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面對低油價的嚴峻挑戰,如何理性看待我國能源安全問題?立足全球,我們又如何化解風險、轉化危機,充分把握這個過程中的機遇?國家、企業、社會等各方面又如何形成戰勝困難的合力?本期專題邀請了來自政府部門、有關企業、財經媒體的專家和學者,對於這一系列行業熱點、焦點問題進行了不同角度、不同維度的探討和解讀,以饗讀者。
本期對話嘉賓:
□曾興球 中國投資協會能源專業投資委員會副會長
□白明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
□潘繼平 自然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
□戴家權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石油市場研究所所長
□馮躍威 財經專欄作家
01
這一輪低油價將會對油氣產生多大的影響,石油後市會有什麼樣的趨勢?
這次油價下跌的最大特點是供給側和需求側雙重衝擊,基本是2014年、2008年情況的疊加,情況要嚴重得多
每桶原油四五十美元的中低價可能會長期存在
這一輪低油價如果持續時間過長,必將導致新一輪降投資、減工作量、保生存的「寒冬」,形勢遠比上一輪要嚴峻得多
戴家權:本次油價下跌的大背景是,石油總體需求增長沒有2008年那麼強勁,過去3年OPEC+的持續減產並沒有抵消供應側大幅增產,一直處於供應過剩狀態。這次的最大特點是供應和需求雙重衝擊,基本是2014年、2008年情況的疊加,情況要嚴重得多。所以,想要油價回升,一方面要寄希望於需求回升,那就是各國經濟刺激政策的實施能夠較快地促進經濟恢復。另一方面,要看產油國對產量的控制。所以,這次低油價對石油行業的影響和衝擊要比2014年大得多。
在本輪低油價中,OPEC減產與否,對市場的影響不是決定性的。需求嚴重萎縮才是更致命的。目前,就算疫情很快結束,石油需求也不太可能有報復性反彈。對比2008年,全球經濟增速下降了,而且新能源發展對石油需求有很大衝擊。所以,未來石油需求能恢復到正常水平,已屬不易。而且,從長期趨勢看,未來全球石油需求增長能夠保持在每日70萬至80萬桶就屬正常水平,這相當於近20年平均增長水平的一半。
油氣行業未來仍會發展,但速度會減緩。隨著科技進步,供應側的制約越來越小,未來石油的商品價值,供應不是決定因素。從行業發展看,供應側要立足於低油價,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這是油氣生產企業唯一的生存之道。近年來國內上遊勘探開發成本雖有一定下降,但是從全球來看,還是處於高成本區。國內油企只有依靠技術和管理創新,以及精準的經營策略,才能提升競爭力,這需要長期的努力。
潘繼平:本輪低油價爆發的主因是世界經濟不振,又疊加了新冠肺炎疫情,加之沙特、俄羅斯、美國等主要產油國和出口國在爭奪國際市場份額時,出人意料地達到了白熱化程度,加速了國際油價下跌。實際上,上一輪低油價以來,美國頁巖油產量大幅提升,出口快速增長,一定程度上填補了OPEC+減產空出來的國際市場份額。這讓以沙特為核心的OPEC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3月初OPEC+新的減產協議談判破裂,沙特、俄羅斯都不願意繼續減產。目前,疫情全球蔓延,未來走勢尚不明朗,世界經濟陷入歷史上少有的低迷,不排除出現大衰退、大蕭條的可能,國際能源市場普通悲觀,生產和需求兩端均大幅跌落,這在第一季度、上半年的相關數據中會很明顯地表現出來。
如果疫情在6月左右得到控制或明顯緩解,世界經濟不太可能陷入整體性大衰退,國際能源市場完全有回暖可能。這種情況下,我認為,國際原油價格不太可能長期停留於每桶20~30美元,但每桶石油四五十美元的中低價可能會長期存在。由於我國油氣勘探開發綜合成本普遍偏高,相當規模的原油產量成本在每桶50美元左右。毫無疑問,這一輪低油價對我國油氣上遊業務將產生更大衝擊。如果持續時間過長,必將導致新一輪降投資、減工作量、保生存的「寒冬」,形勢遠比上一輪要嚴峻得多。
02
低油價下如何處理好「買油經濟」和「自產經濟」的問題?
