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金剛經》中最有靈性的三句話,點醒無數人!

2020-12-19 悟空說禪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經典之一,《金剛經》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簡稱,《金剛經》的全部經文只有五千多字,雖然文字很少,卻句句經典,每一個字都暗藏著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在《金剛經》中有三句話,最有靈性,點醒無數人,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句話,其中卻暗藏了人生大智慧,讀懂的人,人生會更有意義。

第一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很多人對外界的事物並不了解,對於世上的種種現象,感到很陌生,所以經常活在恐懼、焦慮、迷茫之中,當你讀過《金剛經》後就會發現,原來《金剛經》早就告訴過我們,世上的一切,其實並不真實。

每個人都有過做夢的體驗,當我們在夢中時,總是沉浸在夢中的事物,很少去思考夢境的真實性,在夢裡我們以為自己有得有失,其實這種得失並不是真實存在的。

一旦我們從夢中醒來就會發現,原來夢裡得到的並沒實際得到,夢裡失去的也並沒有真的失去,一切都是如夢如幻的,如露如電的。

佛法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只是因緣和合的現象,就好像夢境一樣,並非真實、恆常不變的,就好像水泡、露水、閃電一樣,瞬即即滅。

只是無常才是恆常不變,正如《易經》中的道理一樣,世間一切現象都在不停的變化著,沒有恆久不變的事物,唯一不變的,就是這種變化的本身。

第二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既然一切都在變化之中,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我們為何還要執著當下的得失?無論你當下得到再多,也會因變化而失去,無論你當下失去再多,也會因為變化而得到,其實你從來都沒有得到過什麼,也並沒有失去過什麼。

無論你如何努力,最終還是什麼都得不到,因為你的身體和意識本身,也是一種因緣和合的現象,並沒有一個實體,所以佛說:過去的已經過去,現在發生的瞬間就會變成過去,未來還沒有到來的,永遠都無法到來。

第三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我們大多數人只相信自己眼見看到的,其實眼見為實並不符合事實,事實的真相是眼見不一定為實,因為這個世間真實的樣子,是無法用你的肉眼看清的。

就拿你面前的桌子來說,你看到的桌子只是你心中造出的假相,這個桌子並不是真實的,桌子真實的樣子,也不是你看到的。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內心的世界,你心中有什麼,就會看到什麼樣的景象。

所以,同一樣東西或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眾生眼中,所看到的樣子也是不同的,對於同一個觀點,因為大家所站在的角度和認知不同,所以就會產生分歧。

這種分歧本身也是虛妄不實的,我們所看到的以及心中所想,都是虛妄不實的。這個世界真實的樣子,是沒有善惡美醜,沒有是非對錯,沒有增加和減少,也沒有髒亂和清淨的,世界真實的樣子,正如《心經》上所說,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

