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清廷授勳的德國炮艦:傳奇炮艦伊力達斯號的前世今生

2020-12-15 朝文社社長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喀爾拉

1840年,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國門。自此之後的近一百年間,無數列強的艦艇輪船都曾出入於中國的近海內江之中。外國艦船隨意出沒於我國海域內本是一種不願提起的恥辱,但卻有一艘德意志帝國的「伊力達斯」炮艦載入了中國的史冊,甚至清廷都為其船長與水員頒發了雙龍寶星勳章,上海也曾有著紀念本艦艇的雕塑。「伊力達斯」號究竟做了什麼可以獲得如此殊榮?而這艘炮艦又與中國有著怎麼樣的不解之緣?

一、前世

經過1870年—1871年的普法戰爭,德意志帝國建立。作為新生的工業國家,德國需要廣闊的殖民地為其提供原料、市場、勞動力。而當時世界基本已被列強瓜分完畢,在沒有能力掀起一場殖民地的大洗牌時,德國只好自己去尋找一些還未被佔據的偏僻島嶼,而紐幾內亞和太平洋群島則成為了它的目標。而對於殖民這些化外之地來說,大型軍艦完全沒有用武之地,反而在普法戰爭中就大顯身手的小型炮艦成為了最合適的幹預落後地區的武器。「伊力達斯」號所屬的「狼」級炮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伊力達斯」號在1878年於但澤下水,此炮艦重560噸,長155英尺。可以稱為炮艇中的「小個子」。而它那142馬力的發動機可以使炮艦最高速度達到8節。這樣的性能足以承擔警備、保護殖民地的任務。除去蒸汽動力,「伊力達斯」號還是一艘三桅杆帆船,這使得航行中缺乏燃煤也不再是個問題。為了在使用風帆時最大化減少阻力,它的螺旋槳還可以懸掛起來,設計十分巧妙。同時,它還由兩個125毫米和兩個87毫米後膛炮、兩個37毫米速射炮全副武裝著,船上可以攜帶85名船員。

在來到中國前,「伊力達斯」號曾在東南亞的加羅林群島服役6年,完成了在該地區與西班牙的競爭。1886年,在回到德國接受改裝後,「伊力達斯」號回到遠東地區,在中日韓三國展開了忙碌的貿易保護與炫耀武力的作業。這種快速而火力迅猛的炮艇同樣適合在半殖民中國使用,當時在長江上耀武揚威的,主要就是這樣的炮艦。「炮艦外交」也因此得名。1891年,它還與法國艦艇合作保護長江上的西方貿易。而三年後的中日甲午戰爭則讓「伊力達斯」號炮艦第一次為國人所知

1894年7月25日,英國怡和公司商船高升號為清政府運輸士兵和軍火輜重,駛入豐島海域。日本軍艦浪速號在兩國還未宣戰的情況下,突然開炮,擊沉了沒有武裝的高升號運輸船。運輸船上的大批清兵落水,日軍不僅不予救援,還開槍射殺毫無抵抗能力的落水兵丁。而當時高升號上的德籍顧問漢納根及百餘兵丁、船員鳧水至附近的夏巴臬爾島。適逢「伊力達斯」號、法國「獅」號兩艘炮艦及英國「海豚」號巡洋艦經過該水域,三艦迅速施救,最終,「伊力達斯」號出力最大,救下清兵百餘人

事後,為感謝「伊力達斯」號對遇難官兵的援救,李鴻章奏請清廷,為船長頒發了二等第三雙龍寶星勳章,其他有功船員也獲得了不等的雙龍寶星勳章。從此以後,「伊力達斯」號便在船頭懸掛上了寶星樣式的裝飾品以示紀念,而「伊力達斯」之名也進入了中國檔案的記載之中。

當然,「伊力達斯」號並非從此就成為了中國人民的朋友,它仍然在遠東執行著德國賦予它的任務。甲午戰後,臺灣被割讓,臺灣島上掀起了大規模反抗日本侵略的起義暴動。為了保護德國人的生命財產,「伊力達斯」號奔赴臺灣,在這次戰鬥中,它炮擊了中方的駐防部隊

服役了近20年的「伊力達斯」號最終沒有在戰爭中沉沒,反而倒在了一次颱風之中。1896年6月23日,它在山東榮成成山頭海域遭遇颱風,「伊力達斯」號以最大馬力避開近岸淺水區的珊瑚礁,但它的桅杆全部斷裂,最終在午夜,「伊力達斯」號觸礁沉沒,船上的88名船員僅有11名倖存。所有軍官,包括船長,全部遇難。