要有戰略定力,扎紮實實辦好自己的事情,確保企業穩定發展,擔當起保障國家油氣安全供應的重大責任
無論油價多低,我國油氣供應都不能完全交給國際市場。要千方百計保持國內勘探開發基本穩定,避免油氣生產振幅過大
石油企業最核心的社會責任之一就是確保國家能源安全。這一點,無論在什麼社會制度裡都是如此
曾興球:此次國際油價暴跌,是繼新冠病毒疫情之後,今年油氣市場發生的一個黑天鵝事件,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一大變局。這個變局的誘因是國際油氣市場供應側爭奪對未來市場的控制權。世界主要產油國一改過去限產保價的做法,變成降價保市場,凸顯市場格局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國際油價暴跌,即便是短期低位震蕩,對各個主要油氣出口國來說都是不利的,或許會形成多輸局面,衝擊全球經濟,甚至可能引發新的金融危機。
一方面,我國是世界油氣進口第一大國,低油價總體上應該是利好,但我們要深刻認識國際油價暴跌對市場大格局的深度影響,爭奪市場必然導致地緣關係發生新的變化,國際油氣貿易市場會增加新的不確定因素。下一步如何確保油氣進口安全,我們要有充分思想準備,要有防範風險的預案。另一方面,油價低位波動,對國內油氣企業的發展造成很大壓力,降本增效、增儲上產難度更大,要動員幹部員工團結一心,「戰嚴冬」、謀發展,積極應對新的挑戰。我國是國際能源投資大國,「一帶一路」油氣合作取得良好業績,由於國際油價暴跌,海外擴大投資風險因素增多,如何優化海外資產結構,提高國際化經營的水平,中國石油麵對新形勢,要有新思路、新舉措。應對國際市場大變局,我們一要有戰略定力,要有自信心,同時也要隨市場的變化而變,深化改革,銳意創新,扎紮實實辦好自己的事情,確保企業穩定發展,擔當起保障國家油氣安全供應的重大責任,才能為國家做出新的貢獻。
白明:對於國內石油企業來說,這一輪低油價的利好在於,中國是最大的原油進口國,油價下跌能降低原油進口成本。所謂水落船低,很多企業籤有原油長貿協議,在低油價時期,買方的議價話語權相應增強。
但是,不利之處在於,相比國際公司,國內石油產業桶油開採成本較高。這樣,長期低油價會造成巨大的虧損壓力。但是,國內石油公司不是飯館餐廳,想開就開,想關就關。作為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部分,國內石油公司只有繼續發展,有自產產量,才能保持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戰略影響力。因為,一旦完全遵從「買油經濟」,放棄自產產量,當油價高企時,我們就沒有了和原油賣家談判的資本和底氣。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裡。所以,對於油氣田企業,不能採取一刀切關停油井的模式來減產。
潘繼平:目前和今後一段時間,政府要和企業、社會共渡難關。一是國家應儘快出臺系列經濟刺激政策,深化改革、增加投資,激發市場活力,解放消費潛力,把市場需求激活起來,促進並引導消費。因為經濟基本面不好,石油、天然氣需求肯定是好不起來的,庫存壓力會越來越大,形成惡性循環。二是進一步增強底線思維,築牢油氣供應安全底線,基本穩定國內油氣產量,保障基本的油氣消費。無論油價多低,我國油氣供應都不能完全交給國際市場,不能完全依賴進口,要千方百計維護國內油氣勘探開發的基本穩定,避免國內油氣生產振幅過大。包括稅費減免政策,從政府層面適度降低上遊成本,努力實現國內油氣生產局面的基本穩定。三是企業要進一步增強危機意識,不斷降本增效。強化內部管理,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水平,降低內部管理成本,更為重要的是,要加快對關鍵技術的攻關等,強化技術創新,大幅降低開發成本,不斷推進低成本規模效益開發,主動適應低油價,提高競爭力,促進可持續發展。
馮躍威:本輪低油價的確給石油產業帶來了衝擊。但我認為,這種衝擊也是提升企業經營能力和提高企業內在價值的機會。特別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就更需要在抗疫和油價暴跌等惡劣的經營環境中推進企業資源在全球的配置,做到化危為機。
我們首先需要釐清一個概念,即石油企業應履行的最核心的社會責任之一,就是確保國家能源安全。這一點,無論在什麼社會制度裡都是如此。能源安全包括實物油氣資源的供應安全和採購的價格安全,即確保可以在任何時候都能買到實物油氣,以及購買的油氣價格不超過所使用貨幣的實際購買力。
可見,結合我國的勘探開發綜合成本,上遊可考慮「只探少採」的策略。一方面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的油氣資源;另一方面,要以效益為導向,對低油價下如何利用國內資源有科學方案,做到既減少開採企業的虧損,也可以提高我國原產地油氣資源的使用價值。
03
低油價形勢也有利好因素,國家、企業、社會各層面如何充分利用轉化「低油價紅利」?
