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馬裡蘭州沿海頻繁出現大閘蟹,當地發出「大閘蟹緝捕令」,呼籲居民一起抓大閘蟹,記錄捕捉地點,告知研究中心。據美媒報導,大閘蟹入侵性強、喜歡穴居,一旦侵入某地,將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破壞性影響。中國網友表示:說吧,要吃成幾級保護動物?
(網絡圖)
這幾天,一份網上通緝令引起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
通緝令是這樣的:
這可不是PS的,而是美國馬裡蘭州安奧蘭多郡公共事業處發出的「通緝令」:要求民眾們幫忙抓捕神秘物種——大閘蟹。
據報導,大閘蟹的英文名為「mitten crab」,因蟹鉗部分的絨毛而得名。大閘蟹極具侵犯性,或可危及生物鏈包括其他蟹種、貝類、魚類等其他物種的生存,其穴居性也易導致堤岸損壞和阻塞排水系統,因此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馬裡蘭州安奧蘭多郡公共事業處發出「通緝令」指出,大閘蟹於80年代在北美出現,最近幾年卻在美東切斯比克灣頻現,不僅引起生態學者關注,對仰賴藍蟹漁獲的切斯比克灣區的地區經濟,也是一大威脅。
據悉,大閘蟹顏色與藍蟹不同,呈現淺棕色或橄欖綠,最大可達4英寸(約合10釐米),淡水河域或海水皆可存活。
馬裡蘭州安奧蘭多郡公共事業處提醒民眾,一旦捕獲大閘蟹,千萬別丟回海中,應將其冷凍、照相,連同照片和詳細捕獲地點一起向史密森尼生態研究中心舉報。
說到這裡,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要是讓中國人去,可能大閘蟹就變成這樣了。
(網絡圖)
對此,中國網友可急壞了,大家仿佛已經看到了各自眼中的鍋。
不過話說回來,國外倒是經常發生這種讓中國吃貨著急的事兒!
德國小龍蝦泛濫
德國小龍蝦泛濫成災,政府鼓勵民眾開吃。從去年夏天開始,德國首都柏林就被一群張牙舞爪的小龍蝦「攻陷」了。
(網絡圖)
夏天雨量增大,水面上升,小龍蝦在河流洞穴中的家被淹了之後,就都爬了出來,這群長達15釐米的不速之客,在當地的公園裡「橫行霸道」無視來往的行人,甚至還在鄰近的西班牙駐德國大使館門前聚眾「遊行」,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廣泛關注。
而根據德國的相關法律法規是禁止捕捉、燒烤這種小龍蝦的,於是很多人致電德國自然保護聯盟(NABU)希望有人能來管管。
德國柏林動物管控部門也採取了行動,他們在公園捕殺了3000隻小龍蝦。之前還引入了專以小龍蝦為食的魚但收效甚微。
等下,就3000隻小龍蝦?這在中國,根本不是事。
丹麥生蠔泛濫求助
丹麥的海岸被一群入侵生蠔統治了!它們在丹麥沒有天敵,在海岸邊肆意瘋長!想下水遊泳的人得穿著鞋才能跨過它們!不僅如此原本丹麥本土的Limfjord生蠔也被它們擠兌死了!
更重要的是,丹麥官方呼籲丹麥人民去海岸免費拿生蠔回家吃,但是,根本沒有多少人去拿,因為他們完全不愛吃生蠔!
(網絡圖)
看來這個世界還是需要中國人去拯救啊!
【延伸閱讀】
德國的大閘蟹之患
德國也曾面臨著大閘蟹泛濫成災的困擾。來自中國的大閘蟹早在1900年就開始「移民」到歐洲。1912年,德國首次有官方報告說,發現了這種中國特有的大閘蟹。1933年,德國科學家調查後認為,大閘蟹是通過商船的壓艙水從中國「移民」到歐洲的。
大閘蟹「橫行」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德國的易北河和哈維爾河,其中易北河全長750公裡。
每逢盛夏,生活在易北河等水域裡的成熟大閘蟹開始展開「地毯式」遷徙,不遠千裡地遠上北海,為翌年春天的傳宗接代做好準備。
這些每天能爬行12公裡的「裝甲動物」還善挖洞穴,破壞水壩。它們還會毀壞捕魚工具,吃掉漁網裡弱小的魚蝦。
甚至,一些工業基礎設施也成為它們的破壞目標。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稱,僅在德國大閘蟹造成的損失已高達8000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為6.4億元)。
以前,德國漁民對付大閘蟹的繁衍,主要是把捕撈來的螃蟹用於製造肥皂或動物飼料,或者簡單地將它們大量殺死,但效果並不明顯。
後來,路德維希魯斯特一帶的漁民成為第一批開始「吃螃蟹」的人。他們定期向愛好美食的中國、越南家庭以及亞洲超市、餐館出售大閘蟹,每公斤能賣到5至8歐元。
如今,很多德國的漁業公司和漁民都開始做這門生意,多少還能緩解夏季蕭條的漁業行情。
2013年9月,某電商就以「百年移民,一朝回歸」的標籤開始出售德國大閘蟹,儘管由於沒有具備對華出口資質最後被取消,但是從團購僅3天就賣出了30多萬隻足以看出市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