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的故事—佛教的世界觀,三千大千世界

2020-12-16 日新錄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金剛經》—依法出生分

什麼是世界?在《楞嚴經》卷四中佛陀給出了解釋:「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三。」

佛陀對「世界」的解釋與中國古代對「宇宙」的解釋很類似。《淮南子.齊俗訓》中載:「往古來今謂之宙, 四方上下謂之宇。」可以看出,「宇」與「界」對應,「宙」與「世」對應。不過一般我們所說的「世界」,偏重於空間的涵義「界」。

宇宙

一.世界

佛教這樣定義一個「世界」,「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即日月周行所能照耀的地方為一世界。比如,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即是一世界。

一個世界與三界二十八的對應關係,從《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十一中可以了解到:「四大洲日月,蘇迷盧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可見,一個世界包含了日月、須彌山、欲界六天以及色界初禪天。

一個世界具體包含了什麼呢?《佛地經論》中這樣描述:「一妙高山,七大金山,八大海水,四大洲等,總於其外有小輪山周匝圍繞。」妙高山即須彌山,周圍環繞七山八海、四大洲以及小輪山。《阿毗達磨俱舍論》和《長阿含經》中記載,須彌山周圍環繞八大金山,八大海水,合稱九山八海。

世界

1.須彌山

須彌山,也叫善積山、蘇迷盧山、須彌盧山等,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須彌山「入海水中八萬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萬四千由旬」。這裡「由旬」是長度單位,《法苑珠林》卷三中載:「八拘盧舍為一由旬,合有四十裡。」《法苑珠林》為唐代道世所著,唐代一裡約540米,一由旬約21600米,合43.2公裡,可以簡單計算得出須彌山高725.76萬公裡。

《長阿含經》「閻浮提洲」品中有須彌山的詳細描述:「其山直上,無有阿曲。生種種樹,樹出眾香,香遍山林。多諸賢聖,大神妙天之所居止。其山下基純有金沙。其山四面有四埵出。」

須彌山有上、中、下三級「七寶階道」,「挾道兩邊有七重寶牆,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其間「花果繁茂,香風四起,悅可人心。鳧雁鴛鴦,異類奇鳥,無數千種,相和而鳴。」諸鬼神住於其中。

須彌山「四捶高四萬二千由旬,四天大王所居宮殿。」須彌山頂有三十三天宮,為帝釋天所居住之處。

須彌山

2.九山八海

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有八大山環繞,而山與山間各有海水相隔,故總稱為九山八海。

九山八海

3.四大洲

四大洲位於須彌山的東西南北四方。看過《西遊記》的人對四大洲就不會陌生。《西遊記》第一回中載:「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

在《西遊記》第八回中,佛祖對四大部洲做了介紹:「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俱蘆洲者,雖好殺生,只因餬口,性拙情疏,無多作踐;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

(1)東勝神洲

孕育孫悟空的仙石所在的傲來國花果山就位於東勝神洲。《西遊記》第一回中載:「東勝神洲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

東勝神洲

(2)西牛賀洲

孫悟空的授業老師菩提祖師所居的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就位於西牛賀洲。從《西遊記》第八回佛祖的介紹中,西天靈山大雷音寺也位於西牛賀洲。

西牛賀洲

(3)南贍部洲

東土大唐位於南贍部洲。

南瞻部洲

(4)北俱蘆洲

《西遊記》第六十六回中,蕩魔天尊在孫悟空前來求助時說:「我當年威鎮北方,統攝真武之位,剪伐天下妖邪,乃奉玉帝敕旨。……奈何我南贍部洲並北俱蘆洲之地,妖魔剪伐,邪鬼潛蹤。」 可見蕩魔天尊,即真武大帝,當年曾鎮守之北方應該是北俱蘆洲。

北俱蘆洲

二.三千大千世界

一千個小世界,名一小千世界。

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

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並不是三千個大千世界,而是指大千世界由千個世界、千個小千世界、千個中千世界,千千重數,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此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所化之土,故又稱一佛國。

我們所在的大千世界為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教化之國土。「娑婆」譯為「堪忍」,《悲華經》卷五中載:「此佛世界當名娑婆。何因緣故名曰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是故彼界名曰忍土。」

