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度捕撈到可持續發展,「三文魚強國」挪威的漁業轉型之路

2020-12-23 澎湃新聞

每年9月至11月是挪威青花魚(也稱大西洋鯖魚,Atlantic Mackerel)捕撈高峰期。

但一艘名為「伯克蘭」(Birkeland)的「豪華」圍網捕撈漁船正「懶洋洋地」停靠在全球最大的挪威青花魚公司Pelagia的加工廠碼頭。

「伯克蘭」如同一間現代化的酒店,專門為船上的挪威漁民提供不同的房間甚至是休息區域,現代化的導航、探魚、捕撈設備一應俱全。船上的漁民們大多三四十來歲,正值青壯年,他們戴著墨鏡,膚色健康……

即便是一年最繁忙的時間段,漁民們也不用長時間待在海上:捕到了青花魚,哪怕沒有裝滿船艙,他們也會迅速往回趕,因為要保證魚的新鮮品質賣個好價錢。

挪威漁民與用於捕撈青花魚的「伯克蘭」圍網漁船。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劉惠 圖

這是挪威捕魚業經過近半個世紀的不斷發展和革新之後呈現的新面貌。挪威海岸線長逾10.1萬公裡,水產養殖業和捕撈業發達,是世界第二大海產品出口國。近四十年來,該國漁業走出了過度捕撈、無序經營等問題泛濫的困境,發展成為了全球海洋經濟的樣板之一。

「我們很高興挪威政府給本國海洋經濟打造了一個這麼好的品牌。」挪威一家中型海產企業萊瑞(Leroy)空運海鮮部團隊經理漢斯伍斯特(Hans Peter Vestre)在位於該國第二大城市卑爾根的總部辦公室內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當然我們並不同意政府的每條規定,但就長期的發展而言,這麼做(政府實施監管)是對的。」

負責協助漁民拍賣收穫所得的挪威漁民銷售組織Norges Sildesalgslag銷售總監克努特託格涅(Knut Torgne)告訴澎湃新聞,「不同於四五十年前,漁民現在是這個產業中較為強勢的一方,大家為這份職業感到驕傲。」

「追求可持續發展是每個漁業從業者的共識。」他強調說,同時,政府的嚴格監管同樣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專心捕魚的高薪漁民,多部門監管的「張與馳」

「挪威遠洋漁民現在的年收入大概在70萬至80萬挪威克朗(約合55-63萬人民幣)左右,是體面的薪水。」 克努特介紹說,「不同於四五十年前……大家為這份職業感到驕傲。」

20世紀60年代以前,挪威漁業雖然總體保持增長勢頭,但漁民靠捕魚維持生計並不簡單。

1969年發生鯡魚危機(彼時無節制的濫捕導致鯡魚的捕撈量急劇萎縮釀成危機——編者注)後,挪威漁業部停止為新漁船發放許可,並於70年代引入配額制度。配額制加上漁船退出補貼和結構性配額等鼓勵政策的實施,使得漁船和漁民數量大幅減少。據挪威漁業局數據,1960年,挪威登記漁船數量達到4.2萬艘的歷史最高水平,漁民約7萬人;而2018年的挪威漁民登記人數不到1萬人。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大背景是,挪威1969年發現大量近海石油,石油產業開始蓬勃發展,優厚收入和工作條件吸引了大量漁民轉入石油開採行業。與此同時,三文魚養殖技術也在70年代取得突破,部分漁民從捕撈轉向水產養殖業。

這些變化既讓漁民收入得到更有力的保障,也減輕了捕撈強度,降低了漁業監管的負擔。

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配額制一直在確保每種魚類的捕撈都受到全面而詳細的限額法規約束。這項被視為徹底改變了挪威漁業的舉措,一方面讓漁民變成了生活優渥的中產人士,另一方面也在某種程度上觸發了漁民的反對情緒。

