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隨著青海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馬鈴薯種植的面積和規模不斷擴大,但是表現出來的病蟲害問題更是日漸突出。近些年,為提升馬鈴薯種植效益,重視馬鈴薯病蟲害防治工作,逐漸被農戶提升科學種植管理的議事議程。文章就幾種常見病蟲害的流行及防治措施,一一做匯總闡述,要點性知識以供參考和借鑑。
1 晚疫病
1.1 流行特點
屬典型真菌性疾病,最常見7~8月份氣溫高、雨水充沛季節。青海本地馬鈴薯晚疫病發病率較高,導致的經濟損失較大。此病流行部位多見葉子,在葉緣、葉尖等處有淡褐色的病斑,病斑周圍有暈圈,隨著周邊空氣溼度的增加而增大。待到空氣乾燥後,葉子開始枯萎。除葉子外,葉柄、莖部同樣會受染。
1.2 綜合防治
播種用脫毒馬鈴薯,播前做好種薯處理,用雲可溼性粉劑或百思特可溼性粉劑,浸泡10~15 min,晾乾後播種。嚴格栽培管理,用土質疏鬆、排水好的地段播種,注意及時排灌,控制氮肥用量,對降低此病感染效果不錯。化學藥劑防治,發現及時,用濃度72%的百思特可溼性粉劑,每次600~800倍液。或者,用雲生,每次600~800倍液噴施,控制病害效果不錯。
2 黑莖病
2.1 流行特點
此病為細菌性疾病,患病部位集中在莖葉或薯塊上。當有幼苗感染此病時,會出現節間縮短、植株矮小,或者葉片上卷、莖部變黑,最終整株馬鈴薯萎蔫而死的情況。馬鈴薯的種薯感染此病,則會腐爛成黏團狀而不發芽,或者剛發芽就會爛在土壤中而不能出苗。
2.2 綜合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注意單株選優,建抗病留田種。早期,整薯播種時,或者用芽栽。曬種殺菌,嘗試用草木灰拌種,淘汰帶毒種薯。適時安排早播,控制田間溼度,及時排水,嘗試覆膜提升地溫,以刺進種薯早出芽。加強田間管理,有病株及時清理。合理輪作輪茬,減少單地塊重茬種植。收穫後的種薯,嚴格把關入窖關,控制窖內溫溼度,對控制此病的效果不錯。及時發現病株,及時噴施濃度0.1%的硫酸銅溶液或氫氧化銅溶液,能很好控制住此病。
3 環腐病
3.1 流行特點
馬鈴薯的環腐病是細菌性的維管束病害之一,其發病率高達30.0%~40.0%,危害尤為嚴重。基本特徵為:多發生在馬鈴薯的花期,從根部葉片開始,並由下向上傳染,直到感染整株。病發初期,葉脈由綠變黃,並逐漸變枯,直至整株馬鈴薯倒伏而死亡。
3.2 綜合防治
早期用抗此病品種,比如:下寨65、青薯168等,抗病效果均不錯。實施繁育無病種薯,無特殊要求時,建議用小整薯播種。切塊留種,用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刀具,能很好控制此病發生。
4 病毒病
4.1 流行特點
馬鈴薯病毒病常見的有以下3種:花葉型、壞死型、卷葉型。花葉型病毒病馬鈴薯的葉面葉綠素分布不均勻,葉面黃綠相間或者濃綠淡綠相間,嚴重的情況下葉片縮小,整株馬鈴薯會矮化。壞死型病毒病馬鈴薯的葉片與枝條的莖部產生褐色的壞死斑,嚴重的情況下,馬鈴薯的全部葉子枯萎而死。卷葉型病毒病馬鈴薯葉片自主脈或者沿主脈向內翻轉而逐漸變硬,嚴重時馬鈴薯的葉子呈現筒狀。
4.2 綜合防治
播種用耐病品種,像是:東農303、大西洋、青薯2號等等,抗病效果均不錯。此病為蚜蟲攜病毒所致,注意田間除蚜。改善田間管理,流行初期,用40%克毒寶可溶性粉劑,每次1 000倍液。或者,用7.5%克毒靈水劑,每次500倍液,均勻噴施,防病效果不錯。
5 地老虎、蠐螬、螻蛄等
5.1 流行特點
地老虎,成蟲危害小,幼蟲危害大。幼蟲期間,啃咬苗與地面結合處,導致整株死亡。蠐螬,咬事馬鈴薯的塊莖、嫩根等處,造成整株營養水分補給不足。而且,在塊莖被啃食後,會影響株體品質,而降低經濟價值。螻蛄,地下挖洞,導致株體營養補給不足,使其透風而缺水。秋季,啃咬馬鈴薯,可傳播腐爛菌而造成整株死亡。
5.2 綜合防治
馬鈴薯秋收後,結合深翻、深耙等作業,破壞幼蟲土壤環境,以控制蟲害繁殖數量,降低此病的影響。注意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理田間雜草、雜物,能將繁殖蟲卵帶出田間,優化田間種植環境。加強田間管理,及時化學殺蟲劑噴施。用甲基異柳磷,每次200 ml拌種溝施,防治效果不錯。翻耕時,調配好毒土,播撒在土壤中,誘殺蟲害。或者,馬鈴薯灌根,以清殺地下害蟲。可用濃度40%辛硫磷,每次1 500~2 000倍液,用於苗期根部灌注,防治效果不錯。
6 蚜蟲
6.1 流行特點
此病對馬鈴薯的危害體現在:第一,直接啃食莖葉、花芽,導致葉子受損而影響光合作用。第二,傳播病毒。尤其在啃咬過程中,將病毒傳播給健康植株,導致馬鈴薯大面積減產。
6.2 綜合防治
合理輪作,遠離有病毒殘留田間,是控制此病的關鍵。此病發現及時,流行初期用濃度5%氧化樂果乳油,每次500~1 000倍液。或者,用濃度10%的氯氰菊酯乳油,每次2 000~4 000倍液,稀釋均勻後噴施,防控效果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