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上午,廣州大道南的廣州大橋上橋路段出現大塞車,車龍連綿數公裡。 記者莫偉濃 攝
廣州大道—番禺大道 黃埔東路東延線
屆時將實現廣州東西南北大貫通
兩條線路共長48.8公裡 可接駁12個地鐵站
呼聲最高的「廣州大道-番禺大道」與最易操作的「黃埔東路東延線」這兩條通道,有望優先入圍廣州第二批BRT建設計劃。記者昨日從權威部門 獲悉,廣州BRT網絡拓展研究分析已完成,「同和站-番禺客運站/廣州南站」與「夏園站-南崗站」這兩段區間通道,由於可與現有中山大道BRT形成輻射東 部、南部地區的快速公交專用道網絡結構,而最被看好。
根據BRT網絡拓展推薦方案顯示,「廣州大道-番禺大道」與「黃埔東路東延線」建成後,BRT通道可達48.8公裡,兩條通道可分別與6條地鐵線或規劃地鐵線接駁,接駁站點達12個。
據透露,研究方案下一步將提交公諮委討論,最終確定後將統一發布。
1
呼聲最高:
廣州大道-番禺大道
「廣州大道-番禺大道」通道北起同和,途經天河立交、中山一立
交、客村立交、廣州大橋、洛溪大橋,往南沿迎賓路、番禺大道、亞運大道,一直延伸到番禺客運站,同時設置興業大道支線連接廣州南站,全長45.8公裡。
全線為雙向6~16車道不等,眼下主要瓶頸節點有天河立交、中山一立交、客村立交,最窄處為廣州大橋(雙向6車道),洛溪大橋(雙向4車道),沙溪大橋(雙向4車道),除沙溪大橋外,上述節點均或已列入建設計劃或已列入項目前期,通道內的BRT站臺布設條件較好。
據介紹,廣州大道高峰期公交客流平均高於10000人/單向·小時,番禺大道高峰期公交客流平均為5000人/單向·小時,均滿足BRT布設客流條件。通道與軌道交通3號線基本呈平行走向,建成後可分擔部分地鐵客流。
全線擬設置BRT站點30個,其中廣州大道19個站點,番禺段11個站點。通道規劃設置3條BRT擺渡線路,分別為同和-洛溪新城、洛溪新城-番禺客運站、洛溪新城-廣州南站,預計共需配置18米長BRT車輛64臺。
值得關注的是,該BRT通道經過公交同和站、公交南方醫院站、公交梅園新村站或地鐵梅花園站、公交南方報社站、地鐵五羊邨站、公交五羊新村站、地鐵上漖站、地鐵萬博中心站、地鐵廣州南站,以及地鐵番禺廣場站等9個公共運輸站點,可分別與公交或地鐵換乘。
方案建議,該通道北部利用天平架公交樞紐,南部利用番禺汽車客運站、廣州南站作為配套公交樞紐。
2
最易操作:
黃埔東路東延線
「黃埔東路東延線」通道西起夏園站,向東沿黃埔東路,止於南崗站,全長3公裡。黃埔東路東延段現狀為雙向6車道,BRT站臺布設條件較好。
通道內高峰期公交客流約為6000人/單向·小時,滿足BRT布設客流條件,通道與規劃軌道交通13號線走向一致,但其線路以輻射開發大道、開創大道等南北向道路為主,與軌道交通13號線的服務範圍具有一定的互補性。
全線擬設置BRT站點5座。BRT擺渡線路由現有中山大道BRT擺渡線路往東延覆蓋,預計需增配18米BRT車輛5臺,並利用黃埔東路東延線末端既有的南崗公交站場作為BRT配套公交樞紐。
方案還針對增加兩條連通蘿崗區、銜接黃埔東路的BRT通道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但認為,若增加「南北線」,道路條件基本能滿足BRT的設置 要求;若增加「長嶺居科豐路線」,通道內的大沙地東路、蘿平路(均為雙向4車道)以及石化路三條道路的道路條件均不滿足BRT布設條件。不過,由於兩條通 道的客流量均不大,達不到高峰期公交客流5000人/單向·小時的設置BRT客流標準,因此建議現階段暫不考慮。
造價幾何:
48.8公裡約需39億元
根據廣州市審計局此前公布的中山大道BRT專項審計,中山大道BRT每公裡平均造價為8070萬元。據了解,中山大道BRT系統造價由 BRT試驗線工程、行人過街系統完善工程和徵地拆遷及管線遷移三部分費用組成。其中,BRT試驗線工程約2887.04萬元/公裡,主要包括道路工程、排 水工程、照明工程、交通工程、運營生產設備及建築物等;行人過街系統完善工程約1981.04萬元/公裡,主要包括天橋、隧道改造整合、配套行人過街系統 完善等。徵地拆遷及管線遷移約3201.44萬元/公裡,此項費用需視具體道路條件而定。
按照每公裡平均造價為8070萬元推算,廣州大道-番禺大道與黃埔東路東延線這兩條新建BRT共48.8公裡,將花費3938160000元,即39.3816億元。
