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2020-12-19 活菌一號

張學娜 金世祿

腸易激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以腹痛或者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或大便性狀改變為特徵,症狀持續或間歇發作,經相關檢查無器質性病變證據的症候群。 它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之一。西方人群發病率約15%~20%,我國約5%~10%[1] 。IBS的發病機制複雜,可能涉及胃腸道運動異常、內臟高敏感、免疫異常、腸道微生態失衡、感染、腦-腸軸失調、腸黏膜屏障功能紊亂等多種因素。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IBS的發病中起了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恢復正常腸道菌群對於治療IBS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治療途徑。且研究表明使用微生態製劑調節腸道菌群紊亂治療IBS取得了有益的作用。本文著重就IBS與腸道菌群失調的關係及使用微生態製劑治療IBS的作用機制及其療效作一綜述。

一、IBS患者的腸道菌群情況

腸道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態環境,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原蟲等,其中細菌佔多數。正常情況下,約30屬500種細菌定植於腸道內,且以厭氧菌為主,僅雙歧桿菌和類桿菌就佔細菌總數的90%以上,而為數極少的致病菌為梭桿菌和葡萄球菌[2]。對於健康的機體來說,機體與體內的微生物群之間存在互利共生的平衡狀態。各菌群間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作為機體的屏障,拮抗致病微生物的入侵。當機體受到環境、氣候、飲食、用藥等因素影響時,腸道的條件致病菌轉變為致病菌,正常的生理平衡被破壞,而產生病理性組合,使腸道微生態失調,主要包括菌群比例失調和定位轉移(移位)兩大類。

1.菌群失調:腸道菌群失調是指腸道菌群數量的增減和比例失調以及菌種性質的變化。 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IBS 患者存在菌群失調。 主要表現為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數量減少而腸桿菌科[3,4] 、大腸埃希菌群[3]、類桿菌[5]等數量的增多,同時,雙歧桿菌/腸桿菌(B/E)值可以作為評估腸道菌群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若B/E>1表示腸道菌群組成正常,若B/E<1則示腸道菌群失調,且B/E比值越低,提示菌群失調越嚴重[6]。Si等[7]研究發現 IBS患者與健康志願者相比,IBS患者的雙歧桿菌比例明顯降低,腸桿菌比例明顯升高且B/E<1,這意味著IBS患者存在一定的菌群失調情況。

2.定位轉移[8]亦稱移位,是指原存在於腸腔內的細菌和(或)內毒素,通過某種途徑越過腸黏膜屏障,進入腸繫膜淋巴結、門靜脈系統,繼而進入體循環以及肝、脾、肺等遠隔器官的過程。 分為橫向轉移和縱向轉移兩類。 橫向轉移是指腸道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向周圍轉移,如大腸菌群向小腸轉移。 縱向轉移是指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向腸黏膜深處轉移。Spiller[9]研究發現IBS患者乳果糖氫呼氣試驗提示有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的高發生率約為78%。posserud等[10]使用IBS患者和正常對照小腸抽出液細菌培養的方法進行實驗,發現IBS患者中小腸細菌過度生長較正常人常見。

二、腸道菌群失調與IBS的關係

許多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會導致IBS的發生,其可能的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破壞腸黏膜屏障:腸黏膜屏障包括完整的腸上皮細胞及其細胞間連接構成的機械屏障,胃腸相關淋巴組織和分泌型抗體所構成的免疫屏障和腸道正常菌群構成的生物屏障。 正常情況下,若致病菌欲發揮侵襲作用,首先突破黏膜的第一道生理屏障防線,而有益菌恰恰發揮著生物屏障的作用,它們通過受體競爭、產生有害物質抑制或殺傷致病菌和營養競爭等方式拮抗致病菌的入侵。 當IBS患者的腸道菌群失調,且有益菌數量減少致病菌數量增多時,致病菌和內毒素可直接侵襲腸黏膜,導致腸黏膜的通透性增高。zyrek 等[11]研究發現,腸致病型大腸桿菌可抑制腸上皮細胞緊密連接蛋白ZO-2的表達,破壞腸黏膜屏障。腸黏膜體液免疫最重要的抗體成分sigA由腸黏膜固有層分泌,在局部抗感染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當腸黏膜屏障受損,腸黏膜合成單體或合成分泌的功能發生障礙,使得腸道分泌液中缺乏分泌型IgA,進而使得致病菌過度繁殖,加重菌群失調,造成惡性循環。

