鯿花,學名長春鯿。長的有點象武昌魚,又不是武昌魚。這魚不大,小者七、八兩,大者一、二斤。莫看其小,鯿花最肥。吃起來,又肥而不膩。因為鯿花雖然脂肪含量極其豐富,卻又不是長滿肥油,脂肪含在肌肉中。肉嫩味鮮。鯿花可煎可燉,煎燉皆宜。
平時棲息於底質為淤泥、並生長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區的中、下層中,冬季在深水處越冬。是草食性魚類,成魚以苦草、輪葉黑藻、眼子菜、絲狀綠藻、淡水海綿等 為主食,也喜歡吃陸生禾本科植物和菜葉,還攝食部分湖底植物碎屑和少量浮遊動物。一般從4月開始攝食,一直到11月,以6~10月攝食量最大。二齡重 300~500克,最大可達3~5千克。
長春鯿,又叫長身鯿、草鯿、油鯿、鯿花魚,原產於北方,不怕冷,冬天仍吃食。團頭魴又名武昌 魚,原產長江中遊,怕冷,水溫8℃以下就冬眠基本不動不食,30~40℃時比30℃以下更活躍,吃食更勤快;長春鯿、團頭魴和三角魴都是天氣越熱吃鉤越 勤,是夏日垂釣最理想的魚種。
鯿魚習慣成群結隊按照一定路線覓食,釣到一條鯿魚,周圍往往就是一群。它們覓食的路線,按照風向和水的流向前進。
開闊水域、凸出水面的埂尖的前方,最好選大水面的鏵尖。河流的轉彎處,洄水灣。每年的4~6月的繁殖季節,選擇水深1.5~2米的回水河灣、湖汊, 且水草茂盛、水底有軟泥之處。有流水時,釣流水下方,有風,就釣下風口。在流動水域,一般應選水流不急、水底為砂石的水域。
鯿魚多數在水草外緣遊弋,喜歡不斷遊動覓食,而不是固定或緩遊在一定水域,因此,打窩時要多打幾個窩子,以便尋找蹤跡。在密集水草的地方,鯿魚體大遊不進去,但若其中某處有較闊大的水洞,那是好釣點。在無水草的明水水域,應找水底略為低洼或有障礙物的地方。
鯿魚喜歡舔生在木樁、石柱的青苔及長在其上面的螺獅,徘徊在其附近的小蝦、小魚等小動物。
養殖水域,多在飼食處附近。在廁所、豬圈、牛欄、雞舍附近水域也可以。
冬季,天氣冷,鯿魚為了避寒而遊向深水,在淺水難釣到。冬季,固定在水面上的漂浮物或者有一片腐敗的水草,只要下方有適當的水深就可以。如果河塘中沒有明顯的漂浮物和障礙物,則可選深淺交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