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效力過五個政權的炮艦:民國海軍「利綏」號

2020-12-15 薩沙

一生效力過五個政權

——民國海軍「利綏」號炮艦的傳奇經歷

在民國海軍的序列裡,有過這樣一艘軍艦,它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效力過五個政權,曾被飛機炸沉過,被打撈修復後又繼續服役,且服役時間長達40餘年。它就是民國海軍「利綏」號炮艦。

「利綏」號炮艦原是德國「祖國」號炮艦。1904年,德國為了保護自己在中國內河流域的特權,專門製造了一級內河炮艦,這就是「青島」級炮艦,「祖國」號為「青島」級炮艦的第二艘。該艦排水量270噸,裝備有88毫米和50毫米火炮各1門,另配有3門機關槍,火力在各國的內河炮艦中較為強大。

該艦服役後,主要部署在中國長江流域。1914年8月一戰爆發後,為避免戰火蔓延到中國內陸,中國海軍將「祖國」號攔截在南京下關附近的長江上,要求其拆卸武器。德方本想將「祖國」號以虛假出售給秘魯作為商船的形式矇混過關,但因為英國駐華公使威脅將派英艦將其擊沉,迫不得已,德方將武器全部拆除後投入江中。

1917年中德斷交後,根據海軍部的命令,民國海軍第二艦隊沒收了「祖國」號炮艦,更名為「利綏」號,編入海軍第二艦隊,主要負責長江巡防。由於之前德方已將艦上的武器全部丟入長江,民國海軍重新為其配備了76毫米和47毫米火炮各1門,另配有3門機槍,火力與德國時期基本持平。

1929年,為響應國民政府「革命外交、收回國權」的號召,時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的張學良,採用武力強行收回當時為蘇聯掌握的中東鐵路部分管理權。導致蘇聯全面入侵我國東北,著名的中東路事件就此爆發。此時,已重新編入東北江防艦隊的「利綏」號炮艦奉命駐紮同江,防禦蘇聯阿穆爾河區艦隊。由於主力軍艦「江亨」號被調防富錦,相對其他商船改制的軍艦,火力猛、機動性強的「利綏」號和另一艘被接管的德制炮艦「利捷」號就成了此次防禦中的主力戰艦。

10月12日,蘇軍「紅色東方」、「孫中山」、「列寧」、「紅旗」等9艘軍艦抵達松花江口,開始全力進攻東北江防艦隊,中蘇海軍之間僅有的一次戰鬥正式打響。蘇艦首次炮擊便命中中方旗艦「利捷」號,緊接著「利綏」號上的76毫米前主炮也被擊毀,炮手4名和上士陳岱祥以及司號員都被炸飛,屍首無著。由於中方軍艦的火力完全不是蘇軍的對手,戰鬥很快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但此時中國海軍表現的十分英勇,並沒有絲毫的退讓,他們憑藉各種輕重武器猛烈的對蘇軍進行還擊,尤其以「利綏」、「利捷」號擔當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數次擊傷蘇軍軍艦,大量殺傷蘇艦甲板上的作戰人員。

但由於蘇艦的裝甲防護較好,艦體並未受到嚴重損傷。此時,多架蘇軍轟炸機加入戰鬥,「利捷」號不幸鍋爐艙中彈,起火下沉。「利綏」號仍然頑強奮戰,最終戰至艙面上僅倖存艦長黃勳一人,被迫退往富錦方向。此戰中方被擊沉4艘、俘虜1艘,僅剩重傷的「利綏」號脫離戰鬥。但10月末,「利綏」號也在蘇軍戰機的轟炸中,不幸中彈沉沒。戰後,「利綏」號被打撈出水,重新修復,成為了中蘇之戰後東北江防的唯一主力艦。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利綏」號上的火炮被全部拆卸移交給了馬佔山等抗日部隊。由於沒有出海口,江防艦隊的艦隻全部滯留在了松花江段,被日軍俘獲。「利綏」號原本被編入日軍內河艦隊,但由於艦況始終達不到日軍標準,後被轉送給新成立的偽滿洲國,編入其海軍江防艦隊,作為旗艦使用,仍然保留了原艦名。