2.誘發免疫異常:由於腸黏膜屏障的損傷,使腸黏膜通透性增高,使得致病菌及其抗原易於通過腸黏膜而發生過度免疫,引起多種炎症及免疫細胞的增多、活化,如肥大細胞。 肥大細胞可被細菌或者抗原激活、脫顆粒,釋放多種活性物質如組胺、5-HT、前列腺素、類胰蛋白酶等。這些活性物質可使平滑肌收縮增強,使腸道蠕動加快,從而出現腹瀉症狀,同時還可以幹擾胃腸反射,活化內臟感覺系統,增加內臟感覺敏感性,而出現腹痛症狀[12]。 機體在發生免疫過度的情況下,同時釋放多種炎性因子,使腸黏膜處於一個低度炎症狀態。 liebregts等[13]研究發現,IBS患者細胞因子表達失衡,促炎因子如IL-1B、TNF-α、IL-6增加,而抑炎因子減少或無明顯改變。而TNF-α等亦為重要的免疫調節劑,進一步活化淋巴細胞、誘導和促進其他炎性介質的生成和釋放,並抑制水和鈉鹽的重吸收而引起腹瀉症狀。

3.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的作用:SIBO是指遠端腸道內菌群因各種原因移位進入小腸,而引起小腸內厭氧菌過度孳生。可視為腸道菌群失調的菌群橫向轉移。 正常情況下,因胃酸及小腸蠕動較強,細菌一般難以在此定植。 許多研究發現,SIBO與IBS的發病密切相關。 SIBO致IBS的可能機制為:(1)不同菌群可導致腸道動力異常。有研究發現[14],無菌 SD大鼠在無菌狀態和種植特定菌群後小腸移行運動複合波(MMC)Ⅲ的周期發生變化,腸梭菌、乳酸桿菌及其雙歧桿菌可使MMCⅢ周期縮短。而大腸桿菌則發揮相反的作用,抑制腸道動力。(2)細菌通過發酵腸道底物產生氫氣、甲烷、二氧化碳等氣體,IBS患者腸道轉運功能障礙,導致氣體清除速度慢,而出現腹脹的症狀。(3)細菌過度孳生,使腸腔內的結合膽酸分解為游離膽酸,腸腔內缺乏膽鹽,影響脂肪吸收,發生腹瀉症狀。(4)細菌過度孳生可引起小腸黏膜刷狀緣的寡糖酶和肽酶的缺乏,影響糖吸收並增加小腸內滲透壓,減少胺基酸的吸收,造成低蛋白血症,加重腹瀉。

然而,有研究認為[15]IBS患者腸道菌群與正常對照組腸道菌群相比無明顯差異,另外,IBS患者腸道菌群失調常由於醫務人員對IBS認識不足,按炎性腸病治療,長期使用抗生素而導致抗生素相關性菌群失調。 所以說腸道菌群失調是IBS的病因因素還是IBS的繼發目前國內外的研究還尚無定論。

三、微生態製劑療法

1.微生態製劑的分類:微生態製劑是由調理微生態失調、保持微生態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或增進健康狀態的益生菌及其代謝產物和促進物質製成的製劑,可達到防病治病、增進健康的目的[16] 。微生態製劑包括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和合生元(synbiotics)3大類。益生菌是指以適當劑量服用時對宿主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製劑,含有足夠數量的非致病性特定活菌,口服或者其他途徑投入,可以改善宿主黏膜表面的微生物菌群平衡來發揮有益作用,達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狀態的作用。常用的益生菌一般為雙歧桿菌、乳酸菌等具有生理活性作用的腸道原籍菌。益生元是指一些非消化性的成分,如蔗糖低聚糖、棉子低聚糖、異麥芽低聚糖、玉米低聚糖等,可選擇性的刺激促進宿主腸道內原有的一種或者幾種有益菌的生長繁殖,增加有益菌的利用,達到調整腸道正常菌群的目的。合生元是同時含有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混合製劑。服用後,可使益生菌在益生元的作用下,繁殖增多,更好的發揮益生菌的作用。目前臨床上應用的微生態製劑多數為益生菌製劑。