在「伊力達斯」號上發生的災難震驚了整個德意志帝國,自從即位以來就強調要建立一支強大海軍的威廉二世對這艘傳奇炮艦的隕落十分惋惜。為了紀念這艘航行了數十萬海裡,培養了無數德國海軍軍官與士兵的老炮艦,德國民眾籌款在中國上海與德國基爾建立了桅杆狀的紀念碑

二、今生

在第一代「伊力達斯」號沉沒一年後,德國但澤造船廠建造了第二代「伊力達斯」號炮艦。相比第一代,第二代的「伊力達斯」號炮艦全面升級。它長214英尺,重1048公噸,配備三臺三段膨脹蒸汽發動機與四臺燃煤鍋爐,在此動力驅動下,最高時速可達14.8節。在武器配備上,第二代「伊力達斯」號可搭載乘員130人。船上裝備4門8.8 cm SK L/30炮,6門 37mm Hotchkiss-Kanone機關炮。

1898年12月1日,第二代「伊力達斯」號炮艦正式加入德國海軍。它同第一代一樣被派遣到遠東地區執行任務。此後不久的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在運動中,德國公使克林德遭到刺殺,德皇威廉二世為了報復,派遣大量軍隊加入聯軍,準備鎮壓義和團運動,而第二代「伊力達斯」號也在其中。在第四次大沽口炮臺之戰中,第二代「伊力達斯」號是率先進入海河的列強艦船之一,它與大沽口炮臺展開了激烈的炮擊戰,並協助英國魚雷艇繳獲中國的德制魚雷艇,掩護了德奧英意陸戰隊登陸作戰。在戰後,「伊力達斯」號因為作戰英勇,其形象被德國雕刻在了戰後發行的「1900年大沽炮臺」紀念章上。

不過,第二代「伊力達斯」號也沒有得到「善終」。在激烈的大沽口之戰中倖存的「伊力達斯」號在中國繼續執勤了14年,期間大多在山東青島的德國租界停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歐陸戰事吃緊,「伊力達斯」號及其姊妹艦和部分德國海軍士兵負責保護青島的租界。但是,由於中、日接連對德宣戰,德國又無暇向遠東派遣援軍。青島的留守部隊成為了日本眼前的肥肉。1914年末,英日組成聯軍進攻青島,而只有數千人留守的德國豈是對手,經過數周的戰鬥,德國最終戰敗,為了不讓軍艦被繳獲,德國海軍將所有停留在青島港內的軍艦鑿沉。最終,一代傳奇炮艦「伊力達斯」號於1898年9月28日自沉於青島,而坐落在上海的紀念第一代「伊力達斯」號的紀念碑也在1918年12月被仇恨德國的法國人砸毀。這艘與中國有著諸多緣分的炮艦在中國最後一絲的痕跡也被抹去。