此後「利綏」號參加了一系列對東北抗日聯軍的「討伐」,淪為了日本侵華的爪牙。1942年後,由於艦上的蒸汽輪機老舊不堪使用,該艦基本處於停航維修狀態,極少出海作戰。1945年被蘇聯紅軍強行掠走,蘇軍原計劃更換發動機後,作為巡邏炮艦或者訓練艦使用,但由於「利綏」號歷經四十餘年戰火洗禮,艦體早就老舊不堪,最終仍然沒有擺脫被拆解的命運。

「利綏」號雖然充當過德、日、偽滿政權侵略奴役中國的幫兇,但也有過為了維護中國主權,奮起抵抗蘇聯紅軍入侵,甚至不惜以身殉國的英勇歷史。而其一生四易其主,在戰火紛飛的近代中國服役長達40餘年的經歷,在近代戰爭史中也是極其罕見的。雖然它只是一艘排水量僅有270噸的內河小炮艦,甚至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從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它依然稱得上是一艘傳奇的小炮艦。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海軍四易其主的傳奇炮艦「利綏」號!
    「利綏」號炮艦是民國時期海軍中一艘歷經滄桑的軍艦,不僅歷經兩次世界大戰,還四次更改旗幟。不過「利綏」號的原身是德國的「祖國」號炮艦。 1904年,為了保護其在中國內河的特權,德國特意建造了這一艘內河炮艦。
  • 「民權」號,一艘建於民國經歷極不平凡的戰艦
    提起新中國成立時的「長江」號炮艦,網友們都非常熟悉,這艘排水量460噸的炮艦,在當時算是主力戰艦了,毛澤東曾親臨該艦視察。但說起「民權」號炮艦,一些網友可能會感到陌生,其實聞名遐邇的「長江」號炮艦的前身,就是「民權」號炮艦。這艘建於民國時期的小小戰艦,以極不平凡的經歷,跨越了兩個時代。
  • 被清廷授勳的德國炮艦:傳奇炮艦伊力達斯號的前世今生
    外國艦船隨意出沒於我國海域內本是一種不願提起的恥辱,但卻有一艘德意志帝國的「伊力達斯」炮艦載入了中國的史冊,甚至清廷都為其船長與水員頒發了雙龍寶星勳章,上海也曾有著紀念本艦艇的雕塑。「伊力達斯」號究竟做了什麼可以獲得如此殊榮?而這艘炮艦又與中國有著怎麼樣的不解之緣?一、前世經過1870年—1871年的普法戰爭,德意志帝國建立。
  • 抗戰初期,為什麼民國海軍軍艦面對日機空襲毫無還手之力?
    事實上民國海軍對空襲的認識並不滯後,二十世紀二十、三十年代南京國民政府曾竭力購入新式高射炮和高射機關炮為海軍艦艇增加防空火力,比如為「應瑞」號巡洋艦、「楚」字號炮艦、「永績」/「永健」號炮艦添裝維克斯40.5毫米機關炮,為「江」字號炮艦
  • 虎門海戰:民國海軍的海空聯合作戰絕唱
    剛剛下水時的肇和號至於可以伴隨肇和號巡航的海周號炮艦,原本是1艘法國人淘汰的老式掃雷艦,被以海關緝私船的名義買來。為切斷南京政府的海上補給線,日本海軍從1937年9月開始向廣東發起進攻。廣州作為重要港口,成為首個目標。但出於對當地防禦力量的輕視,充當急先鋒的艦隊連1艘輕型母艦都沒有配備。這在後來的戰鬥中,讓日軍吃了不小的虧。9月14日凌晨,守衛珠江口的肇和號巡洋艦和海周號炮艦,開始例行巡邏警戒。
  • 德軍小炮艦與甲午戰爭:救下高升號百名落水者,卻又炮轟清軍炮臺