「漁民有時候只是想捕魚,受不了如此繁雜的手續和規定。」 克努特在受訪時坦言,「挪威漁民在收入福利上處於有利的一方,他們同時也是受到管制最嚴的群體。」

以一個從事遠洋捕魚的挪威漁民為例,他及其所在的漁船首先必須具備雙重執照,其次在出海捕撈時必須嚴格遵守政府的指示,完成被分配的捕撈額度,才能確保執照不被吊銷。

由於挪威90%的漁業資源與周邊國家共同所有,每年的總可捕撈量以及配額問題需要通過與丹麥、俄羅斯、冰島等國進行談判,以此確定漁業資源在各國間如何分配。

隨後,挪威貿工漁業部再根據談判結果為挪威漁民分配份額,同時下達最新的漁業行為規範。漁民在開展捕撈活動時,需準確填寫捕撈日誌,詳細記錄捕撈的種類、數量以及時間和地點,並在到岸前一小時通過電子報告系統向主管部門報告相關信息。買家企業需要記錄交易種類和數量,並將相關統計數據向漁民協會報告,或者直接使用漁民銷售組織搭建的拍賣系統。在整個過程中,漁民及漁船需接受漁業部門、海岸警衛隊、漁民協會等機構的監管。

Norges Sildesalgslag這類漁民銷售組織的主要職能在於,保證漁民能以公允的價格及時賣出自己的收穫。該組織運營的線上拍賣系統,可讓漁民即時將收穫情況通知到賣家,並在回岸的第一時間完成交易。作為回報,該組織從每筆交易中抽取0.65%的費用。

挪威漁民銷售組織Norges Sildesalgslag銷售總監克努特·託格涅

「這是挪威漁業的特別之處之一,我們雖然最初由政府創辦,現在也受到政府的監管,但我們事實上對漁民負責。」 克努特介紹說,「如果你過度捕魚的話,到頭來會影響漁民的生活,影響在海岸上創造工作,影響經濟,得不償失。」

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受到嚴格監管的挪威漁民和漁船也是「輕鬆的」:除了捕魚之外,他們不需要擔心魚類的銷售、加工以及出口。在政府和各類機構的配合下,漁民只需要完成最基本的捕撈工作。

「大家都希望能夠永遠利用海洋。只要政府的規定圍繞如何捕撈、如何實現產業可持續性,我們認為是可以接受的,這也是政府監管的邊界和合法性來源。」 克努特說。

新挑戰和風險不斷,三文魚養殖模式走向沙漠

挪威1964年建立了漁業部,是世界上最早為漁業設立專門行政部門的國家。2014年,挪威貿工部併入漁業部,變成今天的挪威貿工漁業部,它同時也是漁業管理體系的最上層。2018年被任命為挪威貿工漁業部國務秘書安捷維克(Roy Angelvik)最近有了一個新頭銜,挪威漁業和海產部國務秘書(State Secretary for the Minister of Fisheries and Seafood)。

不過,就在他履新前後,專門報導全球水產新聞的暗流新聞(Undercurrent News)9月援引市場數據報導稱,挪威水產養殖的三文魚價格已連續40周下跌。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網站介紹,挪威商業水產養殖的發展開始於約1970年,如今已是世界最主要的三文魚生產和出口國之一。由於挪威本身市場容量有限,其90%以上海產品出口到國外,是世界第二大海產品出口國。

近年來,隨著野生三文魚逐漸減少,在沿海區域水產養殖發展成為挪威漁業的主要產業,野生三文魚則用於和人工養殖的三文魚進行配種。

每個漁場的建立要經過審批和考核,考察海洋指標,評估養殖場會否對環境造成影響;養殖場建成後,如何飼養三文魚也需遵守嚴格的規定,挪威政府把控著三文魚養殖的每一個環節。

在挪威,捕撈野生三文魚已變成一種休閒娛樂而非食物來源。

但新挑戰和風險仍然不斷出現。2017年,為了保護受到海蝨侵擾不斷減少的野生三文魚物種,挪威政府當年10月推出新規,將海岸劃分為13個生產區,並根據相關地區野生三文魚死於蝨子的情況,限制產量增長。

據《紐約時報》當時報導,新規引發了養魚戶等從業者的憤怒與反對,包括挪威三文魚養殖大戶美威(Marine Harvest)也稱新規並不成熟。

不過,更多的從業者找到了更為積極的對策。美威也選擇利用以海蝨為食的「清潔工魚」來解決海蝨泛濫的問題,並投資研發了新的技術,用來消除養殖三文魚逃逸產生的隱患,以及降低海蝨的數量。

