)」和「英語的音(吧)」組成的新漢語單詞「酒吧」。類似的漢語單詞還有「啤(beer)酒」,「愛之病」,「網際網路」等等。
西方的bar文化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且不說洋人上一世紀30年代在十裡洋場的上海外灘,修建了世界上最長的bar(吧檯),這個記錄保持了幾十年。僅僅西方酒吧的政治文化恐怕就能寫本大書。北美和澳洲殖民時代,政治家都得到酒吧間去撈選票;歐洲早期的工人運動在酒吧間醞釀。中國的酒吧文化恐怕沒有多少政治內容。但是中國人在從英文中借用了「bar(吧)」字的幾十年以後,把它發揚光大,創造出許多帶「吧」字的新事物,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吧」文化。你在中國大小城市的街頭漫步,不難發現以下這些「吧店」:「琴吧」,「陶吧」,「書吧」,「網吧」,「茶吧」,「氧吧」,「布吧」等等。
顧名思義地可以猜想出這些「吧」的服務內容。執手相向,用絲竹傾訴柔情的場所叫「琴吧」。搏泥作器,尋覓童趣的地方是「陶吧」。在幽靜的環境中,展卷閱讀的地方是「書吧」。在「網吧」,你可以隨心所欲地漫遊網絡世界……這些「吧店」儘管服務內容不同,但有一點兒是共同的。這就是「提供酒類和其他飲料服務」。這也是西方文化中「酒吧」服務的初衷。這大概也是為什麼中國人用「吧」來稱呼這些店的原因。所以,「某種服務」+「吧」,就成了中國「吧」文化的一個主題。
可以說,中國「吧」文化的範疇,遠遠超過西方的「bar」文化。不信你到巴黎、紐約和雪梨的街頭巷尾找找看,有沒有「琴吧」,「陶吧」,「書吧」之類「吧店」?中國「吧」文化現在十分火爆,成為人們休閒文化的新時尚。西方「吧」文化除了「酒吧」外,那有中國這樣豐富多採? 在多數中國的「吧店」,除了「迪吧」和「氧吧」,已經沒有了那個傳統的長長的「吧檯」。因為「吧檯」在這些「吧店」的服務已經沒有什麼必要。於是,洋「bar」一經改造,就「洋為中用」成了中國的「吧店」。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上的變遷,往往也反映在語言上。中國人接受了西方「bar」文化,也就改造了漢字「吧」。「吧」字再不僅僅是個虛詞。和其他漢字一起,「吧」可以組成一個個實詞。如:「吧店」,「吧檯」,「吧女」,「泡吧」,以及各種各樣「吧店」種類名。「吧」字在漢語中的變化,也應算是「中為洋用」的一個範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