不過,記者也從相關部門獲悉,由於涉及拆遷、管線遷移等因素,不同路段建BRT的花費不盡相同。據透露,若再建BRT,相關部門還將在滿足安全的條件進一步降低整體造價。
此外,方案還建議,在系統模式方面均基本沿用中山大道BRT試驗線的系統模式,採用路中專用道、路中側式站臺、車外售檢票、設置安全門系統的建設模式,並對站臺儘量簡約化設計,以減少對道路資源的佔用和對社會車道的影響,線路組織採用靈活線路的運行模式。
BRT初選
57條高客流路段中選出8條
記者拿到的BRT備選通道方案中,登上備選榜單的通道包括:廣州大道-番禺大道、黃埔東路東延線、廣園路、天河路-環市路、東風路、白雲大 道、西灣路-西槎路-石槎路、增槎路-金沙洲路等共8條,總長度達121.7公裡,覆蓋蘿崗、黃埔、天河、海珠、番禺、越秀、荔灣、白雲等八區。
按照相關部門分析,這8條備選通道目前都已滿足BRT設置條件。備選通道的紅線寬度均在40米以上,最寬的廣州大道部分路段寬達80米;而且,除了西灣路、西槎路以及金沙洲大橋現狀為雙向四車道之外,其他通道的單向車道數均已達到兩車道或以上。
不過,具體從全線設站條件、環境影響、實際運行效果等微觀方面綜合比選分析後認為,8條通道目前在滿足BRT設置條件方面存在參差不齊的情 況。比如,東風路通道上,人民路以西段為高架道路,站點布設困難; 白雲大道通道雖然道路條件適宜,但無法與中山大道既有BRT形成系統;廣園路通道的78%路段受沿線機場高速、北環高速、廣園快速高架橋墩影響,存在設站 困難問題。
記者踩點
沿線擁堵黑點多
出行難亟待解決
昨日下午晚尖峰時段,記者驅車從廣州大道北出發,沿路向南至迎賓路,全程經過中山立交、天河立交、客村立交、洛溪大橋等多個交通節點,擁堵 情況較為嚴重。由於有許多小汽車搶道,公交的行駛條件極差,部分公交專用道被擠佔,公交只能以「龜速」前進。與此同時,幾乎每輛公交車上都擠滿了乘客。
「廣州大道一直是司機不願去的堵車黑點,洛溪大橋、迎賓路等路段的車流量長期居於高位,完全滿足設置BRT的客流要求。」一位老司機告訴記 者,相比之下,往南的番禺大道、亞運大道以及興業大道等路段客流較少,但隨著在「廣州上班 番禺居住」的市民越來越多,以及市民對高鐵的依賴越來越強,廣州南站、番禺客運站開通BRT的需求正在增強。
與「廣州大道-番禺大道」方案相比,「黃埔東路東延線」方案距離較短。記者昨天來到中山大道BRT終點站夏園站了解到,該站往東的文衝船廠生活區,是一個較大的社區,居民出行比較困難,若能將中山大道BRT東移,可以有效解決當地居民的出行需求。
市民意見
不少人認為BRT
可緩解交通壓力
「如果在廣州大道等路段再建BRT,你支持嗎?」昨天,記者就這一問題隨機採訪市民,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目前私家車過多,增開BRT等公共運輸設施緩解交通壓力很有必要。
家住華景新城的王女士表示:「中山大道開通BRT很有效果,現在到體育中心方便了很多,儘管有時車上比較擠。」
不過也有市民指出,公交專用道與BRT的效果差不多,但前者造價少很多,多花錢建BRT不划算。「建不建、建在哪兒都不是關鍵問題,關鍵是 建成之後還堵不堵車、好不好出行。現在的城市交通擁堵,有不少是因為道路設計不完善,除了公共設施建設,政府還應該在信號燈、標誌線合不合理等方面多下功 夫。」
對於備選的廣州大道BRT,部分市民擔心,其起點同和與終點番禺廣場,分別和地鐵3號線重合,且中途大部分線路平行,會不會浪費資源,「建 成後會不會出現上面搶客流,下面空蕩蕩的情況?」不過,也有市民持相反觀點,「3號線平時太擠了,新建BRT 可適當分擔部分地鐵客流。」
對於沿線居民而言,開通BRT 後的便捷是他們樂於見到的,但不少街坊提出施工期間可能帶來新的擁堵。「在中山大道BRT動工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天河路和中山大道部分路面還有人行道都被圍蔽起來施工,我們當時住在附近,周邊路段交通異常擁堵。」市民吉阿姨說。
再建BRT,你怎麼看
支持:可增加出行方式;
擔心:會出現「車上人擠人、車外擁堵依舊」的狀況;
建議:可否用公交專用道替代BRT,前者功能類似但造價低很多。(文/記者 劉冉冉、徐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