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定位7*24小時不打烊的共享健身平臺樂刻,雙十二在口碑上賣出了1萬2千多張健身卡,既有40天期限也有一年期限的,以及十節精選的私教課產品。這是什麼概念呢?「堅持每周健身3次, 40天左右,全國至少有1萬多個人會脫胎換骨,他們的身心都將得到很大改善。」樂刻創始合伙人蘇璐說。
這個結果大大超出蘇璐的想像。就在雙十二前一天,她還忐忑銷售目標比去年翻了一倍,團隊能不能完成。但最終,雙十二數據讓她大受鼓舞。
迅猛增長的銷售數字背後,是用戶對樂刻打破傳統健身模式的認可——從需三五千平方米場地轉變為200-300平方米左右的輕量、靈活的「小而美」;會員月卡只需99元(北京/上海199元/月),所有課程免費,健身器材隨意使用。
口碑雙12線下消費狂歡,進一步喚起了城市人們對鍛鍊的渴望。數據顯示,樂刻目前累計付費會員100萬人,12月的活躍用戶達到30萬人。無論是凌晨時分下班的網際網路公司員工,還是想要活動筋骨的社區全職主婦,都在樂刻健身房裡揮汗如雨。
網際網路工具助力實現「無人健身房」
如今引發熱議的 「無人」商業模式,事實上,樂刻早在2015年就開始踐行。以線下健身場館為基礎、線上數據平臺為核心,樂刻藉助二維碼、物聯網技術和口碑解決方案解決人工問題。具體而言,健身房傳統的前臺服務,在樂刻被掃(二維碼)碼進門和平臺在線約課取代;銷售人員被口碑店鋪的「門店動態」和線上套餐取代。
如此一來,用戶只需通過手機線上尋找附近的樂刻門店,出門前完成選課、約課,穿戴好運動裝備就可以到店,以會員身份開啟健身之旅。
「我們的門店平均只需0.7人看守」,樂刻業務負責人汪全坤說,「在某些城市的樂刻門店,運動器械甚至也需要用戶掃碼啟動,目的是以降低單位時間空轉的情況。同時線上自主約課,線下籤到打卡也更符合用戶體驗的需求。」
傳統健身房「賭」的是用戶辦了健身卡後不去,通過提升空間坪效來獲取收益;樂刻則「賭」的是用戶辦了健身卡後常來,依靠降低健身消費門檻、提升用戶活躍頻次來獲取收益。不過,樂刻對健身房的重新定義,起初並非如此堅定。
2015年,樂刻在杭州城西銀泰開出第一家「99元/月不限次數」的24小時自助健身房。整個健身房算上器械、操房和更衣室的面積也只有191平方米,不到傳統健身俱樂部面積的1/20,而且一間私教室還身兼辦公室的職能。
「我們也在想,24小時不打烊,真的會有人來麼?我們用了『土辦法』:數人頭。到晚上每來一個客人,我們就上去『調研』,問對方是什麼職業,為什麼選擇這個時間點運動。」蘇璐回憶說,「結果發現,還真有人來。有時我們加班到凌晨,準備在辦公室躺椅上睡下了,零零星星還有不少人進門。」
網際網路、金融行業不舍晝夜地交易運轉,使得作息不同於傳統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們,無法享受傳統健身房正常營業時間內的服務。樂刻恰恰填補了這一塊市場空白。「我們的門店雖然面積小,但是五臟俱全、分布密集,用戶出了家門、公司走幾步路就能到。」汪全坤表示,樂刻所在區域1.5公裡的範圍之內,健身人口翻了三番。
線上線下結合,重構「用戶、教練和健身房」
99元的入門月費固然足夠吸引人,但配合進階型健身愛好者大數據推出的各類課程才是真正抓取用戶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樂刻把健身房整體2/3的面積都裝修成為操房,並安排密集的健身課程。
「我們只根據用戶的需求來判定要開什麼操課,以及需要開多少節課。」蘇璐表示,基於阿里體系大數據,每一個從口碑進入樂刻的會員都畫像清晰。當用戶在口碑樂刻店鋪購買健身卡,或者線下掃碼進入場館健身時,該用戶的性別、年齡、職業範圍、消費偏好等數據便沉澱到了樂刻後臺。
針對白領女性佔到會員60%的情況,樂刻科學開發了「維密訓練營」等輔助訓練用戶儀態、身姿的課程,而在不同門店,因用戶運動喜好、生活習慣不同,樂刻提供的操課也極具針對性。比如在螞蟻金服、連連科技等網際網路公司,主打工間肩頸操課等,頗受用戶歡迎。
正是基於網際網路大數據的實時洞察,樂刻事半功倍地「粘」住了用戶。「3000平方米-5000平方米的健身房每天約有160—220人次客流量,而在樂刻300平米的健身房裡,每天訪客可以多達350人次。」汪全坤說,「高峰值,我們曾在一家門店一天開了17節課。」
樂刻也在努力接入與運動相關的場景。蘇璐透露,樂刻目前在全國8個城市開設近300餘家健身房,達成意向籤約的物業突破420家,並且與第三方共同管理運營上海楊浦市民健身中心,讓健身服務延伸給中老年群體。「如果我們的用戶需要,樂刻甚至能把廣場舞都做到最潮最健康。」
蘇璐表示,某種程度上,樂刻與緊密合作的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口碑,在行業中的角色定位相似,都是通過線上與線下結合,重構「人貨場」的關係。只不過樂刻的人、貨、場分別是健身用戶、健身課程及健身房。「樂刻要做的就是讓用戶的體驗更好,同時付出的代價更低;讓教練獲得比原先更好的收入,專業技能還能持續提高;並且通過智能化和網際網路讓場館降低成本,提高運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