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在麗都島上如火如荼的進行。
區別於柏林的政治性與坎城的商業性,威尼斯一如既往地堅持藝術性的評判標準,金獅的分量不容小覷。
雖然,前有坎城,後有多倫多,近幾年的威尼斯片單選擇範圍有所受限。但是,憑藉它「國際電影節之父」的稱號,還是會有很多業內新作首選威尼斯。
而且,威尼斯逐漸成為年度頒獎季的開始,也是影片進入市場的理想時機。
如果你的電影節巡展是從威尼斯到多倫多,或威尼斯到特柳賴德再到多倫多。如果,能在威尼斯收穫大量好評,也許會有更多的電影節和發行公司向你投來橄欖枝,你一定會帶著那種欣喜的期待去往多倫多、特柳賴德,甚至奧斯卡。
如此重要的威尼斯電影節,你對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1、成功的第一次
首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舉辦時間是1932年8月6 日到21日。
開幕式是在威尼斯麗都島(Lido) Excelsior酒店露臺上舉行的。
首屆威尼斯電影節作為非競賽的活動,放映第一部影片是美國導演Rouben Mamoulian的《傑基爾博士和海德先生》(Dr. Jekyll and Mr. Hyde)。
此外,還有被稱為「好萊塢最偉大的義大利人」的著名導演弗蘭克·卡普拉的《禁忌》;「瑞典國寶級電影女演員」葛麗泰·嘉寶主演的《大飯店》等經典影片。
超過25,000名觀眾參加了首屆威尼斯電影節。
2、一直是威尼斯雙年展的一部分
威尼斯雙年展創辦於1894年,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並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並且其資歷在三大展覽中排行第一,被人喻為藝術界的嘉年華盛會。
威尼斯雙年展從1930年開始,先後引入了「音樂」「電影」「戲劇」「建築」和「舞蹈」。
可以說,電影節是威尼斯雙年展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藝術領域最新發展而但是在雙年展中,就是創新的產物。
通常,奇數年為藝術雙年展,在偶數年為建築雙年展,主要展覽世界範圍內優秀的當代藝術和建築藝術。
3、一段不願被提及的歷史
威尼斯電影節創辦與當時的義大利首相墨索裡尼相關。威尼斯電影節一度被墨索裡尼政府控制,從1934年開始,最佳義大利和最佳外國電影的獎項都叫做「墨索裡尼杯」。
此後的威尼斯電影節一度淪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墨索裡尼宣傳義大利電影和現代化的工具。
電影節因二戰原因停辦三年,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裡尼杯」,改為「威尼斯國際大獎」;1949年正式將最高獎改為「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開始揚起義大利電影新現實主義的旗幟。
4、「金獅獎」的由來
「金獅獎」是威尼斯電影節的最高榮譽,也是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獎項之一。
金獅獎自1949年起採用獅子聖馬克。在金獅獎開始出現之前,1946年至1948年電影節頒發的最大獎為「威尼斯國際大獎」(Gran Premio Internazionale di Venezia)。從1954年開始正式起用「金獅獎」。
獅子聖馬克的形象為有翅膀的獅子,威尼斯本身的象徵,同時出現在威尼斯共和國國旗上。
除了」金獅獎「獎盃,包括最佳影片「金獅獎」,最佳女演員,最佳男演員以及終生成就「金獅獎」在內的各權威獎項得主,還能收到一個獎品——由電影節的金主積家提供的定製款積家Reverso翻轉系列腕錶,
5、威尼斯電影節並不在威尼斯城
威尼斯電影節的舉辦地麗都(Lido,也譯作利多)其實是距威尼斯東南方的一個18公裡長的沙洲,算是威尼斯的外島,平時住有20,000居民。是威尼斯諸多島嶼中唯一有真正的四輪巴士的島嶼,從碼頭乘巴士可以一條直線遊覽全島。
從威尼斯主島到麗都島十分方便,既可以乘坐「水上巴士」也可以乘坐「水上計程車」,如果是公共汽艇15分鐘就可到達。
每年威尼斯電影節期間,運河就變成了漂浮的紅色地毯,載著明星們乘船抵達。
6、電影節向公眾開放
與坎城電影節只對專業人士開放不同,威尼斯電影節對公眾是開放的。簡單說,你不用通行證就能去麗都看明星和看電影。明星,在路邊上買個冰激凌你都有機會遇到。電影,去官網預定或現場都能購買,除了特別的首映禮和有明星出席的場次,價格還是很親民的,最便宜5歐就能看一場電影,對26以下的年輕人和60歲以上的老人還有優惠。