大千世界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大千世界」?
    有句話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如今漢語中常見的「大千世界」一詞出自佛教。通常的說法是: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關於宇宙空間的基本看法。假如佛教在傳教之初,不立足於引導民眾實修證果,而是扯上宇宙天文這些「身外之物」,就會陷入與世俗文化、以及婆羅門祭司們無休止的爭競、論戰之中,從而最終淹沒而成為古印度的曇花一現的一派哲學思想而已。《大智度論》中說:「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為一佛世界,是中更無餘佛,實一釋迦牟尼佛。」
  • 《金剛經》: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為什麼比不上四句偈法布施
    在《金剛經》中,佛祖多次的為眾生開示了財布施不如法布施的殊勝功德,以三千大千世界、恆河沙等身布施等一般人無法理解的數目來形容財布施之多,以受持四句偈語等來形容法布施之少,一多一少之間,其結果卻是截然不同的,自然就使人們感受到了法布施的殊勝,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三千大千世界七寶財布施不如四句偈語等法布施的情況呢
  • 金剛經:關於吃飯,佛陀堅持「日中一食」,這究竟有什麼奧妙?
    老傑談《金剛經》第2期:關於吃飯,佛陀堅持「日中一食」,這究竟有什麼奧妙?經文中的」世尊「,是佛陀的另外一個代號,意思是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不過,佛學裡所講的世界,不是我們常人平時所講的世界,而是指三千大千世界。佛陀是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佛。
  • 《金剛經》中的故事—六道四生,三界二十八天:佛教宇宙觀(下)
    據佛教世界觀,眾生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分為三級: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指有食慾、淫慾、睡眠欲之處,即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及六欲天。據《天台四教儀》中載,三界又分為二十八天。三界二十八天在《金剛經》中,佛陀列舉了以下幾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 南懷瑾老師:佛說這個虛空中,有三千個大千世界
    拿佛教來講,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有道之士所居住的聖賢世界。其它宗教所講的天堂,是另外一種聖賢、善人所居住的世間。佛學裡有淨土,有穢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算穢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所謂土,有兩種觀念,一種是常寂光土,這個土已經不是土地,不是物質,而是說,在那個境界裡,永遠都是快樂的、清淨的、寂滅的。
  • 佛教:金剛經中提到的三種境界,您悟到了哪一種
    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這第一種境界叫做「世善」,也就是俗世間的善業,它的動力之源為事業心,而福報則是天人級別。那麼什麼才是最高級別的「世善」呢,自然就是財布施,這道理很簡單,世俗中人生活中最看重的就是金錢,上面所說的那些工作,一方面確實是在為他人服務,但另一方面也是在賺取報酬,否則連正常生活都無法維持了。
  • 曙提法師開示《金剛經》中「一合相」的含義
    問:法師吉祥 金剛經雲: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關於"一合相"我在網上查看注釋,但我怎麼也不能理解,望法師開示,感恩法師【曙提師父答】解一合相,必須聯繫《金剛經》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
  • 《金剛經》:隨緣自在,做一個無位真人
    可是,眾生沒有想到的真相,佛祖在《金剛經》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中說了出來,告訴眾生即使是三千大千世界,都只不過是因緣假合而成的:「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可何,是微塵眾寧為多否」,須菩提長老回答說「甚多……,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 佛家三千大千世界對應人間的是什麼樣的世界
    佛家中的三千大千世界的確如此來到娑婆世界,主要是修煉,是用你內心的世界融合到其它大千世界裡面,用人話來說就是,你首先要找到屬於你的天賦來,並且把這個天賦發揮到極致,而後要融入娑婆世界裡面其它把天賦發揮到極致的人群來
  • 佛教:《金剛經》中的這四個句子,道出了人生的真相!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所奉持的一部佛經。很多人喜歡讀這部佛經,是因為裡面講述了許多的人生哲理。比如「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這句話是告訴人們,事物的真相,並非是我們看到,或者是想到的那樣。《金剛經》中有許多的名句,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頌。無數的人,因為「受持」此經中的句子,有的開悟,有的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更有的人,因此而得無量福報。