從業者們開始建造堅固的橢圓形養殖場,漁場周圍會採用全封閉設計,可以防止三文魚逃跑,也能更好地阻止海蝨侵襲與擴散。

挪威布羅姆公司的三文魚養殖場

兩年過後,挪威政府打擊海蝨的計劃取得了顯著成效。據Intrafish網站7月11日報導,挪威貿工漁業部將每條三文魚的海蝨限制數量從0.5減少到0.25。

自2016年收購挪威最大的拖網漁船公司Havfisk以來,萊瑞集團開始在挪威和蘇格蘭養殖三文魚和鱒魚,並且還銷售野生捕撈魚類。對於萊瑞而言,政府帶來的壓力與保障同在。

今年5月份起,挪威諾德蘭郡和特羅姆斯郡海區爆發罕見的赤潮災害,造成約1.3萬噸三文魚死亡。為彌補生產商的損失,挪威漁業部表示受赤潮災害影響的三文魚生產商可根據損失魚類的噸數,向政府申請免除MTB(許可證允許的「最大生物量」)限制,補償魚類損失總噸數的60%,最長期限為五年。這60%的額度可以根據各企業的養殖運營情況和收成計劃「自由存取」。

這次受災的企業沒有一家是上市公司。產量下降,價格上漲,像萊瑞一樣的大型生產商成為贏家,而來自政府的支持則有助於中小型三文魚養殖場渡過難關。

「政府介入的系統雖然複雜,但條款清晰。它是可預測的,有這樣一個80%你都認同的監管系統,好過今天有一個你100%同意的系統,明天又出現一個你完全不同意的體系。」 萊瑞的媒體部主管對澎湃新聞評價說。

圍繞三文魚養殖建立起的完全產業模式,以及市場及環境的新風險,挪威政府也將目光瞄準海外。美國彭博社9月報導稱,挪威投資者控股的杜拜(阿聯)維京公司正計劃建立「沙漠之國」第一個三文魚養殖項目,目標是到2023年每年向沙特消費者提供多達5000噸的養殖三文魚;而去年3月,阿根廷與挪威籤署了國家水產養殖項目協議,旨在幫助阿根廷南部三文魚產業的發展。

單邊主義影響巨大,中國是重要積極因素

在人類日益被全球變暖、冰川融化、過度捕撈等生態問題困擾的今天,走過三十年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挪威漁業顯得更為淡定。不過,在全球貿易單邊主義泛起、海產業競爭越發激烈的背景下,挪威政府不斷強化「內功「的同時,也在積極向全球尋求新的增長點。

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在其發布的「2019全球海產貿易地圖」(World Seafood Map 2019)報告中談到,全球海產品貿易形勢可能受諸多因素影響。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多國貿易關係存在不確定性,貿易摩擦、英國脫歐,新技術(深遠海養殖和陸基養殖)革新,非洲豬流感等問題都可能在未來幾年內改變行業態勢。

挪威外交部國務秘書Jens Frlich Holte在奧斯陸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隨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泛起、英國脫歐局勢未定,挪威評估認為今天的外交環境越來越艱難。

「挪威一直從自由貿易中獲益匪淺。自二戰後,多邊主義和多邊貿易體系在全球得到了擴張和發展,這種情況對挪威而言非常有利,讓我們可以通過規則和多邊機制與其他國家展開合作。」

但他接著表示,「現在我們看到英國脫歐、各國之間的貿易衝突增多,對於挪威這樣的國家而言,局面會變得更加艱難。挪威是非常開放的經濟,因此我們會密切關注全球正在發生的趨勢。」

「挪威致力於與中國保持並發展穩定的外交關係。」Holte進而強調說。

「2019全球海產貿易地圖」也肯定了中國三文魚市場的巨大潛能。「近五年來,海產品進口國排名沒有發生變化,歐盟、美國和日本依舊排行前三;但中國進口增速迅猛,預計將在不久的將來超過日本,這一增長主要是由於三文魚和貝類的進口量的增加。「該報告寫道。

相關數據顯示,在2016年底中挪關係實現正常化後,挪威海產局將2017年對中國市場的營銷預算從140萬挪威克朗(約合人民幣117萬元)上調至1000萬挪威克朗(約合人民幣837萬元),增加近9倍。

