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麵思賢人:知府大人與伊面

2020-12-26 梁化舊邦

方便麵的始祖是伊面,伊面松而不散,浮而不實,吃起來爽滑甘美,在日本最受歡迎。而伊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歐洲人發明的,是源自惠州府知府伊秉綬(1754-1815)的偶然所得。

伊面

話說有一天,伊大人在府上擺壽宴。伊大人詩文書畫俱佳,交遊廣泛,當時還沒有"八項規定「,當天來祝賀的客人很多,絡繹不絕。

伊秉綬(1754-1815)

伊大人愛美食,當天的菜色也挺豐盛,僕人們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在做水煮長壽麵時,一個愣頭青僕人忙中出錯,誤將油鍋當成水鍋,不小心將整盆面倒入了滾燙滾燙的油鍋裡。

油鍋「滋滋」作響,麵條轉眼就炸得金黃焦脆,把楞頭青嚇得呆住了。伊大人聞訊趕來,指使僕人把面撈起,瀝乾,加入雞蛋,火腿絲,韮王翻炒。沒想到這鍋炒麵是壽宴最受歡迎的菜,色,香,味俱佳,一下子被吃了個精光。

龍蝦伊面

客人們說從未吃過這麼美味的面,紛紛問詢菜名及烹飪方法。伊大人將來龍去脈跟大夥娓娓道來。大家感慨萬千,將這款偶然所得的美食命名為伊面。

伊秉綬在惠州擔任知府4年,為官清正廉潔,問民疾苦,革除惡習陋規,尤其在文化方面對惠州人民貢獻頗大。

伊知府在西湖邊修建了豐湖書院(今惠州學院前身),書院頗具規模,講堂、學舍一應俱全,還配以亭、臺、樓、閣等景觀建築。書院請了嶺南第一才子宋湘來主持,一時"從者雲集,人競向學",書院進入一個鼎盛時期,成為廣東四大名校之一(四大名書院)。

豐湖書院(石刻為伊秉綬書)

伊秉綬挺有超前意識,熱衷保護惠州歷史文化遺址。他修白鶴峰東坡舊居東坡祠,修六如亭朝雲墓。

伊秉綬進士出身,受帝師朱珪 ,才子紀曉嵐賞識。他曾拜劉鏞為師學習書法,獨具風格,他的隸書被稱為伊隸。他的書法作品被首都博物館收藏。

伊秉綬書法作品

伊秉綬後來擔任揚州知府,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揚州人民也做了不少好事。據說有一年揚州遭遇百年一遇大洪水,因他積極搶險救災,3萬災民不曾死一人。因此揚州人民將他當作"四賢人"放入四賢閣供奉。

可惜惠州"三賢祠"未將伊太守供奉,太守對惠州之貢獻其實就不亞於其對揚州之貢獻。惠州三賢祠供奉有葛洪、蘇軾、陶潛。其中之陶潛,頗有點牽強。陶淵明知道有惠州這個地方嗎?只不過是因為蘇東坡喜歡陶淵明之故,愛屋及烏。

不過伊秉綬不在乎聲名,不搞個人崇拜,他曾經要求人們將他在豐湖書院的供奉塑像、香案撤去。

現在,惠州西湖旁邊有一家伊麵館,利用美食講述了伊大人的系列故事。人們在緬懷知府大人的同時,又可吃一口美味的伊面。比去什麼祠堂,真的有趣實惠多了。在日常生活裡,吃一碗熱氣騰騰的伊面時,就會想起伊人。有溫度,有深度,這才是最好的紀念方式吧。(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惠州伊府麵館