2.益生菌治療IBS的研究機制:()平衡腸道穩態,增強腸道的黏膜屏障。如前面所述,IBS患者腸道菌群失調主要表現為有益菌數量減少而致病菌數量增多,使腸道微生態失調,導致疾病的發生。 通過益生菌補充或者恢復有益菌數量,有益菌可通過分泌殺菌蛋白,產生短鏈脂肪酸,促進腸蠕動,佔據致病菌黏附空間和爭奪營養等方面阻止致病菌的入侵及繁殖,可以使腸道微生態重新達到平衡狀態,避免疾病的發生。 同時,有益菌如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等具有營養競爭、免疫清除、黏附受體競爭等[17]作用,通過分泌細菌素抑制有害菌的定植[18]益生菌具有定植性、排他性及繁殖性。通過與磷壁酸與腸黏膜上皮細胞緊密結合,與其他厭氧菌一起黏附腸黏膜表面而形成生物學屏障[19]。因此補充益生菌有增強腸黏膜屏障的作用。

()抗炎、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隨著腸黏膜屏障的不斷修復,由腸黏膜固有層分泌的sIgA恢復正常,發揮著調節免疫的作用。有研究表明[20],雙歧桿菌可改善抗炎細胞因子IL-10和促炎因子IL-12相關產物的變化,並顯示益生菌有抗炎的效應。益生菌的抗炎機制可能是通過促進抑炎介質 IL-10和轉化生長因子β的分泌,抑制炎症的發生發展。Hart等[21]提取正常志願者腸黏膜標本中的樹突狀細胞並培養,發現益生菌合劑VSL#3可明顯提高樹突狀細胞分泌IL-10,並抑制Th1細胞的產生。有研究發現,IBS患者外周血IL-10/IL-12比值明顯低於正常對照,應用嬰兒雙歧桿菌幹預治療後,可使此比值恢復正常[22]

(3)降低內臟敏感性,改善腸道動力。Ma等[23]給予正常大鼠羅伊乳桿菌灌胃,應用膜片鉗技術檢測發現大鼠背根神經節發電頻率明顯下降,提示此益生菌可以通過抑制背根神經節細胞產生的動作電位來改善直腸擴張刺激引起的內臟疼痛。許多動物實驗發現益生菌可以使感染後IBS的腸動力恢復至正常。

3.益生菌治療IBS的療效:益生菌在治療IBS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國內外許多研究

均支持這一觀點,且益生菌被廣泛用於治療IBS 中。Nobaek 等[24]使用含有植物乳酸桿菌的飲料給予治療組,對照組為安慰劑組,治療4周後,治療組40%以上的IBS患者脹氣症狀減輕在50%以上,而安慰劑組僅為18%,且治療後12個月,治療組IBS患者的腸道功能仍優於安慰劑組。Guyonnet 等[25]運用多中心隨機安慰劑對照雙盲試驗,給予治療組(IBS便秘型患者)動物乳酸桿菌治療6 周,對照組(IBS便秘型患者)為安慰劑組。試驗表明動物乳酸桿菌可明顯改善便秘型IBS患者的腹脹症狀,且對於每周排便次數少於3次的患者,可增加患者的排便次數。Saggioro[26]對 70例IBS患者隨機分為三組,分別為A組給予胚芽乳桿菌 +短雙歧桿菌,B組給予胚芽乳桿菌 +嗜酸乳桿菌,C組為安慰劑組。治療4 周后發現 A組和B組的疼痛評分和炎性腸病特徵症狀嚴重程度評分均顯著下降。提示益生菌治療IBS有效。

國內黃重發[27]採用隨機對照研究對30例腹瀉型IBS患者隨機分為兩組。A 組IBS 患者口服雙歧三聯活菌膠囊420mg/次,tid,BIBS患者口服雙歧三聯活菌膠囊840 mg/次,tid,C組為對照組。 治療4周后得出結論:服用益生菌可明顯改善腹瀉人群腸道菌群失調狀況,且較大劑量服用時,對腹瀉型IBS患者腸道菌群失調狀況的改善快速而持久。郭明霞等[28]將98例便秘型IBS患者隨機分為三組,分別給予曲美布汀、思連康及曲美布汀+思連康。 治療6周后對比分析得出曲美布汀與思連康聯用藥物組有效率 90.9%,明顯優於單用曲美布汀的52.9%和思連康治療組的41.9%,有統計學差異(P<0.05),且聯用藥物組與單用藥物組間復發率的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0.05),認為曲美布汀聯合思連康治療便秘型IBS為一種可靠可行的方案。