後記

「伊力達斯」號在可以說是德國殖民的標誌,無論是炮艇本身,還是在上海建設的紀念碑都為在華德人所津津樂道。被清廷授勳、與颱風抗爭、炮擊大沽口的「伊力達斯」號炮艇在他們眼中是一個活生生的傳奇。但最終,這份特殊的文化記憶由於德國勢力在中國的衰退消失殆盡。時至今日,國人已經完全遺忘了曾經有這麼一艘與中國有著種種緣分的外國軍艦。我們不需要為「伊力達斯」而惋惜, 「伊力達斯」號只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趣事逸聞,畢竟它本質上只是一個德國在華殖民的工具,我們無需為它投入什麼感情。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海軍四易其主的傳奇炮艦「利綏」號!
    「利綏」號炮艦是民國時期海軍中一艘歷經滄桑的軍艦,不僅歷經兩次世界大戰,還四次更改旗幟。不過「利綏」號的原身是德國的「祖國」號炮艦。 1904年,為了保護其在中國內河的特權,德國特意建造了這一艘內河炮艦。
  • 一艘效力過五個政權的炮艦:民國海軍「利綏」號
    一生效力過五個政權——民國海軍「利綏」號炮艦的傳奇經歷在民國海軍的序列裡,有過這樣一艘軍艦,它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效力過五個政權,曾被飛機炸沉過,被打撈修復後又繼續服役,且服役時間長達40餘年。它就是民國海軍「利綏」號炮艦。
  • 商船改裝的炮艦為何能擊沉雪梨號巡洋艦,關鍵的魚雷是誰發射的?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九日黃昏,澳大利亞著名的「雪梨號」巡洋艦與德國的「鸕鷀號」炮艦在澳大利亞西部近海發生激戰,結果,兩艦同歸於盡。奇怪的是,在這次交戰中,澳大利亞「雪梨號」巡洋艦上的六百四十五名官兵全部陣亡,而德國「鸕鷀號」炮艦上的官兵卻得以逃生?!
  • 德軍小炮艦與甲午戰爭:救下高升號百名落水者,卻又炮轟清軍炮臺
    事實上,出現在甲午戰爭和大沽口之戰的「雞貂」號(SMS Iltis),是兩艘不同的德國炮艦。但在中國近代海戰史中,兩艘「雞貂」號炮艦都是重要事件的見證者。本篇文章,主要介紹第一艘「雞貂」號。「雞貂」號小炮艦——德國海外殖民擴張的先鋒德意志第二帝國在1871年正式成立後,也開始了自己的海外殖民擴張,德國海軍自然成了遠徵的先鋒。但是與英國和法國不同,德國缺乏遠洋軍艦的建造經驗,也沒有太多的財力,所以德國海軍在殖民第一線投入的軍艦多數為幾百噸的炮艦。「雞貂」號就是其中最活躍的一艘。
  • 派軍艦「炮艦外交」,去拉美護僑
    在海戰慘敗後清廷下定決心,組建一支真正的海軍而不是只有大船沒有好兵好武器的靶子。海圻號、海天號就是清廷後續購買的43艘軍艦中最強的兩艘。這兩艘軍艦可是經歷不一般;八國聯軍中只出兵85人義大利很後悔沒出兵佔領中國的港口,在1899年的三門灣事件中,歐洲大國義大利派出三艘軍艦打算效仿英法進行炮艦外交維繫清朝政府「租借」三門灣給義大利。
  • 雪珥:利益棒指揮下的炮艦外交
    2  作為炮艦外交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中國也曾經努力想去成為炮艦外交的主動實施者。堪稱成功的一次炮艦外交,就是1910-1911 年,並且是在美國人的建議下,咬牙雄起一次。  1910年年底,墨西哥爆發革命,一片動蕩,華僑再度成為動亂的犧牲品,共有300多人遇害,財產損失高達百萬元,居各國居墨僑民之首。
  • 歷經磨難服役百年的北洋「操江」號炮艦
    最近,至今為止已在海軍服役105年的俄羅斯「公社」號潛艇救援艦,在黑海與友艦一起訓練的報導再次見諸網絡,引起網友關注。其實,翻開中國海軍發展史,同樣也有一艘歷經磨難服役百年的艦船,它就是清朝江南製造總局建造的北洋艦隊「操江」號炮艦。
  • 大清末期的炮艦外交:6艘戰艦來家門口,巡洋艦隊懟回去
    【話說軍世】大清後期是中國近代百年屈辱的開端,其深層次原因還是封建體制導致的積貧積弱,和落後於時代造成的,不過其實在大清末期的炮艦外交上,還是有一些精彩「片段」的,只是被整體的衰敗中,這點精彩是在作用不大。
  • 你不知道的歷史:澳洲900噸炮艦,參加八國聯軍,來華耀武揚威
    在英國艦隊中就有一艘澳大利亞的軍艦——「保護者」號(Hmas protector)。圖片:曾經跟隨八國聯軍侵華的澳大利亞「保護者」號炮艦。其實,當時的澳大利亞也正好處於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的重要階段。所以,從時間上算,參加八國聯軍的「保護者」號炮艦還不能算是獨立的澳大利亞的代表,只能夠算是大英國協部隊的一員。圖片:來華參戰的澳大利亞「保護者」號炮艦的船員。1882年7月,南澳大利亞議會兩院提出動議,要求建立一支海軍力量,建造一艘巡航型戰艦,能夠保衛當地的海岸線和港口。
  • 諾夫哥羅德號圓形戰艦,黑海的護衛者,戰鬥民族的奇葩淺水重炮艦
    俄羅斯海軍的答案是「諾夫哥羅德」號圓形鐵甲艦。黑海北岸的水深非常淺,一般來說吃水深度超過四米的船隻都無法進入,這就要求了在黑海執行近岸防禦的艦船吃水必須很淺,通常這意味著很小的排水量,但是諾夫哥羅德號劍走了偏鋒,使用了極其罕見的圓形船體,增大了水面接觸面積而減小了吃水深度。
