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城國際電影節
*1938年夏天,三個公務員法國人艾隆傑、英國人內維爾·和美國人哈羅德打算坐船離開威尼斯。對威尼斯電影節的失望,催生了他們開辦一個全新電影節的想法,這才有了如今的坎城。
* 坎城電影節「鮮花之戰」的遊行花車創意,是抄襲尼斯的「海邊漫步大道」。
* 1979年,柏林電影節將舉辦時間從原來的6~7月提前到了坎城之前的2月,擺明了是要搶奪最佳影片的世界首映,成為世界第一,柏林和坎城之間的梁子就此結下。
* 很久以來,坎城的「海灘派對」一直是派對中的派對。但政府有規定,凌晨一點前必須強制休兵,所以如果有人和你說」我們在凌晨兩點左右在海灘見面」意味著此人把你當成個傻子,要放你鴿子了。
* 坎城金攝影機獎設立之初,本想讓所有在坎城的影評人都能參與投票,結果有些記者根本沒看過電影就亂投,且很多人將票投給自己的熟人和朋友,無奈之下,坎城只好退而求其次,設置了傳統的評審團。
* 賈樟柯是最受坎城電影節組委會追捧的中國導演之一。
* 坎城電影節藝術總監蒂埃裡·弗雷莫其實是個跆拳道高手,所以他說紅毯自拍很L·W,再大的腕兒也不敢自拍了,因為怕被過肩摔。
* 全年坎城共計居民74250人,而在夏日時節及大型活動期間人口會急劇增長。坎城市統計數據顯示,電影節期間坎城人口會翻三倍之多。而且陸續到達的記者會繼續使總人口增加:40年間翻了五倍。
* 宗教電影是坎城電影節這些年以來,獲金棕櫚概率最高的電影類型,雖然表達的可能是對信仰的嚴厲批判,但在坎城,有才華才是王道。
* 坎城電影節也是蔚藍海岸周圍的豪華酒店盈利的好時機。法國及國際明星在紅毯走秀結束後就會下榻當地最豪華的酒店。在眾多大受喜愛的酒店中,有le Martinez,le Majestic Barrière Cannes ,l'InterC·ntinental Carlt·n和 l'Hôtel du Cap-Eden R·c。在坎城電影節期間房價在每晚400歐至1000歐不等。
* 坎城電影節沒有其標誌性的「紅毯」就不能稱其為坎城電影節。走坎城「24級榮譽臺階」是最受媒體關注的時刻。坎城電影宮門前的臺階在每次放映前總會重鋪上嶄新的地毯。坎城電影節總代表Thierry Frémaux認為「這是向藝術家創意致敬的機會,而創意又承載著坎城電影節的榮耀。」
* 在坎城,排片有很大的學問。從第一周的星期五到下一周的星期一之間,被認為是「魔法」時段,這是電影節著名的第一個周末,大家都到了,精神抖擻,心情輕鬆,這段時間的電影往往決定了電影節的成敗。
* 1979年,伍迪·艾倫導演的《曼哈頓》是第一次在坎城放映,雖然好評如潮,結束後掌聲長達7分鐘,但是他人不在現場,因為他不喜歡旅行,想宅在家裡。
* 為了拍《現代啟示錄》,弗朗西斯·科波拉幾乎傾家蕩產,到坎城放映之前,他完全到達了痴迷狀態,每周都會重拍一個結尾,選擇恐懼症到放映前一刻。最終他決定在老電影宮的大廳裡放了一個結局,然後在旁邊街道上租了個小廳,放映了另一個結局,這在坎城放映中從未出現過。
02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威尼斯電影節並不是在水上之城威尼斯舉辦,舉辦地是在麗都,距離威尼斯18公裡長的沙洲,算是威尼斯的外島,從威尼斯坐公共汽艇要15分鐘才能到達。每年電影節期間,運河就成為了漂浮的紅毯,載著明星們乘船抵達。
* 和坎城電影節不同,威尼斯電影節是對公眾開放的,普通的觀眾只要在官網上訂購票就可以參加,而且價格也十分的親民,說不定在街上逛一逛就可以遇到明星大咖。