但是,有研究發現[29-30]使用益生菌治療IBS 時,其對症狀的改善方面與安慰劑相比並不明顯,另外,有研究發現[31-32]聯合使用幾種益生菌治療IBS比單用一種益生菌治療方面,也未顯示明顯的優勢。這種不一致的結果,也許與使用益生菌的種類、劑量、療程以及不同的 IBS亞型等影響因素有關。

四、小結

IBS 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隨著研究的深入,多項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失調在 IBS 的發生、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這一發現也為IBS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儘管腸道菌群失調與IBS的發病有一定的關係,但是否為因果關係,目前研究尚存在爭議。微生態製劑治療 IBS 雖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嚴格意義上講微生態製劑治療IBS尚處於試驗階段,缺乏更多的臨床循證來支持。對於微生態製劑治療IBS的種類、時間、劑量等問題仍值得商榷。我們需要分析不同類型的IBS患者的菌群狀況,選用更為合理的微生態製劑,實施綜合性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通過不斷的臨床探索,對IBS的治療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Chang FY,Lu CL.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the 21st century:perspectives from Asia or South east Asia.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22:4-12.

[2] Madden JA,Hunter JO.A review of the role of the gut microflora in irritable bowl syndrome and the effects of probioties .Br J Nutr,2002,88:s67-s72.

[3] Balsari A,Ceccarelli A,Dubini F,et al.The fecal microbial population in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Microbiologica,1982,5:185-194.

[4] Si JM,Yu YC,Fan YJ,et al.Intestinal microecolog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atients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4,10:1802-1805.

[5] Parkes GC,Sanderson JD,Whelan K.Treating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obiotics:the evidence.Proc Nutr Soc,2010,69:187-194.

[6] 吳仲文,李蘭娟,馬偉杭,等.腸道菌群正常參考值的檢測.中國微生態學雜誌,2001,13:314-315.

[7] Si JM,Yu YC,Fan YJ,et al.Intestinal microecolog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atients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4,10:1802-1805.

[8] Marteau P,Pochart P,DoréJ,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bacterial groups within the human cecal and fecal microbiota .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1,67:4939-4942.

[9] Spiller RC.Role of infection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Gastroenterol,2007,42:41-47.

[10] Posserud I,Stotzer PO,Bjornsson ES,et al.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Gut,2007,56:802-808.

[11] Zyrek AA,Cichon C,Helms S,et al.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probic effects of Escherichia coli Nissle 1917 involve ZO-2 and PKCzetaredistribution resulting in tight junction and eothelial barrier repair.Cell Microbiol,2007,9:804-816.

[12] 鄭瑋瑋,王承黨.感染後腸易激症候群腸道局部免疫-神經-內分泌網絡功能的變化.國際消化病雜誌,2008,28:26-28.

[13] Liebregts T,Adam B,Bredack C,et al.Immune 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Gastroenterology,2007,132:913-920.

[14] Husebye E,Hellstrom PM,Sundler F,et al.Influence of microbial species on small intestinal myoelectric activity and transit in germ -free rats.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2001,280:G368-380.

[15] Wyatt GM,Bayliss CE,Lakey AF,et al.The faecal flora of two patients with food-relate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during challenge with symptom -provoking foods.J Med Microbiol,1988,26:295-299.

[16] 熊德鑫.現代微生物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58.

[17]yen PK.probictics and prebiotics for bowel health.Geriatr nurs,2003,24:192-193.

[18]Sullivan A, Barkholt L, Nord CE.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Bifidobacterum lactis and lactobacillus F19 prevent antibiotic-associated ecologi-cal disturbances of Bacteroides f ragilis in the intestine.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3,52:308-311.

[19] 王曦鍾,呂益中,粱永權,等.生態製劑與胃腸黏膜屏障.中國基層醫藥,2005,2:2.