  • 大道相通,《金剛經》和《道德經》的這一理論竟然驚人相似
    引文:作為西來的《金剛經》和本土的《道德經》,裡面有很多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處。可以說,這兩本最頂級的佛道兩家的經書,一直左右著中華名族的思想發展方向。雖然有時以道為尊,但也有時也是以佛為尊的。首先,按照「佛道」的讀法順序,我們來看看《金剛經》裡的一句話:「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 這樣的「佛教偈語」走過路過別錯過!
    由淨名精舍主辦,蓮竹書社和《書法人物》編輯部承辦,雅元藝術館、武漢·淨名讀書交流小組協辦的佛教偈語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原計劃今年3月在武漢舉辦,因新冠疫情影響,直到現在依然無法舉行現場展覽活動。為此,我們特推出雲展,以饗讀者。 讓我們一起學習佛教經典中的智慧和欣賞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
  • 佛教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
    在佛教的觀念中,世界是時間和空間兩個概念的結合,世是時間概念30年為一世;界是界限,是空間概念。因此,古人的世界觀是空間和時間複合而成的一種狀態。一、佛教時間觀在現代科學體系中,時間具有一個維度,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將時間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部分。然而,我們思考一下當下,沒有一分一秒稱為現在,那哪裡來的過去和未來呢?
  • 佛教:讀《金剛經》時,忽然聞到一股「異香」,是怎麼回事?
    佛教中講:「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只要一個人,能誦讀佛經,就能得到無量智慧。除此之外,只要誦讀方法正確,還能得無量的福報。《金剛經》中說,只要一個人,能受持此經中的一個四句偈,或者為他人解說此經,他也會得到無量福報。
  • 佛教:《金剛經》中最有靈性的三句話,點醒無數人!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經典之一,《金剛經》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簡稱,《金剛經》的全部經文只有五千多字,雖然文字很少,卻句句經典,每一個字都暗藏著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在《金剛經》中有三句話,最有靈性,點醒無數人,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句話,其中卻暗藏了人生大智慧,讀懂的人,人生會更有意義。第一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理解了《金剛經》這4句話,就掌握了它的精髓,功德無量
    對佛學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佛學裡面包含很多哲理,涵蓋了為人處世等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於指導人生有很大價值。最近我一個朋友迷上了《金剛經》,說《金剛經》裡有很多奧秘,於是便來找我探討。《金剛經》,被奉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佛教經典之一。《金剛經》內有很多大智慧,可以啟發智慧、明心見性。《金剛經》內有四句話概括了整篇內容的精髓,哪怕參透一句都會功德無量。
  • 佛典七種講解—金剛經講解
    《佛典七種講解—金剛經講解》(一)《金剛經》是中國漢傳佛教最著名的經典,全文約有五千字。道家最著名的經典《道德經》(《老子》),全文也是五千字,稱為「五千言」。佛教的《金剛經》正好約五千字,這就是佛教的五千言了。
  • 《金剛經》的智慧 福德是福德 功德是功德 兩者區別有多大
    梁武帝聽後心中不悅,對達摩祖師大有怨氣。其實祖師達摩沒有答錯,只是梁武帝或許並不知道,功德不等於福德,功德福德區別很大。「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 佛家三千世界、四禪八定、國師、阿修羅、涅槃、佛解讀,歡迎了解
    世界越來越喧譁,所以我們經常會想尋求一份少有的寧靜,因此佛家學說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而越是學習佛學越感到深奧,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些佛家三千世界、四禪八定、國師、阿修羅、涅槃、佛解讀,歡迎了解:三千大千世界
  • 《金剛經》:「福德性」和「福德相」有什麼區別?
    《金剛經》依法出生分中,世尊和須菩提討論了「福德性」和「福德相」的問題。「須菩提,你再想想,如果有人將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這個人所獲得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相當多,世尊。」「原因是什麼呢?」大千世界七寶是相,相有多有少,所以布施亦有多有少,例如山河大地有相,故有大有小。性是無相,周遍法界,猶如虛空,無相、無有邊際、不可量、無大無小。福德相不是福德的性,是故如來說有相布施的福德多,是有可量故。若是眾生有了智慧,了知福德沒有真實自性,就不會執著福德有真實之福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