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禮學院臺灣站Day4|慈濟內湖環保站垃圾分類實踐&華山1914文創...

2020-12-17 上海承禮運營中心

在承禮學院,

你走過的路,上過的課,遇見的人,

都會成為你的新起點。

承禮學院「珠峰計劃」臺灣站

DAY 4

Taiwan, China, January 12, 2020

中國臺灣環保起源於 1990 年,慈濟推動環保,從中國臺灣拓展到全球。證嚴法師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迄今為止慈濟環保站已有 28 年的時間。環保志工是撫慰地球的菩薩,是環保種子也是地球的貴人;環保志工們樂意付出,對環保付出作為自己的使命,這也是環保志工越做越開心的原因。臺灣站的第四天,我們參訪了臺北慈濟內湖環保站和華山1914文創園區,收穫頗豐。

參訪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

愛惜地球不分你我!今天在慈濟內湖環保站,承禮學院的企業家們參訪了資源回收流程,並親自向志工們學習,動手做垃圾分類。臺灣環保理念真的非常深入人心,公眾改變日常習慣的行動力,在慈濟內湖環保站眼見為實。分門別類的垃圾、廚餘回收再利用、循環使用的紙張、重複利用的水源…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鑑之處。

慈濟內湖環保站分享

慈濟內湖環保站有一個能夠「化腐朽為神奇」的地方,從廢舊塑料瓶回收,到變成塑料粒再抽絲、紡紗到可以織布,一臺迷你鍋爐展現著資源回收的奧妙!在偌大的毛毯裁製工廠,志工們分工合作地把堆積成山的由廢舊塑料瓶回收製成的布料加工成毛毯、衣服和圍巾等等物品,2008年汶川地震時,4萬條毛毯賑災就是從這裡飛奔災區的,很柔軟很溫暖傳遞出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親情!

正在為企業家分享的介紹人

臺灣每天有9萬慈濟持證志工做環保,「讓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地球」是環保志工的願景,志工裡有位從75歲做到92歲的老菩薩,在這裡,所有人都是自發自願,不分年齡、階層、背景,不畏髒亂、不辭辛勞,低頭彎腰,為愛護地球環境而無私付出,我們深受感動。

企業家們親自動手實踐

我們在慈濟內湖環保園區的垃圾整理站裡看到,廢紙、塑膠袋被志工們分類後,分別綑紮在一起,送往再利用的地方。整理站按區域分成廢紙區、塑膠袋區、塑料瓶區……學員們親自動手進行紙分類,體會環保之於人類的意義。

愛護地球不分你我

環保站的垃圾分類事業需要長期的堅持,是一項長期的事業,環保本身就是一種經濟的循環利用,非常有價值和意義。志工們的行動和實踐活動也帶給企業家們新的啟發。「會有一種想流淚的感覺。老人家們值得我們學習,希望將來能夠將小小的影響力和愛帶給越來越多的朋友」、「今天的參訪讓人震撼,有大愛含在其中。親自動手實踐更能獲得力量」、「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很開心能參與這次參訪,感受到溫暖和存在的意義。」

慈濟內湖環保站參訪合影

華山1914文創園區參訪

華山1914文創園區,是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先打名人牌吸引粉絲,創造產業群聚移動,是臺灣的文創櫉窗臺北最亮的文創星雲。在臺北所有的文創園區中,它雖不是面積最大,但卻是發展最早、營運最為成熟,同時也是人氣最旺的一處。

人員密集的華山1914文創園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前身為創建於1914年的日本"芳釀社",曾是臺灣最大的製酒工廠之一,開啟臺北酒工廠的黃金時代。1987年4月1日,隨著搬遷,華山作為酒廠的歷史宣告結束而閒置。直到2008年被重新改造後成為展現臺灣文化創意的第一個園區。

整個園區依然保留著鮮明的時代建築風格,每個空間、每個轉角都充滿著創意和驚喜,哪怕建築體殘舊,都轉變另一種方式向大眾展示這裡的歷史。建築空間內裡深藏著許多特色小店,他們連介紹自己的招牌也是做的相當低調,尊重歷史的同時又融入歷史之中。