[20]Lammers KM,Vergopoulos A,Babel N,et al.Probiotic therapy in the prevention of pouchitis onset:decreased in terleukin-1beta,interleukin-8,andinterferon-gamma gene expression.Inflamm Bowel Dis,2005,11:447-454.

[21]Hart AL,Lammers K,Briqidi P,et al.Modulation of human dendritic cell phenotype and function by probiotic bacteria .Gut,2004,53:1602-1609.

[22]O′Mahony L, McCarthy J, Kelly P, et al.Lactobacillus and bifidobacterium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symptom responses and relationshipto cytokine profiles.Gastroenterology,2005,128:541-551.

[23]Ma X,Mao YK,Wang B,et al.Lactobacillus reuteri ingestion prevents hyperexcitability of colonic DRG neurons induced by noxious stimuli .Am J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2009,296:G868-875.

[24]Nobaek S,Jonhansson ML,Molin G,et al.Alteration of intestinal microflora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tion in abdominal bloating and pain in patients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m J Gastroenterol,2000,95:1231-1238.

[25]Guyonnet D,Chassany O,Ducrotte P,et al.Effect of a fermented milk containing Bifidobacterrium animalis DN -173101 on th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symptoms in irritable bowelsyndromein adults in primary care :a multicentre,randomized,double-blind,controlled trial.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7,26:475-486.

[26]Saggioro A.Pro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Clin Gastroenterol,2004,38:S104 -S106.

[27]黃重發.益生菌對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患者腸道菌群調作用的研究.疑難病雜誌,2008,6:362-364.

[28] 郭明霞,丘靜,尹麗萍.曲美布汀與思連康聯合治療功能性便秘的療效觀察.臨床合理用藥,2009,14:51-52.

[29] Sen S,Mullan MM,Parker TJ,et al.Effect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299v on colonic fermentation and ymptom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gDis Sci,2002,47:2615-2620.

[30] Niva E,Naftalib T,Hallaka R,et al.The efficacy of lactobacillus reuteri ATCC 55730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double blind,placebo controlled,randomized study.Clinical Nutrition,2005,24:925-931.

[31] Kim YG,Moon JT,Lee KM,et al.The effects of probiotics on symptom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Korean J Gastroenterol,2006,47:413-419.

[32]Kim HJ, Vazquez Roque MI,Camilleri M,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probiotic combination VSL#3 and placebo in irritable bowelsyndrome with bloating.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05,17:687-696.

(收稿日期:2011-08-03)

(本文編輯: 馬超)

本文轉載於張學娜,金世祿.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J/CD].中華臨床醫師雜誌:電子版,2011,5(22):6703-6706.

