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恨一個人,
讓他去學小提琴!」
以前常聽人說啊,「如果你恨一個人,就推薦他學法律/金融去!」「如果你恨一個人,就讓他當程式設計師去!」最近打趣的時候說起這麼一句話,「如果你恨一個人,讓他學小提琴去!」
有人這麼跟我吐槽,勸人學小提琴,不止是讓他痛苦,簡直是讓他的一家人痛苦啊!
為什麼這麼說呢?
入門難
不管有沒有學過小提琴,可能都知道小提琴是樂器之母這件事兒,也就是說啊,動人至極,但是,也很難學。
對於剛入門的人來說,是很受罪的,小提琴的演奏動作就不是很「平易近人」,要將一個樂器用手端著放在肩膀上,哪個初學者剛上課的時候不是一會兒就吃不消了?還沒開始步入正軌,就累的不行了。
拉的不好的人總被稱為「拉鋸」,看著簡單,不就是右手拉弦,左搖右晃,但自己上手之後,發現拉出來的完全不能聽,左手酸疼至極,右手哆哆嗦嗦,不優雅,更不動聽。
極有天賦的人畢竟少,大多數學的人在前幾個月幾乎都要飽受自己拉琴所產生的噪音的困擾,恨不得戴上耳塞,受苦的不僅是自己,還有家人。
鄰居家孩子太吵鬧?不怕,走兩個空弦給他們露一手,互相傷害吧!
這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定是我打開的方式不對!
音準難
不論學到什麼時候,音準是永遠的難題,這首準了,下首可能就不準了;今天準了,明天可能又跑偏了。
音準怎麼練?怎麼找?很多人說,憑感覺,見識多了,練習多了,感覺就對了。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大多數人不知道這感覺什麼時候來,萬一上臺表演、比賽的時候沒感覺呢?這豈止是對技術的考驗,還是對心理的折磨。
但大師們,卻能做到從不翻車,次次都準。比如海菲茨,人家可以做到不拉錯任何一個音!
而大多數人可能學琴學了十幾年,也從第一天開始就獲得了家人的掌聲,那可能是家人沒好意思告訴你,你的琴聲,是從第三年開始勉強能入耳的。
成長慢,收穫少
對於很多普通的學習者來說,學習小提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好像在一條暗無天日的隧道裡行走,不知何時是盡頭,不知何時能有大的突破、或是獲得大的成就。
有時候,練習很久還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感覺;練習很久,還會在重大的活動、賽事中出差錯;而那些「天賦異稟」的人,他們的成功好像來的就是那麼容易。是他們更加努力嗎?看看自己,明明也很努力啊!
是老天爺不公平!恨一個人,就讓他學小提琴吧!
肯定有不少人想過放棄,覺得自己成長太慢、收穫太少。
但是,就像那句俗話說的,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且不說那些名利,若你是一個真正熱愛小提琴的人,哪怕再普通,每次拿起琴,心裡雀躍,眼中有光,你就是美的;當你演奏自己欣賞的曲子的時候,總會幻想你能瀟灑、流暢地將它演奏出來,讓美妙的樂曲在自己之間流淌,那給了你憧憬和希望。
很多人會因為一首曲子入坑,比如《梁祝》,那是一上手就能學會的嗎?那需要好幾年的打磨與勤學,即便遙遠,將它當做夢想,真正堅持了數年,終於能拉了,那是一種成功!即便不能拉,還在揉弦、換把的過程中痛苦難耐,那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所以,恨一個人,就勸他學小提琴吧!讓他聽聽自己與大師的差別,讓他感受到理想的遙遠,讓他雙手磨破肩膀酸疼卻進步微小!
但是,他大概率也能體會到沉浸在音樂中的快樂,將音符當做語言來抒發情感的暢快,追逐音樂之夢的激動人心以及拿起琴弦時的充實與不需要理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