* 在電影節期間,除了票價親民以外,這裡就是世界上最貴的地方,水上計程車每小時高達250美元,酒店套房8000美元起步。電影《一個明星的誕生》讓華納公司在麗都花了80多萬美元,這和在坎城辦一場首映的價格差不多了。
* 「金獅獎」是威尼斯電影節的最高獎項,也是最重要的國際獎項之一,不過這個獎最開始這個獎項並不是命名「金獅獎」。它本身是由威尼斯的象徵聖馬可獅子為靈感設計而來的,所以電影節的早期那些年,這個獎項都是叫「聖馬克金獅」。
* 1932年威尼斯電影節作為雙年展的一部分第一次舉辦,當時這還不是一個競賽類的電影活動,放映的第一部電影是美國導演的《傑基爾博士和海德妹妹》,作為一個創新電影,第一年便吸引了25000名觀眾。
* 雖然威尼斯電影節從2012年開始設立了電影市場,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多的買家,想要在威尼斯看到與類似坎城電影節或者美國電影市場(AFM)上那樣人頭攢動的攤位基本是不可能的。不過在這裡獲得的好評卻可以讓一部影片很快在緊接的多倫多電影節上賣出好價錢。這大概就是威尼斯電影節沒有市場依然熱鬧的原因。
* 在三大電影節中,最「偏愛」華語電影的一定就是威尼斯電影節,華語電影共在威尼斯上拿過7座金獅獎,張藝謀和李安曾兩次獲得金獅獎,歷史上僅有4人兩次獲得這一殊榮。
* 1994年,不滿18歲的演員夏雨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主角,成為至今威尼斯電影節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帝;鞏俐、陳凱歌、姜文、趙薇等曾擔任評委會主席或委員。
03
柏林國際電影節
* 1970年的柏林電影節是最轟動的。當年的評審團主席喬治·史蒂文斯曾擔任美國軍官,因為麥可·維赫文導演的競賽片《正常》,該片講述了一群美國士兵在越南戰爭期間對一名年輕的越南女性的多次強暴,並且以巴伐利亞森林為拍攝點且用當地方言拍攝。因此主席感覺受到了侮辱,並希望將該片逐出競賽單元。但是因為眾多導演和維赫文保持團結,還一併撤回了各自的參賽影片,評審團成員和電影節主席阿爾弗雷德·鮑爾也紛紛退卻,電影節不得不提前落幕。但這也是迄今為止的唯一一次。
* 希區柯克的《蝴蝶夢》是柏林電影節的首部開幕影片,於1951年6月6日在巨人宮放映。該片早在放映前的11年就已經完成了拍攝。
* 關於柏林電影節的獲獎數據,美國領先於德國和法國囊括了最多的金熊和銀熊獎項。
* 2010年是柏林電影節的第60年,在電影節上的放映了弗裡茨·朗的經典之作《大都會》修復版。因為是免費入場,吸引了超過兩千名影迷不畏嚴寒趕來觀看。《大都會》也成了柏林電影節歷史上首部在布蘭登堡門上映的影片。
* 2013年,在柏林電影節主席迪特·科斯裡克的帶領下,柏林電影節首度售出超過三十萬張入場券,其中也包括弗裡德裡希皇宮劇院和柏林藝術節之屋等影院的數量,這使柏林電影節成為世界上觀眾最多的電影節。
* 柏林電影節於1976年再度引發了醜聞:日本導演大島渚導演的《感官世界》是一部性虐題材禁片,而影片中一段令人不適的情節竟是日本人人皆知的真實故事。本應該在電影節上放映的《感官世界》,被監督機關沒收。但該片製片人將影片備份並且命名其他片名偷運到柏林,最終秘密放映。
* 羅伯託·貝尼尼導演的風靡世界的電影《美麗人生》曾被寄往柏林電影節,但卻在選片期間成員之間發生意見分歧,只得將該影片暫且擱置。之後《美麗人生》在坎城電影節進行了首映並獲得了世界範圍的認可。
* 麥可·西米諾導演的《獵鹿人》展示了越南戰爭對來自美國郊區的三名年輕人造成的影響。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認為片中展示的越南人形象具有侮辱性,在電影節籌備階段抵制了該片的放映。當電影節主席沃爾夫·當納拒絕該片某場放映時,這些國家已經一致退出了電影節,而電影節並沒有受到影響。
