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把我尷尬慘了!」陳女士說起前兩天的經歷,直言難以啟齒。自從上周日看到一家店的招牌叫「叫了個雞」後,她8歲的兒子這兩天總念叨這四個字。生氣之餘,她向城管、工商等部門電話投訴了此事。昨日,錦江區書院街道辦城管治安綜合執法隊依照相關法規,拆除了該店招牌,並勸導經營者改換菜品的不雅名稱。(11月18日《成都商報》)
商家店名招牌竟然取名「叫了個雞」,這不僅苦澀難懂和尷尬,也是傷風敗俗,有違公序良俗的亂叫。是「亂叫公雞中」的戰鬥機。這是商家炒作無底線,為吸引眼球的胡來。給自己的店取個另類店名菜名,無非就是想招攬顧客,攢人氣。商鋪店名菜名當然可以有個性,不必千篇一律。但是個性不是可以亂來,商鋪店名菜名也要有底線,遵紀守法是前提,不能有違公序良俗。
在《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中第九條規定,企業名稱不得含有有損於國家、社會公共利益的;可能對公眾造成欺騙或者誤解的;外國國家(地區)名稱、國際組織名稱;政黨名稱、黨政軍機關名稱、群眾組織名稱、社會團體名稱及部隊番號等內容和文字。我國的《個體工商戶名稱登記管理辦法》十一條明確規定,個體工商戶名稱不得含有違反社會公序良俗,不尊重民族、宗教民俗的文字。
近年來,五花八門的商鋪店名菜名,令人眼花繚亂。理髮店叫「飛發走絲」、飯店叫「飯罪團夥」、服裝店叫「衣冠勤售」,咖啡屋叫「鮑一抱」、火鍋城叫「八鍋聯君」還有什麼「小三髮型」「瘋幹故事」「私奔吧」(旅社)「蒼老師」(情趣用品)等店名令人浮想聯翩。是城市裡的視覺垃圾,如此名目繁多的戲說惡搞門面招牌,不倫不類,離奇怪誕,傷風敗俗,不僅有違公序良俗和社會公德,且造成大眾的視覺汙染,有的甚至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店名粗俗化現象,應該引起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商家為了出奇制勝也無可非議,但出奇也不能離譜。「店名粗俗化」註定走不長遠。商家應該懂得,門面招牌只是一個符號,商家經營的名稱和標誌。合理利用諧音製作的招牌可以達到吸引眼球的效果。但是吸引眼球的門面招牌或菜名,應通俗易懂,文明規範,不能違背倫理道德和突破法律底線,任何戲說惡搞的門面招牌和菜名都是大眾所不能接受的,既違反了《廣告法》等相關法律條款,又傳播了一種庸俗文化,有悖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徹底清洗。工商等有關部門應加強對門面招牌的文明規範和監督管理,對那些別有用心歪用、惡用、戲說惡搞店名的一經發現予以取締,並堅決依法嚴厲查處,絕不能讓「叫了個雞」瘋狂亂叫!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