    1900年大沽口之戰在甲午戰爭和庚子之變中,曾有一艘「德國雞貂號」活躍於史書中。這個「雞貂號」,在豐島海戰中曾救出上百名「高升」號落水清軍,在1900年又現身大沽口,被炮臺打傷。「雞貂」號小炮艦——德國海外殖民擴張的先鋒德意志第二帝國在1871年正式成立後,也開始了自己的海外殖民擴張,德國海軍自然成了遠徵的先鋒。但是與英國和法國不同,德國缺乏遠洋軍艦的建造經驗,也沒有太多的財力,所以德國海軍在殖民第一線投入的軍艦多數為幾百噸的炮艦。「雞貂」號就是其中最活躍的一艘。
  • 最後的輝煌,艦隊外訪行「炮艦外交」,出國大清,回國已然是民國
    這裡有明清、民國的歷史故事、秘聞、深度分析等文章,歡迎關注「劍雄品評文史經濟」外訪期間的「海圻」號防護巡洋艦總以為,晚清時期敢於雄起的,只是某些鳳毛麟角的鯁介官員或士兵,比如林則徐禁絕鴉片,比如北洋水師的士兵在長崎鬧糾紛,打死了日本警察。
  • 諾夫哥羅德號圓形戰艦,黑海的護衛者,戰鬥民族的奇葩淺水重炮艦
    向南,則可以打通土耳其,爭奪地中海制海權,再阿拉伯半島登錄,甚至直接威脅到歐洲腹地,俄羅斯與土耳其長達兩百多年的俄土戰爭就是要爭奪黑海的制海權,將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但是反過來,敵人如果進入黑海,也可以直接對俄羅斯極其重要的大高加索地區和烏克蘭地區進行登陸,通過亞速海還可以威脅俄羅斯腹地,那麼,如何防衛黑海是俄羅斯海軍及其重要的課題。
  • 你不知道的歷史:澳洲900噸炮艦,參加八國聯軍,來華耀武揚威
    在英國艦隊中就有一艘澳大利亞的軍艦——「保護者」號(Hmas protector)。圖片:曾經跟隨八國聯軍侵華的澳大利亞「保護者」號炮艦。其實,當時的澳大利亞也正好處於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的重要階段。所以,從時間上算,參加八國聯軍的「保護者」號炮艦還不能算是獨立的澳大利亞的代表,只能夠算是大英國協部隊的一員。圖片:來華參戰的澳大利亞「保護者」號炮艦的船員。1882年7月,南澳大利亞議會兩院提出動議,要求建立一支海軍力量,建造一艘巡航型戰艦,能夠保衛當地的海岸線和港口。
  • 歷經磨難服役百年的北洋「操江」號炮艦
    最近,至今為止已在海軍服役105年的俄羅斯「公社」號潛艇救援艦,在黑海與友艦一起訓練的報導再次見諸網絡,引起網友關注。其實,翻開中國海軍發展史,同樣也有一艘歷經磨難服役百年的艦船,它就是清朝江南製造總局建造的北洋艦隊「操江」號炮艦。
  • 雪珥:利益棒指揮下的炮艦外交
    停泊在費城郊外,同樣被改造成博物館的「新澤西號」(New Jersey)戰列艦,因為交通實在太不方便,就幾乎門可羅雀了。  在「新澤西號」上,展示了世界海軍發展史,細細地看了一遍,根本就沒有出現過「中國」這個詞。的確,在世界近現代軍事史、尤其是海軍史中,中國幾乎都是被忽略的,如果被記載,也只不過是戰爭發生地,或者是刀俎上的魚肉而已。
  • 英國海軍哪來的底氣搞「炮艦外交」?以為現在還是1840年嗎?
    近日英國右翼公知道格拉斯·穆雷在12月5日的一篇文章中稱「英國政府應該為了新冠疫情給該國造成的損失而找中國索賠,並表示必要時可以向中國派出炮艦」。我們來看下面這張圖,這張圖是2018年7月英國「薩瑟蘭」號護衛艦在途經南海時的照片,該艦先後遭16艘中國海軍軍艦的跟蹤和圍堵。