華山1914文創園參訪

華山1914文創園區不只是存在夢想和情懷的創意園,也是把生活和生態結合轉化成拉近藝術與民眾之間的距離的媒介,園區內包含戶外藝文空間和室內展演空間都極具親和力,與觀眾形成交流互動。

臺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榮文先生為企業家們帶來精彩的分享,用創意盤活存量資源是臺灣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成功實現轉型之路的秘籍,2007年,華山由臺灣文創董事長王榮文接手,正式定名「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王榮文運營華山的辛苦,是因為世界各地並無類似「官有民營文化園區」的先例,要兼顧藝術使命又要自擔盈虧,只能摸索嘗試。

臺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榮文先生

臺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榮文先生分享

這幾年華山文創一直朝著綜合性園區發展,打造一個讓文創、跨界藝術與生活美學等競技的創意江湖平臺,成就品牌、引領趨勢,吸睛又吸金,終於在經過5年的經營後轉虧為盈,獲利2千多萬元新臺幣。

為王榮文先生贈送禮物留念

王榮文強調跨界創新與創新創業的重要性,近年積極建立華山與矽谷、MIT實驗室的網絡關係,希望結合科技與文創,進一步創新創業。「有時候來華山,並不為了看展演,而是單純散步,吃飯,享受優美的生活時光。」王榮文說,「華山帶點野趣,穿短褲拖鞋來都行。」

製作了多檔臺灣知名綜藝節目,臺灣娛樂教父、金星娛樂公司的掌舵人——王偉忠先生特意出席了本次華山文創分享會,並帶領大家參觀華山文創園區,華山文創引進各種文創產業,有流行音樂,有表演藝術,從最前衛最實驗性最學術性的活動,到商業性質的展演都看的到。

臺灣娛樂教父王偉忠先生與臺灣文創公司董事長王榮文先生

華山1914文創園參訪合影

承禮學院臺灣站晚宴

承禮學院臺灣站晚宴在臺北S Hotel成功舉辦,大家匯聚一堂,深入交流,為本次臺灣之旅留下了最美好的回憶。活動現場布置考究,極具臺北文創風格。嘉賓均身著西式禮服出席,晚宴的整體設置精彩紛呈,獨具匠心;學員和嘉賓侃侃而談,場面和諧;美食佳餚做工考究,風味正宗。

晚宴現場

承禮學院晚宴現場

承禮學院晚宴

出席晚宴的嘉賓有中國公關第一人、萬博宣偉中國區董事長劉希平老師,SHotel董事長汪小菲先生,著名媒體人林楚方先生,臺灣知名作家、主持人吳淡如女士等來自不同領域的精英名流,與承禮學院的學員們共度了美好的夜晚。

承禮學院晚宴合影

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承禮學院臺灣站的第三天在美好的氣氛中結束了,明天學員們將前往鴻海集團和臺塑集團參訪交流。臺灣站之行接近尾聲,明天又會有哪些思想碰撞和收穫,我們拭目以待!

拓展閱讀:

