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麵的始祖是伊面,伊面松而不散,浮而不實,吃起來爽滑甘美,在日本最受歡迎。而伊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歐洲人發明的,是源自惠州府知府伊秉綬(1754-1815)的偶然所得。
話說有一天,伊大人在府上擺壽宴。伊大人詩文書畫俱佳,交遊廣泛,當時還沒有"八項規定「,當天來祝賀的客人很多,絡繹不絕。
伊大人愛美食,當天的菜色也挺豐盛,僕人們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在做水煮長壽麵時,一個愣頭青僕人忙中出錯,誤將油鍋當成水鍋,不小心將整盆面倒入了滾燙滾燙的油鍋裡。
油鍋「滋滋」作響,麵條轉眼就炸得金黃焦脆,把楞頭青嚇得呆住了。伊大人聞訊趕來,指使僕人把面撈起,瀝乾,加入雞蛋,火腿絲,韮王翻炒。沒想到這鍋炒麵是壽宴最受歡迎的菜,色,香,味俱佳,一下子被吃了個精光。
客人們說從未吃過這麼美味的面,紛紛問詢菜名及烹飪方法。伊大人將來龍去脈跟大夥娓娓道來。大家感慨萬千,將這款偶然所得的美食命名為伊面。
伊秉綬在惠州擔任知府4年,為官清正廉潔,問民疾苦,革除惡習陋規,尤其在文化方面對惠州人民貢獻頗大。
伊知府在西湖邊修建了豐湖書院(今惠州學院前身),書院頗具規模,講堂、學舍一應俱全,還配以亭、臺、樓、閣等景觀建築。書院請了嶺南第一才子宋湘來主持,一時"從者雲集,人競向學",書院進入一個鼎盛時期,成為廣東四大名校之一(四大名書院)。
伊秉綬挺有超前意識,熱衷保護惠州歷史文化遺址。他修白鶴峰東坡舊居東坡祠,修六如亭朝雲墓。
伊秉綬進士出身,受帝師朱珪 ,才子紀曉嵐賞識。他曾拜劉鏞為師學習書法,獨具風格,他的隸書被稱為伊隸。他的書法作品被首都博物館收藏。
伊秉綬後來擔任揚州知府,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揚州人民也做了不少好事。據說有一年揚州遭遇百年一遇大洪水,因他積極搶險救災,3萬災民不曾死一人。因此揚州人民將他當作"四賢人"放入四賢閣供奉。
可惜惠州"三賢祠"未將伊太守供奉,太守對惠州之貢獻其實就不亞於其對揚州之貢獻。惠州三賢祠供奉有葛洪、蘇軾、陶潛。其中之陶潛,頗有點牽強。陶淵明知道有惠州這個地方嗎?只不過是因為蘇東坡喜歡陶淵明之故,愛屋及烏。
不過伊秉綬不在乎聲名,不搞個人崇拜,他曾經要求人們將他在豐湖書院的供奉塑像、香案撤去。
現在,惠州西湖旁邊有一家伊麵館,利用美食講述了伊大人的系列故事。人們在緬懷知府大人的同時,又可吃一口美味的伊面。比去什麼祠堂,真的有趣實惠多了。在日常生活裡,吃一碗熱氣騰騰的伊面時,就會想起伊人。有溫度,有深度,這才是最好的紀念方式吧。(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