相關焦點

  • 「伊面」原是惠州知府伊秉綬所創 - 電子報刊
    作為一位清官,為招待來訪客人,伊秉綬自製速食麵饗客,此面被稱作「伊面」,是現代方便麵的雛形。 好結交、倡清廉、善做美食的知府 清代書法在隸書、篆書等方面實現蛻變,形成了可與唐代楷書、宋代行書、明代草書相比肩的雄渾書風,並湧現了一批造詣頗高的書法家。康有為曾指出清朝有四位書法大家,其中就包括伊秉綬(1754年—1815年)與劉墉(1719年—1804年)。
  • 伊面與炒飯
    梁儼然 伊面與炒飯,是廣州名食,由清代乾隆年間進士伊秉綬創製。伊秉綬,字組似,號墨卿,福建汀州人,曾出任揚州知府及惠州太守等職,他的詩作與書法都有名氣。 他慕蘇東坡為人,認為東坡在西湖曾創製東坡肉美食而馳名,於是獨出心裁創造出汀州伊面。
  • 伊面不僅僅是方便麵,而方便麵,基本上可以肯定是伊面的一個變種
    伊面不僅僅是方便麵,而方便麵,基本上可以肯定是伊面的一個變種大家聽說過伊面嗎?現在的人一聽到伊面可能想到的都是方便麵,其實不然。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就是有關於伊面的故事。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文章內容吧!
  • 慢讀時間|「方便麵」為何又叫「伊面」
    原標題:「方便麵」為何又叫「伊面」大家在超市裡購買方便麵的時候會看到,有的方便麵並不叫「方便麵」,而叫「XX伊面」,這是為什麼呢?伊秉綬(1754~1815),福建寧化人,先後擔任過惠州知府和揚州知府。伊秉綬在擔任揚州知府的時候,由於他本人又是書法家,因此伊府上經常會有一些文人墨客們前來拜訪,而公務在身的伊秉綬有時來不及用飯菜來招待客人們。
  • 方便麵的藍本、公仔麵的始祖——伊面,怎麼做才美味
    伊面又稱伊府麵,在臺灣另稱為意面,是一種油炸的雞蛋面,為中國著名麵食之一。相傳清朝年間,曾任惠州知府及揚州太守等官的書法名家伊秉綬在位於寧化的家中宴客,廚師誤將煮熟的雞蛋面放入沸油鍋,只好撈起後佐以高湯上桌。由於賓客吃過後讚不絕口,這道菜就流傳了下來後來。
  • 嘉善名勝鉤沉思賢書院
    明清兩代嘉善著名的書院有思賢書院、鶴湖書院、魏塘書院、平川書院、楓涇書院等。嘉善進步人士在明清兩代大增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書院的興盛。今天,就讓我們聊聊嘉善的第一座書院——思賢書院。 倪璣,字公在,鹹寧縣(陝西西安)人,正德十一年至十四年(1516~1519)任嘉善知縣。
  • 它才是方便麵的始祖,勁道十足的伊府麵傳承的是智慧也是美味
    伊府麵也簡稱為「伊面」,伊府麵最特別之處就在於其存儲方法,將做好的麵條捲成團,晾乾後用油炸制金黃。便成酥脆的麵餅,等到食用時再加水煮開便可招待客人,炸制後的麵條含水量少方便存儲,與現在的方便麵製成有異曲同工之妙。
  • 70、80後的經典零食-華豐伊面,吃過的人現在都有當爺爺或奶奶了
    講起泡麵,那真的是少不了我們廣東本土的華豐三鮮伊面了,這面是1982年在珠海生產出來的,曾經是中國最大的方便麵生產企業,其推出的華豐牌三鮮伊面在80年代曾熱銷全國,在康師傅、統一進入國內市場之前,一直佔據著中國方便麵市場的霸主地位。
  • 廣東人,從早茶吃到夜宵的粉與面
    晨早起床、午間小憩、晚餐聚會、夜宵填肚,粉、面已經深埋於廣東人的飲食記憶中,混雜在他們的一日四餐裡,與每時每刻都能完美融合。今天,就介紹幾樣廣東人從早茶吃到夜宵的粉與面。吃之前,先飲一口茶清口,講究的人再呷一口浙醋,吃一塊「鹹酸」(一般為醃蘿蔔)開胃。面香氤氳裡,香濃清湯,爽口竹升面與彈牙雲吞融為一體。
  • 廣州美食少不了伊面,50年的老店,做最正宗的伊面
    伊面,當然不是義大利麵了,它是一種雞蛋面經過油炸後晾乾儲存起來,餓了的時候下水一煮就可以了,有點類似於方便麵。伊面的歷史來源於開封一帶,後來傳到廣州東、福建,在這裡人們接受了,從而發揚光大。要說廣州最火爆、最正宗的伊麵店在哪裡呢?很多地道的廣東人大概只認堅記麵館。
  • 那個曾經的三鮮伊面,為什麼很多人依然在懷念?