相關焦點

  • 承禮學院臺灣站Day1 | 中國信託金融園區參訪&用歌詞重啟美學心智
    承禮學院「珠峰計劃」臺灣站DAY 1Taiwan, China, January 9, 2020每一個時代的背後,都是風雲千牆;每一次腳步的丈量,都是全新感受。中國臺灣,一年四季皆有看不夠的美景,我們不止一次用腳步丈量臺灣,而決定我們一次又一次往返的,是這片海島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流動的盛宴永不落幕,2020年1月8日晚,承禮學院珠峰計劃學員從各個城市飛抵臺灣,久未見面的企業家學員們齊聚一堂,氣氛快樂融洽,考察,從踏上臺灣的那一刻就開始了。承禮學院本次臺灣商務考察和身心健康管理之旅,不僅會帶大家看見一個全新的臺灣,更會打開內心的「新世界」。
  • 人間菩薩:臺北內湖區慈濟環保站唯一女司機
    西湖區互愛環保幹事江春美(法名慈詣),慈濟委員。晚上下班到內湖倉庫環保站開環保車,到各個定點收環保回收物,並在車上把回收資源堆放好。江春美:因為我感冒去那邊看病,剛好看到有個月刊,寫著慈濟、花蓮,我就問老闆娘,老闆娘問我要不要參加,回來就打電話。
  • 承禮學院臺灣站Day2 | 關愛健康,體驗臺灣高級健檢&永齡臺大生醫園區參訪
    在承禮學院,你走過的路,上過的課,遇見的人,都會成為你的新起點。
  • 華山1914文創園區:展覽美食大融匯,每次到訪總有新鮮事
    每隔一段時間去逛「華山1914文創園區」 ,總會有新鮮事物或新店、新主題展覽可看,上周末搭乘臺北捷運板南線,從忠孝新生站1號出口出站後,沿著忠孝東路二段直行到金山北路右轉,一路走到八德路一段1號,就抵達這間融合了各國藝文展覽、電影院、音樂廳、展示中心、餐廳與咖啡館的文創園區。
  • 內湖開發案爭議餘波未平 臺灣慈濟再陷「風暴眼」
    慈濟志工正在募捐(資料圖)  臺北市長柯文哲一句「奇怪耶」,不僅讓慈濟「內湖園區開發案」浮出水面引起社會輿論關注,如今,風波越演越烈,善款明細「公開化」更引發廣泛爭議。  善款受關注 臺「立委」要求修法公開慈濟帳目  除了「內湖開發案」備受爭議外,慈濟善款也再度受到關注。
  • 臺灣寫真:華山,臺北正在興起的「文創勝地」
    臺灣寫真:華山,臺北正在興起的「文創勝地」     著名歌手周杰倫投資的一家餐廳「文創勝地」,時時予人驚喜、親切。
  • 專訪華山創意園創始人陳甫彥:臺灣文創及文創產業
    臺灣陳甫彥先生就是最早發展這個產業的領頭人之一。近日,在「臺灣文創及文創產業」論壇中,浙報理想文化邀請到臺灣華山1914創意產業園創始人陳甫彥先生到場,為關注創意產業的各位分享在創意產業中的一些見解和看法。大浙網對陳先生進行了專訪。
  • 臺灣文創產業全解讀
    對於這些遺留的廢舊工廠,政府並不是一味拆遷,而是尋求二次價值轉換,「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的設立就是政府扶持與民間資本合作共贏的典範。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被稱為臺灣文創產業的「旗艦」,它是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先打名人牌吸引粉絲,創造產業集群效應,是臺灣的文創櫥窗和臺北最亮的文創星雲。
  • 臺北知名文創園——華山1914,激發你內心的文藝感
    臺灣華山藝文特區,是由各領域文藝界人士推動閒置十年的臺北酒廠改造的,現狀成為一個多元發展的藝文展演空間,獨特的空間特色有美學,創作,學習,休閒等多元內容,現在是臺灣的文化創意地標。4.來這裡玩不要太早,接近中午或者午後都可以,早的話各個店都不開門的,展覽也都開的比較晚。下面來說說這裡的歷史吧~~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曾經是一家日本製酒工廠,專制清酒、蝴蝶蘭、人參酒。二戰後由國民政府接管,改為了臺北酒工廠。後來隨著地價的水漲船高以及水汙染等問題,酒廠遷至臺北的郊區地帶。
  • 從垃圾車到回收廠,從娃娃到老人 臺灣垃圾分類的揭秘之旅
    ■本報記者李慶   一邊,是強制垃圾分類制度在重點城市先行落地;一邊,則是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的長期探索與實踐。   隨著上海強制措施的正式啟動,「垃圾分類」這一話題在大陸陡然升溫,隨之而來的也必然是政策執行初期的一線反饋、手段調整與系統性協調。
  • 臺灣NGO環保專員:一隻礦泉水瓶看兩岸環保差異