相關焦點

  • 科普:腸易激症候群的症狀、發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腸易激症候群,也叫功能性腸道症候群、腸功能紊亂等,是一組以反覆出現腹痛、腹瀉腹脹、便秘等症狀為主要表現的常見消化系統疾病,它多發於20-50歲的中青年,其中女性多於男性。腸易激症候群的症狀!可發生於任何位置的腹痛,是腸道易激症候群的主要症狀,且腹痛多在進食後出現、在排便後緩解。
  • 腸道菌群紊亂與腸易激症候群密切相關,新冠流行期需加強菌群調節
    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的當下,李蘭娟院士也提到對於新冠肺炎患者,腸道菌群紊亂現象普遍,糾正菌群失調是治療手段之一。 正常機體的腸道微生態系統由多種兼性厭氧菌、需氧菌以及厭氧菌組成,其中雙歧桿菌和類桿菌佔細菌總數的90%以上,僅有極少的致病菌為梭桿菌和葡萄球菌。不同的菌群相互平衡,共同存在,維持著機體的正常狀態[1]。
  • 惱人的腸易激症候群
    殊不知,這些症狀的出現,可能源於一種功能性胃腸病——腸易激症候群。 1.腸道也會鬧情緒     腸易激症候群(IBS)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病,目前我國的發病率約為10%~15%,西方國家的發病率約10%~30%。
  • 你可能得了腸易激症候群
    如果您有以上症狀,可能得了腸易激症候群。 什麼是腸易激症候群?腸易激症候群(IBS)是消化科最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疾病,主要表現是慢性腹痛和排便習慣的改變,但是內臟沒有什麼器質性的病變。什麼導致腸易激症候群?腸易激症候群的病因還待進一步的研究,但下面幾個因素都與它密切相關。1、胃腸動力異常腸道的細胞太「興奮」引起腹痛和排便習慣的改變。
  • 腸易激症候群這種病年輕人更易患
    導讀: 陳主任說,若被診斷為腸易激症候群,千萬不要濫用抗生素,否則,容易引起腸道菌群失調,等於火上澆油。目前,臨床上治療腸易激症候群還沒有特效藥,可考慮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從整體考慮,方法較多,加上藥性平和,整體效果不錯。
  • 腸易激症候群--西藥治療
    核心提示:對於便秘型腸易激症候群,首選高滲性輕瀉劑,如氧化鎂乳30 ~ 45 毫升,睡前服;或乳果糖[保乙]15 ~ 30 毫升睡前服;尚可選用甲基纖維素、聚乙二醇400 散劑[保乙]、硫酸鎂溶液[保甲]等。
  • 經常腹痛,腸易激症候群,背後藏著5類因素
    這種與排便或腸道習慣改變有關的腹痛,就可能是腸易激症候群。最近,《自然》雜誌的Nature reviews發表報告,對腸易激病因研究進行了回顧,咱們現在就來解讀其中的要點。腸易激症候群,簡稱IBS。腸易激症候群的具體診斷要點有2條,第1是病程6個月以上,近3個月以來,反覆腹痛,每周至少有1天出現腹痛,並伴有2項或2項以上的異常,包括腹痛與排便有關;或者與排便頻率的改變有關;或者與糞便性狀的改變有關。第2是症狀至少出現6個月,而且近3個月的症狀符合診斷標準。
  • 得了腸易激症候群,關鍵在調理:5個方法,讓腸子少「激動」
    腸胃問題不是大事,但也絕對不是小問題,比如腸易激症候群患者,日常生活也是會被影響的,動不動就肚子疼、拉肚子,確實挺耽誤事情。那麼腸易激症候群到底是什麼呢?腸易激症候群典型的症狀就是腹痛腹脹、腹瀉,部分患者容易在吃完飯之後、出現激動情緒時這幾種症狀最明顯,還有些患者則會出現便秘和腹瀉交替的現象。接近一半的腸易激症候群患者會出現上胃腸道症狀,比如噁心、嘔吐,另外,還有的腸易激症候群患者會表現出焦慮、抑鬱的精神異常情況。
  • 經常出現這七種情況,說明是你的腸道菌群失調了!
    腸道菌群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數量組合,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保護著腸道,使其免受細菌病毒的侵害,維繫著腸道生態的平衡,對人體健康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是如今大家都有很多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例如飲食不潔、暴飲暴食、抽菸酗酒、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等,這些都會都對腸胃造成損傷,使得腸道有益菌被抑制,有害菌大肆繁殖釋放毒素,從而引起腸道菌群失調。
  • 經常拉肚子,沒得腸炎腸癌,可能是腸易激症候群,5種食物別吃了
    面對不正常的排氣、排便情況,我們應該先進行腸道以及消化系統全方面的檢查,當排除腸胃病變以及腸息肉、腸癌後,此類經常拉肚子的原因可能是腸易激症候群。腸易激症候群是什麼病?從字面意思來看,腸易激症候群就是指患者的腸道系統容易受到刺激,任何食物通過胃部消化進入腸道後,都會導致腸道的運轉出現過於激烈或者遲緩的情況。在臨床上,腸易激症候群屬於功能性障礙,青年(20歲起)至中年(50歲)排便習慣不規律者,很可能存在這方面的問題。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小心腸易激症候群作怪