從國家層面需要降低包括進口油氣資源稅、市場準入等門檻,鼓勵各類型企業參與全球採購
一方面可以購進實體油,另一方面要通過購置期貨的手段,提前鎖定低價貨源。也可以購置部分石油公司低價股票,儘可能控股,實現對油源的控制
馮躍威:從國家層面需要降低包括進口油氣資源稅、市場準入等門檻,鼓勵各類型企業參與全球採購。而對「不採」或「少採」造成的企業經營收入下降問題,可通過在全球發行石油債,藉助美歐等主要國家的零利率融資,用於實物油氣資源的採購,擴大國內銷售價差和一體化公司裂解價差等,以提升企業的經營績效和償債能力。
對於中遊的儲運企業,可以擴大庫容或租借退役的油輪在海上駐留,甚至是租借條件好的枯竭油氣田(回注),通過融資採購儲存實物原油。待全球抗疫結束,需求與油價必將雙雙上漲,屆時,不僅還債不成問題,還會有極其豐厚的因疫情使價格巨幅波動帶來的紅利。
對於中遊的煉油企業,無論油價高低,都需要不斷進行科技創新,提升煉油效率,降本增效。所以,當下成品油消費量的下降,其實是提升其自身經營能力和企業內在價值的機會。
對於下遊銷售企業來說,不僅有籤訂長協時的價格風險,還有供貨方因「不可抗力」違約的風險。所以,更需要他們把控好投融資、資金避險等各個經營細節。
白明:當前形勢下,中國石油企業應當如何把握機遇?我認為,首先要不失時機地擴大原油進口,增加儲備量。最近,美國擴大從海外進口原油,說明現在是抄底原油、擴充儲備的好時機。可是,受疫情影響,國內原油庫存普遍高企。這種情況下,如果要擴充儲備,一方面可以購進實體油,另一方面要通過購置期貨的手段,提前鎖定低價貨源。也可以購置部分石油公司低價股票,儘可能控股,實現對油源的控制。
另外,要積極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在低油價條件下,國內油公司也要做好長期規劃,保持戰略眼光,「走出去」到國際市場上,加大產能合作力度,對海外優質資產實施併購,實現企業做強做大。但是,資產併購也要謹慎進行,要兼顧石油公司自身的發展狀況,做好風險評估,做到穩中求進。
04
加快原油儲備、積極使用金融手段等在具體操作層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對於油企來說,只要做好風控,價格暴跌反倒是掙錢的最好時機
就要充分利用好金融手段,來對衝價格波動的風險
馮躍威:早在20多年前,如BP在美國休斯敦就建有專門團隊進行價格研究和針對價格進行的避險經營。現在,一些公司又開始探索和使用AI技術進行資產配置與經營避險。
但國內,油企石油金融避險人才普遍短缺,企業高管重視程度不夠,致使石油金融基礎理論研究和科技手段等方面落後,直接影響到了油企的經營績效與避險能力。
若突破困局,我們不能繼續使用類似不論油價高低都要開採國內原油的企業管理模式,去完成當下「一帶一路」全球化的戰略與使命;不能只用原始的石油金融工具進行防禦性的套期保值,來應對油價的巨幅震蕩,而應允許油企使用經過科學設計的積極的石油金融工具進行避險經營。
其實,只要做好風控,價格暴跌反倒是掙錢的最好時機。此時看的是,誰擁有更有效的市場手段及在市場上的盈利能力,這才是企業在全球化和命運共同體中應有的核心競爭力與生存能力。