真實的世界,等如虛空,肉眼是無法親見的,只有明了五蘊假合的幻相,只有見到諸相非相,才能見到不生也不滅的如來自性。

感恩閱讀與分享。

相關焦點

  • 佛教:《金剛經》中的這四個句子,道出了人生的真相!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所奉持的一部佛經。很多人喜歡讀這部佛經,是因為裡面講述了許多的人生哲理。比如「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這句話是告訴人們,事物的真相,並非是我們看到,或者是想到的那樣。《金剛經》中有許多的名句,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頌。無數的人,因為「受持」此經中的句子,有的開悟,有的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更有的人,因此而得無量福報。
  • 《金剛經》:釋迦牟尼講法四十九年,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字!
    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創始人,自從他在菩提樹下開悟,得成無上的佛果,就開始傳法,普度眾生。從他在鹿野苑講法開始,一直講到涅槃,一生度人無數。他所創立的佛教,歷史以來有無數的人加入。他講法的內容,也被他的各代弟子們,結集成經,幾千年來,一直流傳不衰。
  • 理解了《金剛經》這4句話,就掌握了它的精髓,功德無量
    對佛學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佛學裡面包含很多哲理,涵蓋了為人處世等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於指導人生有很大價值。最近我一個朋友迷上了《金剛經》,說《金剛經》裡有很多奧秘,於是便來找我探討。《金剛經》,被奉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佛教經典之一。《金剛經》內有很多大智慧,可以啟發智慧、明心見性。《金剛經》內有四句話概括了整篇內容的精髓,哪怕參透一句都會功德無量。
  • 《金剛經》中,佛為何說經義和果報皆不可思議?真實原因有三個
    因為佛教認為眾生的思維和邏輯皆是顛倒並以虛為實,把無當有。因此,以這樣的觀念來認識佛法,當然是不可思議。佛講法圖因此,我們在《金剛經》中,看到佛告訴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這一類人往往迷於經名或者經相,甚至迷於經書上文字,而體會不到佛所講解的法門奧妙之所。因此,佛之所以說經義和果報皆不可思議,其原因至少有三個:
  • 《金剛經》中最經典的8句話,點亮人生智慧之燈!
    金剛經, 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經典,後秦鳩摩羅什譯。般若,梵語,意為智慧;波羅蜜,梵語,意為到彼岸。以金剛比喻智慧之銳利、光明、堅固,能斷一切煩惱,故名。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剛經》。關鍵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對世俗、對物質的留戀程度;心,指的是人對佛理禪義的領悟。人應該對世俗物質無所留戀,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二、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 《金剛經》:受持演說這四句偈,功德無量
    布施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其中又以法布施為最,所以佛陀在《金剛經》裡說,受持經中四句偈,為他人說,功德無量。布施有多重要?印光大師曾說:「布施即一切佛法,佛法自始至終,不外一舍字,布施即舍即放下,推之,持戒舍貪嗔痴,忍辱舍嗔恚,精進舍懈怠、昏沉、掉舉,禪定舍散亂、昏沉,般若舍二邊及我法二執。」
  • 《金剛經》最富含哲理的幾句話,讀通此經,即可開悟
    一說起《金剛經》,出家、在家的人,怕都是非常的熟悉。出家的人,每日早晚課,都念得會背了。在家的人,只要稍有文化,也是沒有不知的。甚至有人認為佛教念經,念的就是《金剛經》。難道還有其他的經?不是他們孤陋寡聞,而是《金剛經》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
  • 什麼樣的人不能念金剛經?讀金剛經的好處及作用是什麼?
    佛教的許多理論按現有的科學還無法解釋也無法企及。佛教經文眾多,這些經文為我們講解了一些關於宇宙和生命的知識。佛教的金剛經是一本比較完善的佛經,對於佛而言,很多人是抱有一種看客的觀點。有很多人是相信佛是可以解救我們於苦海之中的,佛家的很多文化都是深深的紮根在中國文化之中的,我們常說的「妙」,其實就是佛教用語。下面跟著小編一起看看金剛經的事情吧。
  • 南懷瑾:開悟的人最可怕,人生至高境界,全在《金剛經》這20字!
    《金剛經》,乃是佛教最偉大的經典之一,道出了大成佛教最高智慧,被譽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中國古代時期,上至王侯將相、官宦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尋常百姓,無不推崇《金剛經》,《金剛經》在中國傳頌千年,已深深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 《金剛經》中讓人醍醐灌頂的偈言,讀懂後就開悟了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可以說是中國佛教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一部經書了,現在通行的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版本。《金剛經》中所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無所住、要離相,還不能有法及非法,聽起來讓人感覺不知說什麼,但又把一切都說了。
  • 佛教:讀《金剛經》時,忽然聞到一股「異香」,是怎麼回事?
    佛教中講:「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只要一個人,能誦讀佛經,就能得到無量智慧。除此之外,只要誦讀方法正確,還能得無量的福報。《金剛經》中說,只要一個人,能受持此經中的一個四句偈,或者為他人解說此經,他也會得到無量福報。
  • 佛教:必須告訴這三句話「吉言」全家都會有「福報」
    介紹俗話說,好的家庭環境會影響孩子的未來,事實上家庭環境最主要就是家庭成員的言行。佛陀說,在家庭中,三句話福言經常被用來讓整個家庭都得到祝福,而這三句福言必須告訴孩子們。其中佛教提倡眾生平等,但如果我們從母愛推斷恩被觸發,這是最強大的宣傳效果,因為一個母親最愛她的孩子,而他的一生為她孩子所承受的艱辛可能數不清。因此佛教鼓勵人們能夠發展菩薩的心,並達到最基本的孝順,以思念母親的慈悲為出發點,這與我們儒家的倫理觀念是一致的。
  • 捨得一詞在金剛經中的含義
    這句話出自《了凡四訓》,捨得一詞的來歷是《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捨得就是對這句話的一個延伸性的解釋。我們來看下原文《金剛經》第十品「莊嚴淨土分」:「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淺釋《金剛經》中「三心不可得」的含義
    也是分享給和我一樣從來沒有接觸佛法,最多知道世間有佛這個概念,最多知道有一本書,名叫《金剛經》的人。當他們開始讀誦此經時,這些或許有所幫助。《金剛經》裡,「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句話怎麼理解?這句話有三個要素。「過去、現在、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分開來看。第一,什麼是「心」?
  • 《金剛經》中的故事—六道四生,三界二十八天:佛教宇宙觀(下)
    據佛教世界觀,眾生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分為三級: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指有食慾、淫慾、睡眠欲之處,即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及六欲天。三界二十八天在《金剛經》中,佛陀列舉了以下幾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 佛學:金剛經的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開始,菩提之根本
    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昨天我們了解了《金剛經》的第一品,提到《金剛經》與佛教其它經典經書不同,開篇並沒有強調佛或者菩薩的神通示顯,只是記錄了佛陀弘法的日常生活。針對《金剛經》這一特點,也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了解讀,第一是佛陀以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來告訴世人,他同我們一樣是人不是神。第二是結合馬祖道一禪師的「平常心是道」的理念,經文開篇用記錄佛陀的日常生活,呈現了佛陀的真心實相,強調了佛陀的道行高深。
  • 《金剛經》中的這五句話,對修身修心都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
    但是,不得不承認,當人成長到一定階段,就會更加注重修身養性。因為修身養性不僅是在社會行走的根本,也是對自身的一種認知。注重修身養性的人往往是有一種別人達不到的境界。在《金剛經》中,這五句話其實可以作為修身養性的參悟。
  • 文玩中的佛教七寶應該怎麼搭
    原標題:文玩中的佛教七寶應該怎麼搭   玩手串中,最受歡迎的莫過於「佛教七寶」,大街小巷已蔚然成風。「佛教七寶」不單單可以各自成串,也是最受追捧的「配珠」!對於一件手串來說,配珠搭配的質量好壞、顏色搭配的協調與否、材質搭配會不會磨損,都是影響手串檔次、美觀度和耐久度的重要方面。所以,怎樣選擇合適的配珠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之一。
  • 《金剛經》中的故事—佛教的世界觀,三千大千世界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金剛經》—依法出生分什麼是世界?在《楞嚴經》卷四中佛陀給出了解釋:「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三。」佛陀對「世界」的解釋與中國古代對「宇宙」的解釋很類似。
  • 如何讀懂《金剛經》(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