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九十年代的農村,幾乎家家戶戶的院子裡都養著幾隻雞,那時候村裡也沒有什麼好吃的,雞蛋就成為村裡人最主要的營養品。那時候村民們也不買小雞,一般都是找一些新鮮的雞蛋,用自己家的母雞孵一些小雞來飼養。
每年春季天氣變暖的時候,有些母雞就開始長時間趴在窩裡,並且體溫升高,就算用手碰一下它也懶得動,會發出咕咕的叫聲,有經驗的農民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時候母雞就可以孵小雞了,農村人俗稱「趴窩」。
這時候農民就會選擇一處比較安靜的地方,在筐子裡放一些麥稈,上面再鋪一層甘草做成半圓形像鳥窩一樣,然後去村裡找一些新鮮的雞蛋放進去,一般放15到20個雞蛋,放太多的話母雞會抱不住,還要防止老鼠偷吃雞蛋。
這時候「趴窩」的母雞看到放好的雞蛋和雞窩,就會乖乖的趴在上面,等21天的時候,雞蛋殼就會出現小洞,這時候就能看到裡面的小雞了,但是一定不能用手把雞蛋殼扒開。只能等小雞用嘴把雞蛋殼啄開,它自己就會慢慢從雞蛋裡出來了,這樣出來的小雞才健康。
一般情況下,只要時間到了,這些小雞都會自己啄破蛋殼出來的,也有一些小雞隻漏出腦袋自己卻出不來,這時候就需要人工輔助了,不過這樣出來的小雞一般都比較弱,甚至都長不大。而且時間到了,母雞也就不再趴窩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這種情況一般是溫度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找下的雞蛋本身有問題。
其實孵小雞最關鍵的還是選雞蛋,選雞蛋的時候必須找家裡有公雞也有母雞的,並且公雞母雞整天在一起混養的,這有這樣的雞蛋才是受精蛋。還必須是近兩天產下的新鮮的雞蛋,儘量選一些個頭比較大的,哪怕有一點裂縫都不行,但也要避免雙黃蛋。像超市裡買下的雞蛋一般是孵不出小雞的。
其實平時母雞下蛋與公雞是沒有什麼關係的,就算沒有公雞,只要母雞營養充足,到了產蛋的時候,母雞一樣會產下雞蛋,只不過這些雞蛋不是受精蛋,只有母雞和公雞交配後產下的雞蛋,才能孵出小雞。
很多人都不知道公雞是怎麼讓母雞完成受孕的,因為公雞和很多鳥類相似,並沒有交配器官,如果家裡養過雞的都知道,有時候公雞會追著母雞跑,追上後公雞就會站到母雞背上,像是在踩背一樣,此時母雞也會翹起尾巴積極迎合,這樣就完成了受孕過程。很多農村人把這種行為叫做「踩背」,也叫做「踩蛋」。
母雞受孕的這種行為也被一些學者稱之為「洩殖腔之吻」,意思就是像接吻一樣,公雞體力的精子就會流入母雞體內,只有經過公雞「踩蛋」之後,母雞產下的雞蛋才能孵出小雞。一般精子在母雞體內會存活一周左右,也就是說這幾天內產下的雞蛋都能孵出小雞。
等小雞孵出來之後,母雞就會帶著小雞去覓食了,這時候的母雞也是最兇的,連狗都不怕,甚至還會公雞人類,這種行為也是為了保護小雞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