    15日,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昆明聯絡處環保幹事林治宏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當下兩岸的環保意識存在較大差異,他們欲將臺灣先進的環保理念帶到大陸,為龐大的垃圾找到歸宿。  1990年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法師在一場演講中鼓勵與會信眾「用鼓掌的雙手來做環保」,從而正式倡導「資源回收」、「廢物利用」等觀念。至2003年,全臺灣共有2萬3千多名環保志工,資源回收總量達8千200多萬公斤。
  • 前身為酒廠的華山1914,如今成為最小資文創園
    華山1914文創園區,其前身是創建於1914年的「臺北酒廠」,當時臺灣最大的製酒工廠之一。歷經百餘年的歲月流轉,這片一度閒置的都市廢墟,在整修之後於2005年重新開園。整個園區充斥著濃濃的工業復古風,斑駁厚重的牆面爬滿了植物,保存完好的老廠房建築群,就像一座產業建築藝術的博物館。
  • 大陸文創交流團 參訪臺北華山園區遇抗爭(組圖)
    李炳才(中)參觀海協會文化創意產業暨書畫藝術交流團一行參訪華山1914文創園區,與董事長王榮文(左)相談甚歡。  東南網9月12日訊 據中評社報導,「海協會文化創意產業暨書畫藝術交流團」一行11日下午參訪華山1914文創園區,海協會長陳雲林因身體不適,改由駐會副會長李炳才帶隊前往,場外出現多個抗議團體,場面平和,園區董事長王榮文親自接待來賓。  華山園區前就聚集了不少抗議人士,轄區中正二分局動員大批警力在四周戒備,因陳雲林突感不適,改由李炳才帶隊繼續行程。
  • 臺灣地區文創發展的類型
    對於這些遺留的廢舊工廠,政府並不是一味拆遷,而是尋求二次價值轉換,「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的設立就是政府扶持與民間資本合作共贏的典範。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被稱為臺灣文創產業的「旗艦」,它是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先打名人牌吸引粉絲,創造產業集群效應,是臺灣的文創櫥窗和臺北最亮的文創星雲。
  • 花蓮強震 慈濟緊急動員
    圖說:臺灣花蓮2月6日發生規模6.0強震,造成市區大樓坍塌及道路龜裂災情,統帥大飯店整棟嚴重傾斜, 1到3層下陷,救難人員積極搶救被困民眾。據大愛新聞報導,2月6日23時50分,臺灣花蓮發生6.0強震,部分震度達到七級。截止7日中午,花蓮災害應變中心最新數據顯示,地震已造成4人死亡,225人受傷,145人失聯。
  • 垃圾分類最難的是溯源——湖州實行三站三定二進樓精準分類模式
    記者近日跟隨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團來到江南水鄉——浙江省湖州市,探尋這裡垃圾分類的先進經驗。「一共有10戶人家,有7戶人家進行垃圾分類,有3戶不分。那這7戶看到自己辛苦分類好的垃圾被另外3戶人家給破壞了,久了也就不再分了。」這是翰林世家小區在實施以「三站三定二進樓」為核心的生活垃圾精準分類模式之前經常出現的場景。
  • 臺北的文化創意地標:松山文創園、華山文創園(組圖)
    如果你是文化愛好者,來到臺北,有兩個文化創意園區不得不去,那就是松山文創園和華山文創園。這兩處文創園堪稱臺北乃至臺灣地區的文化創意地標,也是工業遺址改造藝術園區的典範,其前身為「一煙一酒」。 松山文創園,位於臺北市東部的忠孝東路四段,毗鄰臺北101大樓,隔壁即為正在興建的臺北大巨蛋體育館。
  • 臺北華山藝術生活節開幕 呈現臺灣的藝術創意能量
    原標題:臺北華山藝術生活節開幕 呈現臺灣的藝術創意能量  一年一度的「華山藝術生活節」今日在臺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開幕,並將在為期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帶來400場藝術展演,呈現臺灣表演藝術豐沛的創意能量。  臺灣著名文化人龍應臺與臺灣「優人神鼓」鼓樂團共同演出《遊唱詩人》揭開藝術節序幕。
  • 以創意孵化夢想 盤點臺灣地區別具特色的文創園區
    (贏商網報導)有句電影臺詞說,文創產業「就像漆黑夜裡的螢火蟲」,總是那麼光彩奪目,隨時能夠給人帶來創意的驚喜。而臺灣文創園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臺灣,「文創」是一個既高大上同時又可以非常接地氣的詞語。臺灣的文創產業覆蓋了吃、住、遊、購、娛、休閒體驗等多個門類,已經構建了完整的產業體系。   為何在臺灣,創意可以如此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