* 三十年代的柏林人對河岸赫貝爾劇院和席勒劇院的女演員塔提安娜·塞斯很熟悉。她參演了1967年影片《斯佩薩的美好時光》,在影片中是陪伴在女演員莉澤洛特·普爾韋爾身旁的謝幕演出的角色。作為第一屆柏林電影節的評委會成員,她創造了「Berlinale」這一名稱,在此之前人們只是籠統地將其稱為電影競賽。
* 柏林電影節在創始的幾十年裡,一直都在移動。最初是從施泰格利茨的泰坦尼婭宮搬到柏林列寧廣場大廈,又遷移到選帝侯大街的格洛莉亞電影宮,最後在1957年被安排在動物園電影宮。柏林電影節得以在2000年慶祝其50歲生日時卻又有了新場所:波茨坦廣場。從2014年起動物園電影宮再度成為柏林電影節的固定場所。
* 柏林熊獎盃眾人皆知,但這背後的澆鑄工程卻幾乎無人知曉:從1951年第一屆柏林電影節起,夏洛滕堡的柏林諾亞克澆鑄廠就負責生產柏林熊獎盃。
* 在柏林電影節的初創階段,獲獎影片是由觀眾通過撕下相應的電影票投票決定的。保持了三年的觀眾陪審團制度後,1956年有了首屆國際評審團,而評選標準就更偏向藝術水平而不是受歡迎程度。
* 在2011年,伊朗導演賈法·帕納西因為和同事的某電影項目被處以六年的監禁處罰,且二十年內禁止從業,也因此無法擔任評委會成員。當時的評委會主席伊莎貝拉·羅西裡尼宣讀了這名導演的公開信。
04
入圍三大電影節的「秘密」
在中國,大家最熟知的電影節就是三大電影節,坎城、威尼斯和柏林。每個電影人心中幾乎都有一個入圍三大電影節的夢想。
如何入圍三大電影節?
名人監製。電影節,尤其是頂尖電影節的運作機制是非常嚴謹的。作為影響力最大的三大電影節,它們並不缺錢,並且評獎過程是一種博弈,需要平衡很多關係。優秀的電影創作者,尤其是充滿潛力的年輕創作新人,會是電影節著重考慮的,而非關係戶。
當然如果有名人監製的資源可以多多利用,相當於有一個曾經得到過機構認可的人為你的作品做了背書,會讓電影節看影片的時候有一個較高的預期。
認識選片人。選片人制度在一些大的電影節是存在的,面對全世界眾多的優秀創作人,選片人需要提前與這些電影人互動,知道他們的進度,甚至是搶影片——好的資源是所有電影節都要爭取的。
但這也決定了為了保證電影節需求和效率,選片人會更加關注電影大師或嫡系導演。如果有機會接觸選片人是加分項。但對於大家來說,更應注重的是按照規則提交影片,創新和多樣化才是影片的核心競爭力。
電影節博弈中的核心四類人
第一是選片人,並沒有絕對決定權,但有推薦、呈現的工作權力和便利。如果沒有這些資源,那麼通過打磨基礎材料也可以讓電影節更多地關注到你。
第二是電影節主席。電影節主席需要對整個電影節負責,希望電影節在商業上、藝術上、影響力上都取得成功。他們會希望徵集更多類型的影片,如果你的電影非常獨特,且已經吸引了一些媒體的關注,可以得到他們的青睞。
第三是觀眾。有一些影片不一定在學術體系或藝術體系中得到認可,但是得到普通觀眾的青睞,許多電影節現在都設置「觀眾選擇獎」。電影節需要觀眾,所以也會把觀眾的喜好納入考慮。
第四是市場。很多影片本身是有市場的。對於一些面對商業的影片,如果你有一定市場,一樣可以在電影節展映,因為電影節看重你的市場影響力。例如坎城電影節,雖然標榜藝術,但仍會請好萊塢的影片。
本質上,回歸自己影片的創作,並對電影節的規則和博弈有所了解,就能處於相對的競爭優勢。其實只要創作者有自己足夠好的東西,大概率是會被電影節看到並認可的。投機其實很低效,把基礎做好,就能夠有所收穫。
...
編輯:光仔
審核:光影君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