  • 商船改裝的炮艦為何能擊沉雪梨號巡洋艦,關鍵的魚雷是誰發射的?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九日黃昏,澳大利亞著名的「雪梨號」巡洋艦與德國的「鸕鷀號」炮艦在澳大利亞西部近海發生激戰,結果,兩艦同歸於盡。奇怪的是,在這次交戰中,澳大利亞「雪梨號」巡洋艦上的六百四十五名官兵全部陣亡,而德國「鸕鷀號」炮艦上的官兵卻得以逃生?!
  • 一座釀酒鍋爐,牽出一艘百年戰艦的傳奇故事
    延安號炮艦延安號炮艦原為國民黨海軍永績號炮艦,1949年4月23日海防第二艦隊司令林遵率艦隊在江陰江段起義,本艦官兵不願起義,試圖往上海突圍逃竄時被解放軍岸炮重傷擱淺,艦體於4月29日被解放軍打撈繳獲,後送入江南造船所維修至可航行狀態,11月8日被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二艦大隊,1950年4月24日本艦所在艦隊被改編為華東軍區海軍第七艦隊並更名為延安號
  • 鎮海號小傳:張作霖打造中國航母的鼻祖,曾令蔣介石眼紅
    在民國時期就有這樣一艘軍艦讓當時中國海軍第一次感受到海上航空兵的威力。一、客輪出身"鎮海"艦原先並不是真正的軍艦,最早是德國海軍2708噸運輸船,航速僅12節,一戰後德國海軍被分解一戰後改為商船。被煙臺政記輪船公司購得改名「祥利」號。
  • 中國援助的塞爾維亞:沒海軍卻修復百歲鐵甲艦,曾打響一戰第一炮
    名叫「薩瓦」號鐵甲艦。「薩瓦河」號是一艘古老的內河淺水鐵甲炮艦,其艦種代號是古老的「Monitor」。1862年1月30日,世界上第一艘配備炮塔的鐵甲艦——「莫尼特」號在南北戰爭時期的美國出現,這是世界造船史上最原始、最具革命性的鐵甲艦,曾經參與了世界上第一次鐵甲艦之間的戰鬥,對後來的戰艦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英公知:派炮艦讓中國賠錢!我國人笑了:忘了英海軍只剩6個球嗎
    一名英國公知在近日宣稱,英國官方應該為了疫情給該國造成的損失而找中國索賠,並且表示必要的時候可以向中國派出炮艦。用這種讓中國賠錢的方法給英國在疫情期間造成的損失付出「代價」,該英國公知直言要把炮艦和制裁擺在檯面上。針對這一則消息,中國網民不僅沒有生氣,反而都笑了。
  • 民國海軍艦艇監造官,代表中國參與起草聯合國憲章的起義將領
    中國早期海軍是在恥辱的近代史中不斷崛起發展起來的,也正是為了國家和民族復興、「以夷制夷」的路子,沒落的清政府開始逐漸重視現代化海軍的建設,並赤以巨資,無奈的是保守、落後的思想以及思維邏輯禁錮了新式海軍的發展,但卻未停止不斷革新、痛定思痛、發展的腳步。
  • 清朝巡洋艦也曾遠赴英美,揚我軍威,進行「炮艦外交」
    「海圻號」是清政府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訂購的大型巡洋艦,1889年夏正式服役。它體形大,航速快,火力強,成為中國海軍的主力艦。「海圻」一名出自劉伯溫的「砉然長鳴驚海圻」詩句。1911年4月11日,「海圻」號巡洋艦統領程璧光奉清廷命率本艦赴英參加英王喬治五世的加冕典禮。程璧光(1861-1918),廣東香山人。曾參加過甲午海戰,後加入興中會,投身革命。民國成立後,任北洋政府海軍總長。後南下支持孫中山的護法運動,1918年在廣州被暗殺。在遠航途中,傾心革命的程璧光下令讓清兵都剪掉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