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獲得23屆東京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的《觀音山》,其實有兩個女主角,除了範冰冰扮演的南風外,還有張艾嘉扮演的常月琴,南風外化極端,個性不羈。常月琴隱忍沉默,內斂平靜。兩代人從開始的不理解,到最後的相濡以沫,算是人性軌跡的心路歷程。張艾嘉一向是知性女性的形象,而範冰冰更是性感尤物的代言人。兩個女演員這次都做出了純顛覆性的演出,但其中範冰冰扮演的歌廳女郎南風最是搶眼,也使得她成為這屆電影節的影后。
在影片中她不是頭戴粉色假髮,自信十足地在舞臺上瘋狂歌唱,就是完全不化妝的頹廢到底,抽菸喝酒,以及在父親面前採取狂飲自毀的極端手段。客觀地說這個角色誰扮演都容易出彩,也很容易引人注目,但範冰冰給人的印象一向就是性感嫵媚的,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她就是影壇花瓶。所以範冰冰的出演就變得格外受到關注,這次真的不一樣,從範冰冰的眼神中,那種壓抑、背叛、幻滅乃至悲情等各種情緒的複雜交織,讓你覺得南風這個角色的不簡單。而如此放浪不羈的南風對待愛情,卻又是羞澀可愛的,她和陳柏霖的愛情沒有激烈的床戲,而只有深情地一吻。角色外表與內心巨大的反差,又讓觀眾能感受到南風的矛盾和複雜的心態。銀幕上範冰冰的笑容和眼淚,每一次都讓觀眾感受到一個偶像派明星的躍升和蛻變。如果說《蘋果》是範冰冰的第一次轉型,那麼《觀音山》這次的步伐絕對又進了一大步。
在某種程度上,常月琴和南風其實是一類人,張艾嘉扮演的角色也會在舞廳打開自我,瘋狂歌舞。範冰冰扮演的南風同樣在舞廳的暗影下,看著心愛的人與別人激吻,而黯然神傷。兩個女人都有甩不開的心事和羈絆,面對的都是不可預知的前路茫茫。最終在觀音山上,在修葺觀音像的時候,她們的精神達到融合和統一。而常月琴隨後悟出「放下」之意,而南風也明白愛的真諦,常月琴最終隨風遠去,消失在觀音山中。而南風卻還要面對坎坷人生,但這時她已經不是之前的南風了。無論是範冰冰還是張艾嘉,兩個女星的表演簡直是渾然天成。整部《觀音山》可以說是一部奇怪的電影,影片的前半部似乎在講述青春殘酷物語,進入中間又似乎在針砭當下諸多的社會問題,但從最後一個鏡頭才發現,導演想探討的其實是每個人生命的意義。
(責任編輯:楊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