2018年,中國進一步擴大挪威三文魚市場準入,允許南特倫德拉格郡、諾爾蘭郡和特羅姆斯郡的三文魚產區產品進口至中國。得益於此,挪威三文魚對華出口量大幅增長。

據英文版《漁民雜誌》網站今年早些時候報導,今年前6個月是挪威海產品出口歷史上表現最好的半年。據挪威海產局數據,挪威2019年上半年共出口130萬噸海產品,出口總額為512億挪威克朗(約合411.6億人民幣),背後主因為來自歐盟和中國市場的需求增長。

然而,挪威海產出口第一大市場歐洲,政局的劇烈變化給挪威的海產品出口帶來巨大不確定性。

鮑裡斯詹森當選英國首相後,揚言無論是否與歐盟達成協議,都將帶領英國在10月31日前離開歐盟。2018年,英國從挪威進口包括三文魚在內的海產品共計20萬噸,是挪威的第四大市場。

安捷維克日前向澎湃新聞指出,挪威與英國籤有「過渡協議」,即脫歐後一年時間維持既有協議不變,挪威海產品的直接出口影響較小,但非直接出口的海產品將受到較大的影響。

相比之下,作為挪威第三大海產出口市場,中國海鮮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正使其成為挪威三文魚出口商和銷售商的重點目標之一。

安捷維克進一步介紹說,在三文魚之外,挪威也看到了中國消費者對青花魚的需求有所上升。這些趨勢都被視為新的積極信號,在挪威的海產出口版圖中,中國是重要的穩定因素。

挪威青花魚

挪威海產局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總監博薇婭介紹說,今年上半年,挪威青花魚對華出口量為14724噸,同比增長63%,達2.37億挪威克朗(約合人民幣1.9億元)。在青花魚的帶動下,遠洋魚類的出口量也呈現顯著增長。

目前,中國與智利、澳大利亞、冰島等三文魚生產國籤署了自由貿易協議,允許它們零關稅向中國出口海產。挪威尚沒有與中國籤署自由貿易協議。一位奧斯陸資深外交人士9月中旬向澎湃新聞透露,中挪自由貿易協定在多輪談判後,已取得較大積極進展,希望儘快可向外界公布積極消息。

據中國商務部9月16日消息,中國-挪威自由貿易協定第16輪談判9月9至12日在武漢舉行。雙方就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與投資、原產地規則、貿易救濟、環境、法律議題、爭端解決、競爭政策、政府採購、電子商務、機構條款等相關議題展開磋商,談判取得積極進展。

