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房子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活,可別以為藍翔畢業,懂點鋼筋混凝土,會搭積木,就能蓋房子了,房地產能賺錢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普通人還真做不了這事兒。在中國古代,普通人家蓋房子多是自己家族人幫忙,三五兩下搭個住處,有個兩三層就算高樓大廈了,如果真是大戶人家修宅邸,那還是要專業人員來做。
其實就現在一些農村地區,還有許多人是自己蓋房子的,像我老家就有許多人在城裡賺了錢,回家翻蓋自家老屋,號稱小別墅,還挺漂亮挺氣派的。
蓋房的講究
我之前文章寫過很多次,中國人對房子是有執念的,有房才算有家,這種觀念倒也沒什麼錯,畢竟家是溫馨的港灣,房子是人的落腳點,所以在蓋房子這件事上,也有許多講究。
首先,老年間人們蓋房子通常會看風水的,依山傍水當然好,不止陽宅,就連墳地也講究風水,說是迷信也好,圖吉利也好,我也不覺得有啥不對。
其次,就算沒條件選風水寶地,那麼在房子的朝向上也必定遵守最北朝南的規則,古時以南為尊,朝南就是朝著榮華富貴,誰不愛呢,科學點說,最北朝南也利於房子的採光,有效避免西曬。
諸如此類的講究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贅述了,總之,老年間自家蓋房子的多,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具備專業知識,風險也就隨之而來,老人們根據一些經驗,就總結出了「大屋摞小屋,三年兩遍哭」的說法。
大屋摞小屋,三年兩遍哭
摞:把東西重疊地往上放,「大屋摞小屋」的意思顯而易見,就是在大房子上面(隨意)新建小房子。
古代很少見高樓,技術限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為承重問題,眾所周知一棟高大建築的基礎在於地基,萬丈高樓平地起嘛,所以當人們建造一棟房子的之前,對房子的高度和質量已經有了實現的勘測,然後再打地基,最後在這個基礎上建房子。
也就是說,地基決定了房子的高度和質量。
既然如此,那在地基已經無法改變的情況下,有在原有的房子是增加新的房子,這無疑是對地基的不尊重,結果可想而知,不堪重負的地基終於扛不住了,高樓大廈轟然倒塌。
另外,就算在事先已經打了足夠深的地基,為日後加蓋做準備,那在加蓋新樓的時候,也要考慮底層的承重情況,否則,地基是沒造反,底樓扛不住,垮求了。
特別是老年間農村的房屋,從土坯房到木質房,這種結構本來就不夠穩固,所以大多是一層樓,後來發展到了水泥房,但因成本問題,牆體內的鋼筋本來就使用得剛剛好,不足以支撐更高的樓房,所以老年間在農村的大戶人家,頂多蓋個2樓,如果有3樓那堪稱半截伸進天裡頭,真是難以想像。
那麼好了,我們已經解決了地基與承重的問題,也知道了如果承重不夠,會帶來房體不穩固,甚至垮塌的嚴重後果。
想一下,房子是用來幹嘛的,房子裡面都是住的什麼人?
如果不負責任任意加蓋,房子垮塌了倒黴的是房子裡面住的人,也就是自己的家人,搞不好就是家破人亡,別說三年兩遍哭了,到時候只怕哭都沒機會哭,直接嗝屁了。
人有錢了,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和居住條件,這件事本身沒錯,但是要有腦子,不要瞎78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