戴家權:美國頁巖油企業一般會在年末或年初,將自己產量的40%到50%做套期保值或購買看跌期權,對衝跌價風險。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採用金融工具也較為成功,一般會在上一年年末對來年產量進行風險管理,如用10億美元買2億到3億桶的看跌期權。一旦市場下跌,能保證售價穩定在預期收益水平。而我國國內上遊油田大多沒有採用這種手段,企業效益隨油價波動而波動,經營績效的穩定性較差。以前,國內沒有合適的金融工具,現在上海原油期貨上市了,且運行良好,就要充分利用好金融手段,來對衝價格波動的風險。
05 企業如何才能實現轉型升級、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
真正衝擊主營煉廠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地方煉廠,而是外資與新興煉化企業
傳統燃料型煉廠要逐漸打造成特色煉廠,培育自身優勢產品,不是把短板都補齊,而是讓長板更長
戴家權:經過這些年的努力,近年來國內油企貫徹低成本戰略,成本持續下降。市場意識比以往大幅增強,能夠根據市場變化和需求,調整生產結構。今後,在此基礎上,還要大力推進技術和管理創新,尤其是在產品的創新上要下大功夫。目前,國內高端石化產品自給率不高,高端料一半以上要靠進口,只有實現技術突破,企業才能獲得新的成長空間。
要認清的是,真正衝擊主營煉廠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地方煉廠,而是外資與新興煉化企業。他們打造的高端石化項目,才是真正可能顛覆國內石化產業格局的潛在力量。所以,國內煉化企業對標,要對標這些合資企業或民營大煉化企業。他們不僅有靈活的經營機制,也有先進的技術裝備,競爭力不容小覷。
目前,煉化企業如何轉型升級?要認清形勢,做好結構調整。作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市場,美國既有一體化大煉廠,也有傳統燃料型煉廠。這些傳統燃料型煉廠就是結合原料特點、區域市場需求特點,突出優勢煉油產品,同時不斷壓減成本,讓低成本成為第一位競爭力。煉化轉型升級不等於說大家都要去搞煉化一體化。在美國,超過50%的煉化一體化企業集中在墨西哥灣,就是搞規模化、集聚化。還有一大批燃料型煉廠在內陸,為什麼能夠生存下來?因為有區域需求,有特色產品,就有競爭力。未來,傳統燃料型煉廠要逐漸打造成特色煉廠,培育自身優勢產品,不是把短板都補齊,而是讓長板更長。
成品油需求增速下降的情況下,終端零售要明確發展方向。比如油站未來不僅提供油品服務,而且要轉型為人員出行提供綜合服務,從補給車為主變為服務人為主;不僅從油品補給轉為多種能源補給,還要滿足多種能源外的個性化需求。
低油價下,行業格局調整會加快,要順應這一趨勢。對石油企業,要限制邊際效益低的產能和產品,止住效益出血點,保證能夠生存下來。石油行業一直處於變化之中,只有充分抓住變化中的機遇,才能實現基業長青。
策劃 | 王曉暉 薛梅
統籌 | 王晶
採寫 | 劉泓波 王歌 周問雪
油服行業如何應對低油價衝擊?| 系列對話④
低油價下,石油市場終端業務如何危中求機?| 系列對話③
低油價下,煉化業務如何逆勢而上?| 系列對話②
石油上遊業務如何提質增效?專家有話說 | 系列對話①
統籌 | 董雲龍
責編 |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