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4 05: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時光無情亦有情,百轉千回尋尋覓覓之中,總有一抹亮色鑲嵌於記憶深處,任歲月漂洗,依然鮮亮如初。上海路——這條島城著名的學府路,歷經百年沉澱,至今散發著清幽的芬芳。
上海路是一條南北走向的馬路,長約1000 米,遠遠望去,道路兩旁梧桐樹影婆娑,清風拂面,不時有琅琅讀書聲,讓人清音悅耳。座落於上海路7號的青島第九中學,就是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禮賢書院。清末年間,由德國傳教士尉禮賢創立,並以其名字命名,並依此為中心,尚德、文德學校為兩翼,形如展翅的鳳凰飄然欲飛。正可謂「欲招鳳凰來,先栽梧桐樹」。1901年6月20日,這裡迎來了第一批學生,此後一個世紀,禮賢書院聲名遠播。
跨入禮賢書院的大門,正對著帶有閣樓的二層磚木結構,總建築面積約800平米,中國傳統構造與西式風格渾然一體,很好地詮釋了書院獨特的辦學風格:既傳授西式土木工程等新學科,又不排斥儒家經典對心靈的滋養。在晚清國勢頹敗西風勁吹的大背景下,禮賢書院卻虔誠地放下身段,表達對這個文明古國傳統文化由衷的敬仰與傾慕。
或許,要佐證「龍鳳呈祥」的美好寓意,1905年,尉禮賢夫人尉美懿在這裡開設了美懿書院,設有家政、縫紉、美術、烹飪四種學科,專門招收女生入學,這是青島地區第一所女子學校,後改為私立文德女中,即後來的青島八中。
據史料記載,解放前,上海路曾經發生一次轟動全國的事件,即:「費筱芝慘案」。事件的主人費筱芝是青島文德女中的教師,因張貼反「甄審」運動標語,1945年12月16日被國民黨軍警槍殺於街頭,20歲的芳華就此凋零。為此,在中共青島黨組織的領導下,青島十餘所中小學舉行罷課,全市迅速掀起聲勢浩大的抗議聲浪,這次大規模學生運動,波及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百多年過去了,禮賢書院目睹了一個時代的巨大變遷,亦為人才輩出的名校做了一個生動的註解。說來難以置信,學校先後走出以王大珩為首的九位共和國院士,被外界親切地譽為「院士的搖籃」,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才。
與禮賢書院一牆之隔,就是位於上海路9號的上海路小學,同樣走過了百年漫長的時光。
漫步校園之中,紅色的薔薇綴滿鐵藝的柵欄,綠色的藤蘿沿牆攀升。上海路小學初為教會學校,1920年由劉壽山創立,後改為「膠澳商埠中華基督教私立尚德小學校」,取「尚志」「養德」之意。1952年與私立鸞臺小學合併,同年12月更名「青島上海路小學」,此後沿用至今。
走在上海路,不經意回頭一瞥,百年浸潤的文脈不動聲色立於身後。
在曾經的禮賢書院、文德女中、尚德小學門前,長達幾百米的距離內,篆刻《弟子規》、《朱子格言》、《增賢廣文》內容的經文遍布馬路兩側,時有詩詞名篇點綴其中,街頭的石凳、條幾,亦是刻下了治學持家的古訓,雋永的文字跨越時空,仍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在這裡,新與舊,紛繁與素雅,交織在一起,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染上一身書卷氣,而心生肅敬。
掃碼看原視頻
↓↓↓
(來源:在市北app)
猜你喜歡
原標題:《老街尋蹤:書香上海路》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