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是古人對湖州良好人居環境的讚譽,也是今日湖州的寫照。記者近日跟隨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團來到江南水鄉——浙江省湖州市,探尋這裡垃圾分類的先進經驗。
「一共有10戶人家,有7戶人家進行垃圾分類,有3戶不分。那這7戶看到自己辛苦分類好的垃圾被另外3戶人家給破壞了,久了也就不再分了。」這是翰林世家小區在實施以「三站三定二進樓」為核心的生活垃圾精準分類模式之前經常出現的場景。
翰林世家小區內垃圾分類的氛圍布置
翰林世家小區隸屬於湖州市南太湖新區仁皇山街道五社區。2017年以前,小區樓下擺放了紅、黃、藍、綠4色垃圾桶,希望居民能夠主動將垃圾進行分類。但居民參與意識不強,常將垃圾無差別丟棄,這成了小區精準分類的難點。
2017年12月開始,湖州在南園二期等4個試點小區實施「三站三定二進樓」精準分類試點,開創湖州的垃圾分類 「南園模式」。「三站三定」指的是定期輔導的綠色環保站、定人督導的易腐垃圾收集站、定點收集的大件廢棄物中轉站,「二進樓」指的是輔導員進樓進行精準分類跟蹤輔導,專管員進樓道每天驗收易腐垃圾分類質量。
愛家物聯智能分類設備,包括智能可回收四分類箱、積分兌換機、有害垃圾回收箱
2018年8月,翰林世家小區效仿推行「南園模式」。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由居民自行投放到綠色環保站內,建材家居等大件垃圾由居民投放至大件垃圾中轉站,剩下的易腐垃圾則成為了關注的焦點。
「垃圾分類最難的就是溯源。」湖州市垃圾分類辦宣傳培訓組組長盧彬斌談到,「居民們的主要垃圾就是易腐垃圾,為了責任到人,追根溯源,我們設立了專管員。」
家庭垃圾精準分類情況公布表,小區居民分類情況一目了然
湖州市政府出資為每個試點家庭提供一個放在家門口的小桶,要求居民每天在規定時間前把易腐垃圾放在桶裡,由專管員到每家每戶現場拆驗後,再投放至易腐垃圾收集站。1名專管員需要管理400戶的居民。
「這樣做是為了培養居民正確垃圾分類的意識。」盧彬斌告訴記者。如果易腐垃圾裡面混了一張餐巾紙或者一個塑膠袋,專管員會在App上告訴居民垃圾不被收集的原因,要求居民進行準確分類之後再放到門前小桶。經過幾次糾正,居民垃圾分類的能力不斷增強。
愛家物聯運營專員為參觀團講解智能分類設備的操作方式
同時,小區門口擺放一個展示牌,每家每戶垃圾分類的情況會定期公示在展示牌上,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家庭會有小紅旗。小區沈女士告訴記者:「孩子們放學回來都會站在這塊展示牌前,看看自己家有沒有得到小紅旗,相互進行比較。」
為了讓居民更好地做好垃圾分類工作,翰林世家小區還會根據居民每日是否正確投放易腐垃圾,贈送相應積分。據了解,翰林世家小區今年8月共計送出積分10.27萬分,折合人民幣1027元,居民積分可用於兌換日常生活用品,也可以直接提現到支付寶。
社區活動室內,愛家物聯宣傳團隊組織小手拉大手·環保手工課,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宣傳垃圾分類
湖州市政府計劃對垃圾「溯源到底」,下一步可能將個人垃圾分類情況反饋給其工作單位,或與個人誠信制度建立聯繫。
據統計,截至今年8月底,翰林世家小區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達93%,日均準確率達97%。湖州三區三縣城區範圍內874個小區,67.8%的家庭已經實施了精準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