7、電影節期間,這裡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地方
電影節期間,在當地的花費高得有點驚人,預訂水上計程車每小時的費用高達250美元,希普裡阿尼酒店(the Hotel Cipriani ,喬治克魯尼最喜歡的酒店)的套房每晚8000美元,鮑爾宮(Bauer Palazzo)的皇家套房每晚收費8500美元,格裡蒂宮(Gritti Palace)的Redentore套房可以看到大運河的絕佳景色,每晚10600美元。去年,《一個明星的誕生》讓華納公司在麗都花了80多萬美元,這和在坎城辦一場首映的價格差不多了。
去不去威尼斯,無論是好萊塢的大公司的還是小的獨立製作公司,都是需要算筆帳再作決定的事。
……
8、電影節依然沒有真正的交易市場
雖然威尼斯電影節從2012年開始設立了電影市場,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多的買家,想要在威尼斯看到與類似坎城電影節或者美國電影市場(AFM)上那樣人頭攢動的攤位基本是不可能的。用 Hollywood Reporter 的話說,這裡根本沒有真下的官方市場。要知道,在坎城電影節期間,坎城半徑10英裡範圍內的每個人似乎都有要買或賣的電影。而在威尼斯,即使是買家們,似乎也是主要來看電影,順便談點生意的。
雖然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可能做不成什麼交易,但在這裡獲得的好評卻可以讓一部影片很快在接踵而來的特柳賴德電影節和多倫多電影節上賣出好價錢。這大概就是威尼斯電影節沒有市場依然熱鬧的原因。
9、奧斯卡獎的前哨站
從《鳥人》、《地心引力》到《水形物語》、《羅馬》,連續幾年,威尼斯的主競賽單元影片都在其後的北美評獎季裡叱吒風雲,人們已經開始默認威尼斯的主競賽單元是奧斯卡獎的預賽場,尤其是開幕影片的位置,幾乎成了片方的兵家必爭之地。
從2008到2019年,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包括主競賽、非競賽和平行單元)的影片獲得奧斯卡五大獎項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外語片的提名次數為50次,近幾年的成績尤為可觀。
近幾年,威尼斯主競賽單元影片在奧斯卡上的獲獎成績:
2019 羅馬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
寵兒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2018 水形物語 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2018 三塊廣告牌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2017 愛樂之城 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
2015 鳥人 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2014 地心引力 奧斯卡最佳導演
10、華語電影在威尼斯的高光時刻
華語電影共在威尼斯上拿過7座金獅獎,張藝謀和李安曾兩次獲得金獅獎,歷史上僅有4人兩次獲得這一殊榮;1994年,不滿18歲的演員夏雨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主角,成為至今威尼斯電影節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帝;鞏俐、陳凱歌、姜文、趙薇等曾擔任評委會主席或委員。
獲得過金獅獎的華語電影
1989年(第46屆):侯孝賢《悲情城市》
1992年(第49屆):張藝謀《秋菊打官司》
1994年(第51屆):蔡明亮《愛情萬歲》
1999年(第56屆):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
2005年(第62屆):李安《斷背山》
2006年(第63屆):賈樟柯《三峽好人》
2007年(第64屆):李安《色·戒》
華語電影與金獅無緣已有10餘年,傳說這與早年曾留學中國的電影節藝術總監馬可·穆勒在2011年卸任有關。無論如何,今年有婁燁的《蘭心大劇院》與楊凡的動畫電影《繼園臺七號》兩部華語片入圍威尼斯主競賽單元,華語電影是否能與金獅重續前緣,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影典網endearu祝願華語電影在本屆威尼斯電影節上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