相關焦點

  • 挪威三文魚養殖,堅守可持續發展之道
    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是「可持續海洋創新」,讓我們共同守護海洋,推動海洋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對於 「可持續發展」世界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 (WCED) 在1987年就做出了定義:「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可持續發展可被細分為三個方面: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
  • 挪威三文魚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養殖三文魚健康安全在世界各地的商超和餐廳中銷售的養殖挪威三文魚被廣泛列為安全健康的食品。因此,挪威及世界各地的飲食建議中都包含三文魚等脂質魚類。挪威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遵循歐盟法規,同時對魚和魚飼料進行監控。這些現有體系可以確保我們養殖和食用的食品是完全安全的。監管措施和結果完全向公眾開放。挪威是少數幾個制定了專門的海產養殖法案的漁業國家之一。世界衛生組織等機構實際上高度讚揚了挪威海產養殖業在減少抗生素使用方面的貢獻,目前挪威海產養殖業的抗生素使用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 挪威對華出口增長強勁,國內三文魚市場競爭慘烈!
    這得益於中國近些年海鮮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和航空、冷鏈產業及電商新零售市場的迅猛發展,2019年挪威海產對華出口持續增長。數據顯示,2019年,挪威海產業對中國市場海產品出口總量增長14%,達到4.025萬噸;對華出口總額同比增長超40%,達到12.6億挪威克朗(約合人民幣9.9億元)。
  • 為什麼挪威三文魚比其他地方三文魚更受歡迎呢?
    文化環境挪威是一個海鮮的國度,這裡的人們從小就開始捕魚和食用捕撈到的海產品。對於挪威人來說,水產養殖不僅僅是過去的事,也是未來規劃的著眼點。挪威人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到海洋漁業的科技方面,他們一直在堅持並探索用更加可持續的方式來進行海洋資源的管理以及維護。
  • 挪威:全世界都在養三文魚,我準備改養鱈魚
    1989年,挪威政府發現自家海域內的鱈魚資源出現了崩潰跡象,就立即展開限制漁業發展和控制漁船大小的行動。這一操作,直接導致了挪威漁業及其相關產業的大規模失業,部分地區的失業率甚至達到了23%。但這一激進操作的效果卻非常理想,縮減規模後的挪威漁業還是能夠捕撈到一定數量的鱈魚。1992年,挪威政府估算了巴倫支海的鱈魚種群數量,結果相當驚人。
  • 家樂福踐行食品轉型 在深啟動「可持續海鮮周」
    9月12日,家樂福(需求面積:3000-15000平方米)攜手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和海洋管理委員會(MSC)在深圳聯合啟動家樂福「可持續海鮮周」活動,向公眾倡導綠色消費和海洋保護的理念。   據悉,本次家樂福可持續海鮮周,以「你的選擇,決定海洋的未來」為主題,將一直延續至9月23日,共推出帶有MSC標誌的海產品20餘種,品種涵蓋銀鱈、真鱈、野生三文魚、美洲螯龍蝦、北極貝等,主要為藍雪和海天下品牌。為了讓消費者真正理解「可持續海洋漁業」模式,家樂福在深圳全線門店推出了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包括知識課堂講座、兒童海洋主題拼圖、烹飪課堂、MSC認證產品試吃及7折促銷等。
  • 創新、責任造就的挪威三文魚養殖之路
    世界上有這樣一個國家,它位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大西洋之間,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之一,擁有眾多的島嶼和峽灣,被世界稱為「萬島之國」,被地理學家們稱為「峽灣之國」,它的國名有「通往北方之路」的含義。說到這裡想必很多人已經猜到了這是哪個國家,是的,就是挪威!
  • 「十三五」 漁業亮點連載 |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漁業高質量發展取得...
    2013年3月,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11號),明確提出現代漁業建設要「堅持生態優先、養捕結合、以養為主的方針」,這是自20世紀80年代確定「以養為主,養殖、捕撈、加工並舉,因地制宜,各有側重」方針以來,我國漁業發展方針的一次重大調整,標誌著漁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 煙臺將建全球最大深水養殖船 1條船可養1萬噸三文魚
    據悉,一條船可養一萬噸三文魚。「長385米,寬59米,高65米,包含6座深水網箱,養殖水體高達44萬立方水體,挪威標準25公斤/立方水體,養殖規模可達1萬噸三文魚……」這是Nordlaks Havfarm1#深水養殖工船的基本參數。
  • 挪威三文魚受關注!