    在方便麵品種和口味琳琅滿目的今天,有好多人還時時懷念著一個「古老」的品牌。對,那就是華豐「三鮮伊面」!黃橙橙的袋子,四個藍色的大字,中間一碗麵上面有雞蛋青菜蝦,煞是誘人。
  • 我們都背叛了三鮮伊面
    當然了,這麼多年,深入到各地的三鮮伊面也沒閒著,而是跟當地菜進行飲食交流,演繹出了一道道「融合面」。 三鮮伊面的一百種吃法 說「融合面」之前,還是要祭出所有三鮮伊面愛好者的共同回憶,也就是三鮮伊面的兩大基礎吃法:
  • 宋朝一窮書生在麵館打工,請人吃了一碗麵後,成了知府
    由於許志仁是讀書人,因此每次見到有文人士大夫來吃麵,他都會對對方非常尊敬,又是鞠躬,又是作揖。士大夫們也可憐許志仁的卑微貧窮,經常在結帳時多給許志仁一點錢財,作為小費。 有一天晚上,宋孝宗趙昚帶著一個隨從出宮微服私訪,因為肚子餓了,就來到袁家麵館吃麵。
  • 吃下這碗三鮮伊面,一秒回到舊時光
    當然了,這麼多年,深入到各地的三鮮伊面也沒閒著,而是跟當地菜進行飲食交流,演繹出了一道道「融合面」。三鮮伊面的一百種吃法說「融合面」之前,還是要祭出所有三鮮伊面愛好者的共同回憶,也就是三鮮伊面的兩大基礎吃法:雞蛋三鮮伊面曾經廣泛的出現在爹媽來不及做飯的早餐飯桌、深夜的大學寢室等場景,面裡的雞蛋一定要打散,碎雞蛋和湯底融為一體才是正義,高配的吃法是再添一個溏心蛋,味道會更佳。
  • 伊面裡的脈脈溫情,只有吃過的人才知道
    洗菜、打面、熬湯、炸面……師傅的工作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空蕩蕩的玻璃櫃漸漸填滿了大大小小的麵餅。在忙碌的準備工作中,太陽出來了,伴隨著清晨第一縷陽光,人潮從四面八方趕來,只為早早吃上一碟炸醬撈長壽伊面,開啟新的一天。
  • 粵式傳統「面膳」:幹燒伊面最豪放
    在這兩種基本麵條上,廣州人可以變化出雲吞麵、牛腩面、蔥油撈麵、幹燒伊面、蠔油皇炒麵等品種,既是街頭草根小吃,也能登大雅之堂。小小的一碗麵條,隱隱傳承著嶺南文化中務實圓融的一面。  ●伊面篇  廣州人壽筵上多有吃伊面的習俗。走在長壽路上,你肯定會看到堅記麵店門口高高的玻璃櫃裡層層疊疊的伊面,這家長壽伊面特別出名。
  • 粵菜 素食 酒樓風味 幹燒伊面
    幹燒伊面,傳統粵式面膳之一,廣州人的壽筵上多有吃伊面的習俗,寓意「長壽」。伊面因其製法獨特,適合不同煮法,幹炒、湯麵、燴煮都很好吃。眾多煮法中最常見就是幹燒伊面,步驟簡單、方便快捷,口感嫩滑爽口、勁道十足,所以幹燒伊面在酒樓裡屬於較常見的主食。
  • 天天吃方便麵,你可知道方便麵的鼻祖是誰?
    清朝年間,曾任惠州知府及揚州太守的著名書法家福建寧化人伊秉綬喜歡與文人宴遊唱和,他的府上常常賓客盈門,往往是一席又一席,家中廚師深感應接不暇。為此,伊秉綬動腦筋想了一個辦法:他讓人將麵粉和雞蛋摻水和勻,擀成麵條,捲曲成團,晾乾後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放起來,來客時只需取麵團,放入碗中,用開水一衝,再加入配料,便成了一碗香味撲鼻、柔滑可口的麵條,用來招待零星來客,極為方便。
  • 珠海人記憶中華豐三鮮伊面為何逐漸談忘?但它一直都在...
    原標題:珠海人記憶中華豐三鮮伊面為何逐漸談忘?但它一直都在... 博主覺得百分之九十九的珠海人都會記得華豐三鮮伊面!因為它成為了鬥門80、90後這一代的青春記憶... 不確定,同時從包裝上看,華豐的包裝是最給人分量輕的感覺,其他品牌的包裝給人的影響都是分量十足;總之,包裝是最大的敗筆,在加上管理層的動蕩 於是方便麵業界的一名巨星隕落 。 記憶中的三鮮伊面只有粉包。
  • 專做伊面的老字號,幾十年的傳統,吃出了老廣的味道
    在廣州,有很多老字號在歷史的長河中默默地守護著自己的傳統,堅記麵店就是其中的一家眾多的麵餅說明這是一家專做伊面的老店,伊面是用鴨蛋和成的面,經過了油炸,再下鍋煮熟澆上湯汁,麵條筋道,湯鮮味美炸醬麵,醬是酸甜口的,和北方的炸醬麵口味不一樣招牌面上湯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