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效力過五個政權
——民國海軍「利綏」號炮艦的傳奇經歷
在民國海軍的序列裡,有過這樣一艘軍艦,它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效力過五個政權,曾被飛機炸沉過,被打撈修復後又繼續服役,且服役時間長達40餘年。它就是民國海軍「利綏」號炮艦。
「利綏」號炮艦原是德國「祖國」號炮艦。1904年,德國為了保護自己在中國內河流域的特權,專門製造了一級內河炮艦,這就是「青島」級炮艦,「祖國」號為「青島」級炮艦的第二艘。該艦排水量270噸,裝備有88毫米和50毫米火炮各1門,另配有3門機關槍,火力在各國的內河炮艦中較為強大。
該艦服役後,主要部署在中國長江流域。1914年8月一戰爆發後,為避免戰火蔓延到中國內陸,中國海軍將「祖國」號攔截在南京下關附近的長江上,要求其拆卸武器。德方本想將「祖國」號以虛假出售給秘魯作為商船的形式矇混過關,但因為英國駐華公使威脅將派英艦將其擊沉,迫不得已,德方將武器全部拆除後投入江中。
1917年中德斷交後,根據海軍部的命令,民國海軍第二艦隊沒收了「祖國」號炮艦,更名為「利綏」號,編入海軍第二艦隊,主要負責長江巡防。由於之前德方已將艦上的武器全部丟入長江,民國海軍重新為其配備了76毫米和47毫米火炮各1門,另配有3門機槍,火力與德國時期基本持平。
1929年,為響應國民政府「革命外交、收回國權」的號召,時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的張學良,採用武力強行收回當時為蘇聯掌握的中東鐵路部分管理權。導致蘇聯全面入侵我國東北,著名的中東路事件就此爆發。此時,已重新編入東北江防艦隊的「利綏」號炮艦奉命駐紮同江,防禦蘇聯阿穆爾河區艦隊。由於主力軍艦「江亨」號被調防富錦,相對其他商船改制的軍艦,火力猛、機動性強的「利綏」號和另一艘被接管的德制炮艦「利捷」號就成了此次防禦中的主力戰艦。
10月12日,蘇軍「紅色東方」、「孫中山」、「列寧」、「紅旗」等9艘軍艦抵達松花江口,開始全力進攻東北江防艦隊,中蘇海軍之間僅有的一次戰鬥正式打響。蘇艦首次炮擊便命中中方旗艦「利捷」號,緊接著「利綏」號上的76毫米前主炮也被擊毀,炮手4名和上士陳岱祥以及司號員都被炸飛,屍首無著。由於中方軍艦的火力完全不是蘇軍的對手,戰鬥很快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但此時中國海軍表現的十分英勇,並沒有絲毫的退讓,他們憑藉各種輕重武器猛烈的對蘇軍進行還擊,尤其以「利綏」、「利捷」號擔當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數次擊傷蘇軍軍艦,大量殺傷蘇艦甲板上的作戰人員。
但由於蘇艦的裝甲防護較好,艦體並未受到嚴重損傷。此時,多架蘇軍轟炸機加入戰鬥,「利捷」號不幸鍋爐艙中彈,起火下沉。「利綏」號仍然頑強奮戰,最終戰至艙面上僅倖存艦長黃勳一人,被迫退往富錦方向。此戰中方被擊沉4艘、俘虜1艘,僅剩重傷的「利綏」號脫離戰鬥。但10月末,「利綏」號也在蘇軍戰機的轟炸中,不幸中彈沉沒。戰後,「利綏」號被打撈出水,重新修復,成為了中蘇之戰後東北江防的唯一主力艦。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利綏」號上的火炮被全部拆卸移交給了馬佔山等抗日部隊。由於沒有出海口,江防艦隊的艦隻全部滯留在了松花江段,被日軍俘獲。「利綏」號原本被編入日軍內河艦隊,但由於艦況始終達不到日軍標準,後被轉送給新成立的偽滿洲國,編入其海軍江防艦隊,作為旗艦使用,仍然保留了原艦名。
此後「利綏」號參加了一系列對東北抗日聯軍的「討伐」,淪為了日本侵華的爪牙。1942年後,由於艦上的蒸汽輪機老舊不堪使用,該艦基本處於停航維修狀態,極少出海作戰。1945年被蘇聯紅軍強行掠走,蘇軍原計劃更換發動機後,作為巡邏炮艦或者訓練艦使用,但由於「利綏」號歷經四十餘年戰火洗禮,艦體早就老舊不堪,最終仍然沒有擺脫被拆解的命運。
「利綏」號雖然充當過德、日、偽滿政權侵略奴役中國的幫兇,但也有過為了維護中國主權,奮起抵抗蘇聯紅軍入侵,甚至不惜以身殉國的英勇歷史。而其一生四易其主,在戰火紛飛的近代中國服役長達40餘年的經歷,在近代戰爭史中也是極其罕見的。雖然它只是一艘排水量僅有270噸的內河小炮艦,甚至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從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它依然稱得上是一艘傳奇的小炮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