    8月26日,「2020中國·第三屆三文魚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成功舉行。該論壇由海鮮指南、上海國際漁業博覽會主辦,挪威海產局、全球水產養殖聯盟協辦,來自全球各地近500名三文魚產業從業者共聚一堂,圍繞後疫情時代三文魚產業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 專訪挪威海產局中國區總監畢思明:挪威北極鱈魚年出口中國總值同比...
    挪威漁業擁有上千年的歷史,據說挪威漁民們利用代代相傳的捕魚經驗,拂曉出海便能在當天滿載而歸。在挪威人看來,漁業並不是一個產業,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不久前,廣州召開2017年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挪威海產局作為參展代表之一,帶著挪威北極鱈魚、三文魚、多春魚、比目魚等水產品悉數亮相。
  • 進博會 | 正宗挪威三文魚,4天運到武漢!漢企和挪威漁業協會籤下...
    圖為挪威萊瑞公司的大鳥三文魚「我們這次採購了一批頂級三文魚,4天可以運到武漢,保證是正宗挪威貨。」6日下午,進博會配套活動中國-北歐經貿合作洽談會上,武漢溢海達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安明說。加上鱈魚、蝦、蟹等,億海達這次和挪威漁業協會大手筆籤下了3年3億美元的海產品採購訂單,平均每年將在武漢等地區銷售5000多噸的海產品。他告訴長江日報記者,目前市面上進口三文魚很多,不少都對外宣稱是「挪威產」,而實際產地卻往往是智利、加拿大、蘇格蘭等地,甚至一些國產虹鱒魚為了更好賣,也打上了挪威三文魚的招牌。
  • 北極圈挪威大漁場探訪:衛星定位超額捕魚吊證
    同時,拖網捕魚等資源掠奪性捕撈方式被禁止。這些措施保證著魚類及其他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挪威漁業部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挪威極地鱈魚的產量約1300萬噸,春季產卵鯡魚產量約800萬噸,鱈魚2010年捕撈量為67.2萬噸,三文魚(挪威是世界最大的三文魚生產國)和鮭鱒魚野外捕撈和人工養殖量為98.2萬噸。
  • 樊哥話生鮮:全球鱈魚品種及主要鱈魚漁業
    鱈魚的可持續漁業由上文可知每年全球很多國家都在各大漁場捕撈了很多的鱈魚,那目前鱈魚的資源狀況怎麼樣?關於這件事我們可以跟大家說雖然歷史上有一段時間鱈魚遭受了過度的捕撈,但是很多國家已經吸取了教訓,近些年來全球的鱈魚的可持續漁業做的非常不錯。
  • 挪威三文魚,餐桌上的亮眼風景
    挪威漁業重視魚兒們的生存福利,每個網箱中只能飼養佔容積2.5%的三文魚,其他都是乾淨的海水。這樣環境下生長的魚兒,肉質鮮美,健康安全。官方政府重視養殖業的安全問題,在養殖中應用了大量科技產品,比如利用水下傳感器和監控系統了解水下的一切信息,包括海水溫度、魚生長情況、密度、海洋環境等等,並且這些信息可被監管部門看到,養殖廠員工也恪盡職守,保證著每一隻魚兒的生命健康,肉質安全。
  • 可持續海鮮中食展受熱捧!海企聯手為你講述MSC可持續、可追溯野生...
    西蘭花奶酪汁北極鱈魚花雕蒸北極鱈魚挪威萊瑞集團中國首席代表谷裕介紹,挪威萊瑞集團成立於1899年,早在28年前進入中國市場,是全球第二大大西洋三文魚養殖和出口公司,萊瑞也是挪威最大的海鮮全品系出口公司,產品包括三文魚、北極鱈魚、黑線鱈,也做活鮮帝王蟹和扇貝。
  • 嵐山漁業蛻變之路:打造新型藍色海洋經濟
    自2015年起,嵐山區著力轉變漁業生產結構方式,積極打造新型漁業,藍色海洋經濟逐步走上了綠色發展的道路。&nbsp&nbsp&nbsp&nbsp過度捕撈:漁業資源枯竭背後的轉型之路&nbsp&nbsp&nbsp&nbsp「現在漁民出海已很少能打撈到對蝦了,鮁魚、刀魚等經濟魚類也在大幅減少。」
  • 中國多寶魚vs挪威三文魚:產業結構和集中度的比較
    為能正確借鑑挪威三文魚產業,特對其產業結構、集中度和發展過程進行了分析。&nbsp2015年挪威前十大養殖場的三文魚市場份額佔71%,最大的公司是MarineHarvest,其份額約佔挪威份額的四分之一,在北美和英國各佔三分之一。可見,挪威三文魚產業是典型的大公司主導的特點,產業集中度很高。
  • 綠色漁業發展戰略研究:綠色發展是實現漁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因此,加快漁業綠色發展、建設現代漁業,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是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現代漁業建設的主攻方向,是有效化解諸多制約因素、彌補發展短板的有效途徑,對保障國家食物安全、資源安全與生態安全,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和海洋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意義十分重大。
  • 三文魚過度捕撈,大批餓熊出沒!俄羅斯遠東地區已射殺83頭
    「熊襲人」危機預計將持續到11月,那時,營養不良的熊會被凍死,其餘的熊進入冬眠。 這名林業工人說,「每年這時候,熊本應囤積大量脂肪,但現在卻一點脂肪也沒有」,因為「魚、莓果、堅果不夠」。 他認為,當地三文魚遭過度捕撈是導致熊飢腸轆轆而後選擇攻擊人的原因之一。「魚這麼少了,今年夏天本不該下網,但他們還是這麼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