  • 炮艦時代已經過去,別再打腫臉充胖子了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多名日本政府相關人士5日透露,英國海軍最快明年初,將向包括衝繩縣等南西諸島周邊在內的西太平洋,長期派遣以最尖端航空母艦「伊莉莎白女王」號為核心的航母打擊群。英國海軍「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有專家認為,「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剛投入部署就不遠萬裡跑到亞太地區,拼湊出一個航母艦隊來炫耀武力,這根本就是打腫臉充胖子,得不償失的事。
  • 晚清三次「炮艦外交」,次次振奮人心
    其實,歷史並非如此,晚清政府也有對外強硬的時候,也敢於搞所謂的「炮艦外交」,迫使對手屈服,從而維護國家利益、民族尊嚴!第一次:炮指長崎,迫使倭奴屈服。自從大漢王朝建立之後,中國就習慣於以盟主之身份號召東亞,成為規則的制定者和秩序的維護者。
  • 海外網評:美國政府「數字炮艦政策」先傷了自己人
    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名行「數字炮艦政策」,不僅拿不出中國企業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任何證據,還直接威脅了美國員工的「生存安全」,更讓世界對美國市場的「投資安全」產生憂慮。據美國科技新聞網站CNET報導,川普政府的禁令將導致TikTok公司1500名員工失去收入。
  • 為何錯過風帆炮艦時代
    這時候的明軍水師開始出現雙層甲板炮艦與單層甲板炮艦,並在側舷裝備西式火炮10~30門不等。英國人彼德·芒迪在珠江口就曾遇到一艘載炮28~30門的明軍雙層甲板炮艦和一艘10~11門火炮的單甲板小炮艦。▲珠江口明軍戰艦而對於明軍雙甲板炮艦記載最為詳細的當屬崇禎本《兵錄》,書中記載「焚寇之舩莫如火,碎寇之舩莫如炮,大抵舩宜極新堅為佳,大固好,亦不必太大,隨海上雙桅皆可用也。
  • 英公知:派炮艦讓中國賠錢!我國人笑了:忘了英海軍只剩6個球嗎
    一名英國公知在近日宣稱,英國官方應該為了疫情給該國造成的損失而找中國索賠,並且表示必要的時候可以向中國派出炮艦。用這種讓中國賠錢的方法給英國在疫情期間造成的損失付出「代價」,該英國公知直言要把炮艦和制裁擺在檯面上。針對這一則消息,中國網民不僅沒有生氣,反而都笑了。
  • 英國海軍哪來的底氣搞「炮艦外交」?以為現在還是1840年嗎?
    近日英國右翼公知道格拉斯·穆雷在12月5日的一篇文章中稱「英國政府應該為了新冠疫情給該國造成的損失而找中國索賠,並表示必要時可以向中國派出炮艦」。我們來看下面這張圖,這張圖是2018年7月英國「薩瑟蘭」號護衛艦在途經南海時的照片,該艦先後遭16艘中國海軍軍艦的跟蹤和圍堵。
  • 大清帝國最後的榮光時刻,海軍帶槍進紐約,「炮艦外交」護僑威懾...
    程璧光在紐約市政廳前即興發表英文演說後與蓋諾市長等人合影 那麼在「海圻」號訪美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大清帝國在經歷了「甲午海戰」慘敗後,李鴻章畢生心血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 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英國《每日電訊報》發表署名文章《「炮艦外交...
    2019年3月20日,英國主流大報《每日電訊報》紙質版和網絡版刊登劉曉明大使署名文章《「炮艦外交」損害和平》。全文如下:一個時期以來,總有一些西方政客炒作所謂南海「航行自由」問題,然後便以此為藉口,鼓吹要派軍艦到南海耀武揚威。
  • 甲午戰爭失敗,墨西哥殺害幾百華人華僑,為何最後卻屈服於清廷?
    因為畢竟甲午之後,清廷只是賠了些銀子,割了一點土地,清廷的整體部分還是很完整的,還是未來要跟日本打的。因此甲午之後,滿清實際上也是花了很多錢,購置了很多大艦巨炮的,而且這些軍艦在後來也是起到過作用。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弱肉強食的時代就是叢林法則,你手裡有槍別人才能尊重你,而大清的炮艦還真的是起到過那麼一點點的作用。
  • 清朝巡洋艦也曾遠赴英美,揚我軍威,進行「炮艦外交」
    「海圻號」是清政府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訂購的大型巡洋艦,1889年夏正式服役。它體形大,航速快,火力強,成為中國海軍的主力艦。「海圻」一名出自劉伯溫的「砉然長鳴驚海圻」詩句。1911年4月11日,「海圻」號巡洋艦統領程璧光奉清廷命率本艦赴英參加英王喬治五世的加冕典禮。程璧光(1861-1918),廣東香山人。曾參加過甲午海戰,後加入興中會,投身革命。民國成立後,任北洋政府海軍總長。後南下支持孫中山的護法運動,1918年在廣州被暗殺。在遠航途中,傾心革命的程璧光下令讓清兵都剪掉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