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山仔水庫雄姿。
東南網8月2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冰)敖江是福州的二水源,航道總長138.6公裡,其中連江縣境段77.5公裡,兩岸青山環繞,碧波蕩漾。每天,來自敖江的一汪汪清水,從「閩都水塔」——連江山仔水利樞紐流出,奔向福州的千家萬戶。
上世紀90年代,第一代「山仔人」發揚艱苦奮鬥、幹事創業、改革創新的「山仔精神」,前後歷時近10年,用100萬元撬動了一個2億元大項目,建成了具有供水、防洪、灌溉、發電四大功能的山仔水利樞紐,20多年來造福著連江乃至福州的數百萬群眾,每天向福州市區供水30萬噸、向連江及可門工業區供水15萬噸。
近年來,連江縣發揚「山仔精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生態文明建設,走綠色發展之路,取得積極成效,榮獲「全國生態縣」「省級森林縣城」「中國溫泉之鄉」等稱號,助力敖江畔崛起綠色新城。
發揚「山仔精神」
用100萬元撬動2億元項目
山仔水庫位於連江縣潘渡鄉,水清岸綠、河暢景美,宛若世外桃源。可在20多年前,這裡的水土難以養人。每逢颱風,敖江兩岸村莊都會被淹,大水會漫到下遊的縣城。
後來,距福州市區近、水質優良的敖江被確定為福州第二供水源。1991年7月,連江縣山仔水利樞紐工程批准立項。「這是福建第一家、全國第二家國家項目由縣級政府承辦的工程,意義重大。」原山仔水利樞紐調度中心主任林時武說,最初的啟動資金只有100萬元,工程預算高達2.03億元。
100萬元怎麼「撬動」2億元項目呢?連江舉全縣之力,發出了「一切想著山仔、一切為著山仔、一切服務山仔、一切服從山仔」的口號。
為了解決資金難題,山仔工程建設指揮部向海內外僑胞募集,發行山仔債券,向銀行貸款,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山仔工程更是得到了省和福州市的大力支持,省政府把山仔工程列為省重點項目,市政府撥款1300萬元。時任福州市主要領導三赴山仔,現場辦公,解決難題。
第一代「山仔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住民房,吃芋頭,啃鹹魚,用汗水寫就「山仔精神」。
靠著3年多的不懈努力, 1995年10月,一期工程完工。之後,工程建設者們又投入到山仔水利樞紐組成部分——塘坂水庫的建設。2001年,塘坂水庫完工。
踐行「兩山」理論
讓一汪清水通福州
山仔水庫總庫容1.76億平方米,具有防洪、供水、發電和生態灌溉四大功能,並擔負著下遊7個鄉鎮和兩大開發區近30萬人防汛的重要任務。自建成以來,水庫充分發揮了調控作用,削峰率可達30%,並通過了莫蘭蒂、鯰魚等颱風「大考」。
得益於此,敖江兩岸村莊被淹很少發生,當地群眾及水庫移民也過上了新生活。如今,山仔水利樞紐是福州二水源和連江縣飲用水水源,更為「千億園區、億噸大港」的連江可門港注入「經濟活水」。
「從2003年開始,塘坂水庫向福州市區供水,如今已從日供水15萬噸增至30萬噸;2005年,塘坂水庫向連江縣城及可門港日供水15萬噸。」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規劃,未來將向福州市區日供水70萬噸,向連江日供水60萬噸,遠期還要向馬祖供水。
「為了實現『一汪清水通福州』,山仔水庫和塘坂水庫堅持做活生態文章,做好水源地保護工作。」山仔水力發電廠楊世英介紹說,早在2010年,水庫就開始實行流量管理,保持下遊的生態平衡;同時落實「湖長制」,聘請專業保潔團隊,做到垃圾不落地、汙水集中治理,形成了「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三級處理模式。
與此同時,水庫年年開展增殖放流,有效抑制藻類生長,確保綠色安全穩定供水。2017年,山仔、塘坂兩座水力發電廠獲得了全國首批綠色小水電站稱號。
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敖江水源保護地,山仔水庫建成後,小滄鄉積極謀轉型,鞏固提升生態建設成果。目前,小滄鄉已建成汙水處理廠3座、人工溼地14座,日處理生活汙水350噸。
如今,小滄鄉已是國家級生態鄉,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成為連江乃至福州的「綠色寶庫」,吸引中華秋沙鴨、蛇雕等珍稀鳥類流連。
近年來,連江縣發揚「山仔精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走綠色發展之路,取得積極成效,榮獲「全國生態縣」等稱號,已獲評2個國家4A級景區。同時,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產業發展中,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工作入選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典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