    經過努力,他的體形得到改善,但是腸易激症候群並沒有伴隨著贅肉一同消失。  針對小李的情況,解放軍第187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韓鈞凌表示,腸易激症候群是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是炎性腸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症的表現為大便乾燥,想拉時拉不下,腹部腫脹疼痛、腸道痙攣。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表現為大便稀,一天排便三次以上。該病雖不致死,但是多持續或間歇性發作,很難根治,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
  • 原是腸易激症候群在作祟
    原是腸易激症候群在作祟   在很多場合,為了掩飾自己的緊張,我們都會故作鎮定,但在這些時候身體已經開始反抗了--比如說拉肚子!一緊張就會拉肚子,沒毛病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生理反應呢?   記得最清楚的是上學的時候,臨近考試還有10分鐘,肚子就變得格外不爭氣,非催著自己往衛生間裡跑,造成多憋一秒就會拉在褲襠裡的錯覺。別掩飾了,你肯定也遇到過!
  • 一吃水果就鬧肚子疼,是什麼原因,你可能沒聽過「腸易激」
    曾有統計表明,罹患腸易激症候群的患者約佔世界人口的5-20%,特別是二十歲到五十歲這一階段,更容易出現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這究竟是為什麼呢?1.腸道菌群失調,引發該問題出現腸道菌群是腸道消化食物不能缺少的存在,也是能和人體共存的菌類,腸道內的菌群一直屬於平衡,一旦腸道菌群失衡,各種腸道問題也會隨之出現。使用菌類藥物對腸道進行調理,能明顯改善這種情況。2.
  • 腸易激症候群是怎麼回事?
    腸易激綜合症是一組持續或間歇發作,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或)大便性狀改變為臨床表現,而缺乏胃腸道結構和生化異常的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按照大便的性狀將腸易激綜合症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四種臨床類型,我國以腹瀉為主型多見。腸易激症候群的症狀:1.腹痛和腹脹:這是腸易激症候群的主要症狀,多數病人腹痛和腹脹症狀可在排便後緩解,部分病人易在進食和情緒激動的時候出現腹痛腹脹加劇。
  • 腸易激症候群飲食指南
    什麼是腸易激症候群?腸易激症候群(IBS)是一種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主要症狀表現為腹痛、腹脹、腹瀉、大便性狀改變。得了腸易激症候群,患者會反覆出現或間歇出現這些症狀。腸易激症候群是一種多發病,並不是惡性病,具有反覆發作的特點。出現不適症狀,比如腹瀉、腹脹、腹痛,應自測,了解自身患者情況。腸易激如何自測?1.腹瀉時伴有腹痛症狀,糞便如水樣,排便次數增多;用餐後症狀加重,夜間症狀減輕;症狀持續反覆出現,一周出現超過三次。
  • 很多人都有的腸易激症候群,是什麼疾病?如何有效預防呢?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若腸胃總是不舒服,可能是患了腸易激症候群,腸易激症候群是什麼疾病呢?腸易激一共由三個關鍵詞組成:便秘、腹瀉、腹痛。患有腸易激症候群的人,有時拉肚子、有時便秘。肚子疼的時候一定要找一個廁所,才會舒服。所以很多腸易激症狀的患者,每當吃完飯就會先找廁所。嚴重的時候都不敢出門,就擔心肚子痛的時候找不到廁所。
  • 突然拉肚子小心是腸易激症候群
    突然拉肚子小心是腸易激症候群腸易激症候群屬於一種腸道疾病,主要表現為腹痛和排便習慣改變。
  • 你可能得了「腸易激」
    醫生說,徐女士可能是患了「腸易激」。 抗生素能引起「腸易激」 以前,徐女士腸胃都很正常,就是偶爾會便秘。她經常吃些香蕉等水果來通便。然而一年多前她生了孩子之後,腸胃似乎就變了,拉肚子的次數變多了。
  • 專家告訴你高考期間如何應對腸易激症候群
    腸易激症候群可能與內臟高敏感性、心理社會、胃腸道動力異常、腸道感染與炎症、飲食等因素相關。腸道動力異常和內臟高敏感性是腸易激症候群的主要發病機制,會導致一系列的症狀: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另外,腸易激受情緒影響明顯,超過60%的腸易激症候群患者伴有情緒障礙。
  • 腸易激綜合症不能大意,可靠治療方法告訴你!
    殊不知,這些症狀的出現,可能源於一種功能性胃腸病——腸易激症候群。 對於腸易激綜合症的治療,很多人會想到用中西藥物去治療,但是中西藥物有個弊端,中西藥物在消炎殺菌的同時會把腸道有益菌一併殺掉,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腸道環境被破壞,腸道免疫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