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鯊魚專家組和地中海合作中心發布報告稱,地中海超過40%的鯊魚和魟魚正面臨滅絕危險,成為世界上鯊魚和魟魚生存受危脅比例最高的地區。
這份報告是首次就地中海所有鯊魚和魟魚生存現狀作出的IUCN紅色名錄全面評估。該報告指出,過度捕撈(包括無意捕撈)是造成魚群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這些魚類中的42%將要滅絕。
從魔鬼魚到天使鯊,地中海的這些低危魚類種群正處於危險困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鯊魚專家組的分析顯示,地中海是地球上鯊魚和魟魚生存最危險的地方之一。該海域中底棲魚類面臨的風險最大,主要原因是海底捕撈過度。"
報告還認為,棲息地環境質量退化、休閒漁業及其它人類活動的幹擾也是地中海鯊魚和魟魚面臨的重要威脅。
專家組利用IUCN紅色名錄物種分類和標準對71種地中海鯊魚、魟魚和銀鮫進行了評估後得出了上述結論。評估人員認定,有30個品種面臨滅絕危險,其中處於"最高極危"級別的13種,"瀕危"級別8種,"低危"級別9種。另有13種被評估為"近危",還有18個品種因信息不足被列入"數據缺乏"級別,只有10種被認為是"無危"的。
只生活在地中海的馬爾他白魟(MalteseSkate)被評定為"極危",海底拖網捕撈是造成這種魚類數量下降80%的主要原因。同樣被納入"極危"級別的還有尖背角鯊(angularroughshark)、另外三種扁鯊(angelsharks)及以肉味和魚翅鮮美著稱的灰鯖鯊(shortfinmako)和鼠鯊(porbeagle)。
"我們尤其關注地中海的鼠鯊和灰鯖鯊。"專家組成員、克羅埃西亞斯普利特大學的(AlenSoldo)警告說,"我們的研究表明,持久捕撈帶來的壓力遠遠高於物種的繁殖能力,由此我們決定按照紅色名錄的標準將它們歸入最高危級別。"
被列為瀕危物種的蝠鱝主要生活在地中海,其體形龐大,繁殖率低,很容易落入捕撈網。在這裡,就連相對多產的藍鯊也難逃被列為"低危"的命運。只有葡萄牙角鯊(Portuguesedogfish)因保護現狀較好,被列入"無危"級別,是地中海地區唯一一個高出全球級別(近危)的鯊魚品種。可能地中海漁業總委員會2005年頒布的"1000米以下深海禁漁令"對這種生活在4000米深海處的鯊魚起到了保護作用。
深海禁漁令,再加上禁止流網捕魚和割取鯊魚鰭等措施,可能對緩解地中海鯊魚和和魟魚的生存壓力有所幫助。但是,要想恢復這些軟骨魚類的種群數量,還需要採取更強有力的措施。
此前地中海國家從來沒有給該地區處於困境中的鯊魚和魟魚以保護。目前,IUCN地中海合作中心正與IUCN物種項目組以及土耳其海洋研究基金會合作,對地中海海洋魚類生存現狀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